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簡明邏輯導論》的翻譯順序

《簡明邏輯導論》的翻譯順序

2002年2月至2003年2月,我作為美國學會理事會、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資助的CSCC研究員,在美國邁阿密大學哲學系與著名哲學家和邏輯學家蘇珊·哈克進行合作研究。當然,這次旅行還有其他任務,但我也關註了美國邏輯學教學的情況(包括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聽了壹些邏輯學。我發現美國的邏輯教材主要有三類:

(1)數理邏輯,主要講命題演算和謂詞演算兩種演算,在20世紀40-70年代被廣泛使用。比如威拉德·範·奧曼·奎因的《邏輯方法》(1950)、帕特裏克·蘇佩斯的《邏輯導論》(1957)、歐文·m·科皮的《符號邏輯》(1957)

(2)邏輯學導論。在這個領域有三本最成功的教科書。第壹本是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柯比教授編寫的另壹本教材《邏輯學導論》。從1953出版到2001出版到11,廣泛使用了半個世紀,至今仍屬於大眾選擇範圍。這本書後來由南京大學的張建軍教授翻譯,收錄在由我策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外國古典哲學教材翻譯叢書》中,並於2007年出版。第二本是美國聖地亞哥大學哲學教授帕特裏克·j·赫爾利主編的《簡明邏輯導論》。當時出了8版,最近出了10版。當時邁阿密大學的壹位邏輯學教授給了我壹本,告訴我這是壹本當時在美國很暢銷的邏輯學教材,很有可能取代柯比的《邏輯學導論》。第三本書是《邏輯與哲學》,由美國馬裏蘭大學哲學教授霍華德·卡漢(Howard Kahane)主編。自1969第壹版以來,至今已出版八版。2004年,臺灣省雙葉書店出版了由東吳大學哲學系莊教授翻譯的中譯本。

(3)批判性思維,70年代開始出現,至今已占據國外邏輯教學的半壁江山(30%-40%)。在內容上,刻意淡化過於技術性的部分,註重日常思維具體實踐的分析,尤其是日常思維中推理論證的分析,非常註重邏輯對日常思維的有用性。它的口號是“邏輯應該與生活和人們的日常思維相關。”

真的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2006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總編輯助理吳興元先生找到我,讓我牽頭翻譯赫爾利主編的《簡明邏輯導論》,在出版社的“大學堂”系列中出版。在咨詢了老師朋友和學生之後,我同意了這件事。但是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我去英國牛津大學哲學系做了壹年的訪問學者,無疑影響了這件事情的進展。關於具體翻譯事宜,我想做如下簡要說明:

(1)本書翻譯分工如下:

陳波:《邏輯與考研》序言、目錄、附錄的翻譯等。寫壹篇“譯者序”;校對第三章第六章-14的答案和習題,對所有翻譯版本統壹打草稿,保持書中的術語、符號和格式壹致。

宋文幹:翻譯65438章+0、2、4、5及習題答案;翻譯除“ockham”以外的其他“傑出邏輯學家”。

顧:翻譯第三章和練習答案。

徐肇慶:翻譯6-7章,習題答案和關鍵詞。

張敏敏:翻譯第八章和練習答案。

熊:翻譯第九章,第11—12章及習題答案。

張玲玲:翻譯第10、13—14章以及練習的答案。

(2)我們的翻譯最初是基於該書的第9版。翻譯人員完成任務後,我從牛津大學回來,出版社給我發來新的10版,讓我按照新的10版校對這本書。從頁碼上看,10版增加了近30頁。根據我的考察,有些改動是實質性的,比如增加了13頁的《傑出邏輯學家》介紹,書末的《邏輯與考研》完全改寫和擴充;有些改動是無關緊要的,在我看來,純粹是為了讓新版本和舊版本“不壹樣”。對於實質性的改動,我們大多是補充和翻譯;對於非實質性的變化,例如在練習中將壹個人的名字改為另壹個人的名字,翻譯沒有改變。

(3)考慮到本書篇幅過大,有些內容對中國讀者意義不大,我們在翻譯時對原著做了小“縮水”,即從譯文中省略了少量內容:比如我們省略了“序言”中列出的長達三頁多的致謝人名單;每壹節都有大量的練習,許多段落直接選自英文報刊雜誌上的文章和書籍,占用了大量篇幅,而中國讀者由於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們決定只翻譯原書中那些給出參考答案的習題,不到原書中所有習題的三分之壹,因為原書每三題給出參考答案,有的習題根本沒有給出答案。我們希望讀者能夠接受我們的疏漏,認為是必要的,不會影響譯本的質量,也不會影響讀者對原著的理解。

最後,我想簡單說壹下這本書的壹些特點(甚至是大部分國外的邏輯學入門教材):

(1)這本書是壹本邏輯入門教材。它的首要任務是教授學生和讀者壹些關於邏輯的整體和壹般知識。在這方面,它註重各種內容,既有傳統邏輯,也有現代邏輯;有演繹邏輯,歸納邏輯,甚至還有壹些批判性思維。不僅有技術性很強的正式部分,也有與日常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的非正式部分,有時我也會講講邏輯技術背後的思想及其相關的哲學問題。總的來說,該書幾乎囊括了當代邏輯的壹些基本內容,試圖構建邏輯的某種整體形象,傳達壹些關於邏輯的重要概念。

(2)本書的第二個任務是提高學生或讀者在日常思維中處理推理和論證的能力,包括教會學生或讀者區分好的論點和壞的論點,並實際構建好的論點,識別和反駁壞的論點,從而培養學生或讀者的邏輯即理性和批判性思維習慣,提高他們的理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該書認為,理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是在各個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甚至是成為壹個民主社會的好公民和負責任的公民的關鍵。

(3)本書作者特別註重邏輯內容與歷史內容、社會現實內容的聯系。這體現在兩個方面:10版將13頁專門用於“傑出的邏輯學家”,並簡要敘述了歷史上14位重要邏輯學家的生平和貢獻。正如作者所說,這將有助於把壹些在普通人眼中冰冷生硬的邏輯人性化,也會因為與歷史的聯系而更加有趣,從而增加對邏輯的親和力。另壹方面,本書中使用的大量例子並不是作者坐在辦公桌前或扶手椅上編造的,大部分選自報刊雜誌文章、政府文件、報告、演講中的段落、相關書籍中的段落等等。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或讀者可以切實感受到,邏輯不是象牙塔裏的東西,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推理論證的好壞對我們的日常判斷和決策有實際影響,但好的推理論證有積極影響,不好的推理論證有消極影響。邏輯對於我們日常生活和事業的成功也很重要,因為它涉及到我們思考和決策的方式和效率。

(4)從這本書的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和出版商的辛苦和用心。比如有了這本書,就有了在線學習的程序性邏輯,包括聽力文件和視聽文件,幫助學生或讀者更順暢高效地學習;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大綱和課表選擇本教材的部分內容,定制適合自己需求的專用教材;書末有詳細的術語定義和索引等。這本書也是及時更新的,有新的修訂,新的內容,新的版本。當然,在所有這些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到,出於商業原因,他們想讓這本書賣得更多,被更廣泛地使用。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努力、汗水和辛苦,尤其是他們努力把壹件事做完美的認真態度,都被滲透進去了。他們試圖通過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來贏得讀者的青睞,從而獲得商業利益。

我由此得出的教訓是:這個世界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任何成功都有其原因;與其對成功者吹毛求疵,不如反思壹下:為什麽別人能成功,我們收獲的卻是平庸或失敗?人生短暫,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也許很多事情我們做不到,但至少要做好壹兩件事,盡力做到完美。如果是,這輩子豈不是白活了?人生不是白活了嗎?

陳波

2009年2月14日

京郊的博雅西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