說起娛樂圈的高情商考生,很多人都喜歡林誌玲。
但是蔡康永不這麽認為。他認為林誌玲太累了。
林誌玲屬於傳統定義中情商最高的,總是面帶微笑,總是好脾氣。
在蔡康永眼裏,如果林誌玲給自己多壹點努力,那就是他心目中的高情商。
1
不要壓抑自己。
做壹個冷酷的人真好。
林誌玲之所以太委屈,是因為蔡康永認為,人大部分時間都會冷。
這是正常的情緒起伏。
他反對熱情。
只有這樣才能把差異表現出來,才能發現對什麽東西,誰感興趣。
所以,他鼓勵大家做壹個冷酷的人。
如果被溫暖二字束縛,那就比較難了。
他舉了童年的例子:
蔡康永生活在壹個典型的老上海家庭,父母熱情好客,總是招待客人。
飯桌上的父親為了表示自己對客人的熱情,總是給客人做好吃的,這對於小時候的他來說是很痛苦的。
雖然父親沒有刻意教他,只是拿給他看,但蔡康永承認自己的修養中有這部分:
也就是說,客人開心,“我”也會開心。
這種培養最終成為蔡康永的工作,而主持人是壹個可以隱藏自己的工作。
人們對高情商有各種各樣的定義。
與普遍的看法相反,我來蔡康永是希望能處理好自己。
他早些時候說過,我們的文化過分重視寬容。
文人室裏有句話叫“難分難解”。網上很多人說“認真了就輸了”。很多婆婆都勸媳婦結婚的時候睜壹只眼閉壹只眼。
最後大家都活成了大佛。
於是我做不到,變成了盲目的包容和遷就。
過度之後,人就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
說到高情商的人,蔡康永提到了周傑倫。
她是否決定結婚,做父親,同時做音樂和電影...周傑倫沒有掩飾她的需求和欲望。
最後這些目的都達到了,看到他情緒的人也沒有覺得被冒犯了。
在蔡康永看來,這是高情商的表現。
表達好惡,做壹個適度冷淡的人,是很多人應該學會做的事情。
2
過度熱情
收獲白眼和警惕
現在才過年前壹月,大年初壹幾乎沒必要走街串巷,但是走親訪友還是必須的程序。
相信每個人都會有壹個親戚或朋友,從進門開始就壹直在忙。
開門拿拖鞋當禮物。坐下後,把瓜子拿出來。茶壺滿了,就開始燒開。客人們把壹個橘子放在手中,剛吃完就加了壹個香蕉...
“放心吧,客氣什麽,就像自己家壹樣。我給妳削個蘋果……”
這樣客人在吃吃喝喝,看著主人忙忙碌碌的時候,就會感到壓力大,煩躁不安。
這是壹個和我們關系密切的人。
《家有兒女》裏的鄰居,胖大媽自來的個性壹度讓觀眾心癢癢。
第壹次見到劉星,我就把他抱在懷裏。
家裏的小雨也難逃第壹次被抱的命運。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Hall)在討論人與人之間的空間關系時提出了四種空間距離: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和公共距離。
胖阿姨因為第壹次見面就過分熱情,侵犯了劉星和小雨的親密距離。
所以也難怪兩個孩子反應尷尬。
在芬蘭,漫畫家卡羅琳娜?在Korhonen的漫畫中:
戴著芬蘭帽子的球形男子馬蒂生動地解釋了這種距離感在芬蘭生活中的日常體現。
這不是不友好;
相反,他們更願意為了照顧對方的感受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瑞士心理學家愛德華·布隆格(Edward Bullongh)提出了“心理距離”的概念。
也就是說,審美主客體保持壹定的“心理距離”,形成壹種若即若離的狀態,從而獲得最佳的美感。
《托強姐》中的E姐壹出場就塑造了壹個“東北馬姐”的形象,事事照顧,同時不分場合都會和人打招呼。
熱情是好意,罵是不允許的。被侵犯者只能獨自應對。
熱心的親人,貼心的同事,他們沒有估計到不同對象的“距離”;
於是壹個獲得了親戚的表面奉承,壹個獲得了老板的白眼。
電影《成為大師》中,16歲的小男孩克勞德把別人的生活寫進了作業。
他的文學老師吉爾曼也是受好奇心驅使,縱容學生偷偷幹預他人生活的創作方式,和妻子分享克勞德的作文。
關系發生了變化,直到克勞德帶著好奇踏進了吉爾曼老師的大門。
吉爾曼不再是故事的讀者,而是故事走向悲劇的重要壹環。
最後,妻子珍娜毅然離開了丈夫。
這並不是因為她對婚姻的不滿。
而是因為她意外得知丈夫竟然把自己不孕的事告訴了克勞德,那種被別人侵犯的憤怒和羞恥。
正是因為“人總有辦法進入別人的生活”,保持界限感,選擇了“冷漠”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溫暖。
三
戴上面具,好好生活。
妳可能有點冷
熱情的人大多可愛又敏感。
希望在工作中得到認可,渴望更多的人脈關系,擔心身邊的朋友有被冷落的感覺。......
在生活的表現中,人的精力和能量是有限的,極度的熱情之後,極度的疲勞是必然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當我們對壹件事傾註熱情時,我們付出的成本會相應增加,對結果效用的期望也會更大。
有時候,需求和供給並不匹配,得到的只會耗盡自己,把對方推開。
其實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上帝的事。
人的煩惱往往把別人的事當成“妳的”事,為上帝擔憂整個世界。
所以壹定要和生活保持距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被生活綁架,活成別人鏡頭裏的點綴。
27歲的斯皮爾伯格因《大白鯊》成為炙手可熱的導演。
當時時代周刊用他做封面,為他做了壹個贊。
雜誌送到片場時,他沒有拿起。
制片人很驚訝:“整本書都是關於妳的。妳為什麽不讀?”
但斯皮爾伯格說:“如果我現在相信他們對我的贊美,我接下來就會相信他們對我的攻擊。”
這是壹種霸氣,也是壹種實力。
我們不僅要做生活的主角,還要掌控生活;
而妳要能及時跳出來,做壹個態度清醒的觀眾。
觀察妳與他人和整個世界的關系。
在人生的舞臺上,學會做壹個冷漠的人,並不是因為妳對別人冷漠。
相反,正是因為我們知道親密容易翻船,完全不壹樣,索然無味;只有真誠不越界,尊重不幹涉,才是真正成熟的相處之道。
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己當演員不累,演別人的劇本才累。
承認口罩的存在,也許可以讓自己更好的呼吸。
參考資料:
劉清華。愛德華·霍爾文化理論探析[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5。
[2]韓明安。新詞詞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
[3]孫·。實用領導科學詞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