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關於去農村

關於去農村

從學校出發,半個小時的大巴,17分鐘的高鐵,我們的實踐隊到達了我們實踐的目的地——郎溪縣。雖然這次實習的地點離學校只有壹個小時的路程。但是對於我們練習隊來說,還是有壹種身在異鄉的陌生感,練習場地也不熟悉。我們擔心沒有交通工具去鄉鎮各個修行地點,擔心到了修行地點沒有人能幫我們解釋舊址背後的故事。

幸運的是,我們為練習場地做了充分的準備。7月21日上午,我們乘車來到了我們第壹次修行的地方——畢橋鎮。如願以償地遇到了畢橋鎮的團委書記。事情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復雜,壹切都安排得有條不紊。出發前,我們與練習過的地方進行了交流。陳文將軍紀念館離鄉政府只有幾百米,而且是步行去的。演講者壹直在紀念館等待我們壹行人的到來。陳文將軍紀念館由原畢橋中學改建而成,新四軍第四軍兵站舊址也在畢橋中學。跟隨老師的腳步,我們開始回憶郎溪起義的故事,夏雨初不畏強權,抗擊反動勢力,保護壹方水土的故事。參觀完了,時間還早。我們實踐隊提出去看望退休老黨員,想從他們口中聽聽改革創新的時代故事,於是我們見到了老熊。做壹件事,發壹束光,心中有夢,眼底有光。熊老講到改革開放的變化,講到這幾年黨為人民做了什麽,眼睛好像亮了。這個故事並不新穎。壹位老黨員見證了改革開放幾十年的變化,闡述了自己這些年的感受和經歷,表達了對我們實踐隊傳承文化行為的認可。我們聽說過,在熒屏上,在書裏,但我們對黨的事業的熱情,讓我們每個人都久久難忘。

【endif】行程第二天,我們帶著鮮花和回憶,壹行人來到夏雨初烈士陵園。墓地很小,卻包容了畢橋鎮幾十個無私的靈魂。經過幾年的改善,畢橋鎮的革命烈士墓大部分被移至陵園,方便人們祭拜,形成革命精神和文化的傳承。墓地位於夏佳村。祭奠完革命先烈,村裏的負責人邀請我們去村裏看看。在國家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號召下,村子煥然壹新。孩子笑,老人聊,就像桃花源裏描寫的那樣,黃毛垂在頭上,自得其樂。車流量少了,墻上的壁畫卻在給我們講述革命先烈的故事。過去在墻上,現在在墻下。望著這堵墻,我們希望為建設祖國的未來做出貢獻。

按計劃繼續前行,下壹站是姚村鄉蘇維埃政府舊址,和我們要找的資料略有出入。修復後,原來破舊的平房煥發出新氣象。大廳被壹面巨大的黨旗迎接。空氣中彌漫著剛刷過的桐油味,時間的魅力包裹在原始的木頭裏。在黨旗的見證下,我們黨重溫了入黨誓詞。然後去美麗的鄉村考察發展情況,江南水鄉的風光盡收眼底。為了發展繁榮,郎溪縣的支柱產業是茶園,千畝黃茶遠銷海內外,給當地經濟帶來了蓬勃發展。千畝茶園形成的壯麗景觀帶來了人流,進而帶動了紅色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這就是郎溪紅色文化的發展之路。

第三天,實踐隊的最後壹站是佛山養心谷紅色文化紀念館。以紀念館為主體,集娛樂設施、休閑場所、茶園風光為壹體的紅色文化旅遊景點。紀念館館長親自給從業者講述館內文物的來歷和背後的故事。有些文物歷經千辛萬苦保存下來,有些文物經歷了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些文物背後有期望,都陳列在紀念館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壹切。夕陽西下,我回家了。回到起點,不同的是,滿滿的都是袋子。

出發了就滿載而歸,這種社會實踐也確實如此。如果要問社會實踐的意義,我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在紙上。腦海裏會浮現出我在短暫的實習中遇到的壹張張面孔。

【endif】出發前,我們團隊做了壹本關於郎溪縣基本文化遺址、歷史人物、傳統文化的紀念冊,送給實踐中遇到的老師和工作人員。畢橋鎮陳文將軍紀念館和夏雨初烈士陵園是同壹個老師教的。我們叫他唐先生。他是壹名只受過小學教育的教師。壹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壹個關於郎溪紅色文化的故事,十幾年來開始收集整理。去了解每個故事背後的歷史。我們制作紀念冊的資料大部分是百度百科和地方權威機構發來的壹些宣傳稿件,有壹些錯誤。我們旅行的第壹天,就把紀念冊贈送給了【如果!vml]

[endif]作為與唐先生的留念,唐先生在行程的第二天午休時,在飯桌上逐字逐句地糾正錯誤。我覺得這是對我們做法的認可,也是唐老師認真細致態度的體現。此外,我們還有幸收到壹本《碧橋李三文化集》,裏面記錄了碧橋歷史上人才輩出的趣聞和典故。主要起草人:唐、熊、。他們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都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如何保護碧橋紅色文化。近年來,熊先生到周邊地區講學,傳播紅色文化精神。他客廳的角落裏堆滿了他這些年來的演講手稿。泛黃的紙張在周圍留下了革命精神傳承的印記。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佛山養心谷紅色文化紀念館館長。他是壹個企業家,擁有自來水廠、茶廠和養心谷等產業。紅色文化紀念館裏的藏品都是從農村和全國各地收集來的。他是幸運的,很多藏品買回來就升值了,但我覺得這些藏品能在紀念館裏得到保護,熟悉背後的故事,也是幸運的。當時高價從壹個老人手裏買了壹個藏品。後來收藏升值了。老人的子女認為老人賣的價格不合理,想按原價贖回。經過協商,藏品留在博物館,所有權歸老人。館長想的不是自己有多少藏品,而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保護歷史文物,出於興趣,出於社會責任感。不久前,紅星鴻星爾克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難道不是因為企業對民族的責任感嗎?

從畢橋鎮到姚村鄉,從姚村鄉到桃城鎮,三天的行程,在三位團支書的陪同下,使我們順利完成了這次社會實踐任務。年輕的20-45歲的共青團書記在基層的努力讓我們感到驚訝。當我們提出把畢橋鎮建成實習基地的想法時,他們傾吐了自己的想法。讓我們更想把這個想法付諸實踐,不辜負他們對我們實踐團隊的信任。壹路上遇到了很多人,熊老,唐老師,的策展人,秘書,傳承人...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意義。不同崗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都在路上,我們機械工程系探索皖南紅色文化暑期社會實踐隊在路上。

關於青春的輝煌篇章,我想了很久。我試著從我們的行動中找出哪些可以展現我們大學生的閃光點,像比賽壹樣找出我們實踐團隊的閃光點。我打開瀏覽器搜索“大學生的青春光彩”,有很多答案。大學生要努力學習,發展興趣,努力提高能力,還是要有自己的夢想,不要人雲亦雲,要有自己的主見。其實這樣的回答我見過很多次了。我想知道這次暑期實踐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麽,我們作為壹名大學生如何在這次活動中表現自己。於是我打開瀏覽器搜索“什麽樣的大學生不出彩”。壹個詞引起了我的註意——後悔。有些事情本來是可以做的,但是因為懶,因為覺得自己不重要,所以錯過了做的機會。過了幾年,看著其他同學豐富的經歷,才知道自己並不出彩。

在實踐中,我們做了壹個紀念冊,我們想把它完善壹下,讓去郎溪縣考察紅色文化的團隊更快地了解郎溪縣的故事。我們發了十幾篇新聞稿,希望能為郎溪的紅色文化傳播我們的聲音。我們想把碧橋鎮建成壹個實踐基地,也希望更多理工大學的學生能在初夏的細雨中了解到他們背後的故事。看望老人的時候,我們帶著蘋果香蕉,帶著大學生實踐隊的壹份溫暖。我們去祭拜的時候,給每壹位烈士獻上壹朵花,既是尊重,也是緬懷。我們微笑著走在路上,這是我們認為年輕大學生應該有的樣子。我們做的事情可能很平凡,但對我們自己來說,是大學裏有限的幾次機會去體驗。我們努力學習交流合作,我們不會後悔我們所做的。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發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