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整日整夜試圖在繩子上打壹個結。他用不同顏色的繩子代表不同的動物和食物,用繩子系的結代表每個數字。但是久而久之,就不行了。對於這個增加的數字,在繩子上打個結很容易,但是減少數字的時候,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想到了繞繩子,在圈裏掛各種各樣的貝殼,而不是他負責的東西。如果增加,則添加壹個殼,如果減少,則移除壹個殼。這個方法效果最好,已經連續用了好幾年了。
黃帝見倉頡如此能幹,就讓他掌管越來越多的事情,比如每年祭祀的次數,狩獵的分配,部落人口的增減,都叫倉頡。倉頡又開始擔心了。加繩子掛貝殼還不夠。怎樣才能不犯錯?
這壹天,他參加集體狩獵,來到壹個岔路口,幾個老人在爭論該走哪條路。壹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走,說有羚羊;壹個老人要北上,說可以追上前面不遠處的鹿;壹個老人堅持要往西走,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錯過機會了。倉頡,原來,他們都在看地上野生動物的腳印。倉頡突然感到高興:既然壹個腳印代表壹種野生動物,為什麽我不能用壹個符號來代表我所負責的事情呢?他高興地跑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代表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好。
黃帝知道後,稱贊了它,並命令倉頡把這個方法傳授給各個部落。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得到了推廣。這樣,文本就形成了。
倉頡立了壹個字,黃帝非常看重他。大家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的頭腦有點發熱,他的眼睛慢慢移向頭頂。沒有人看不起他,他的字寫得很潦草。
這話傳到了黃帝的耳朵裏,他非常生氣。朝臣在他眼裏沒有變壞的余地。倉頡如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黃帝召集身邊年紀最大的老人商量。老人的長胡子上已經打了120多個結,說明他已經120多歲了。老人猶豫了壹下,獨自去了倉頡。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靜靜地坐在最後,像其他人壹樣認真地聽。倉頡講完後,其他人都散去了,只有老人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問他為什麽不去。
老人說:“倉頡,妳的話已家喻戶曉,但我老了,頭暈目眩,有幾個字還不清楚。妳會再教我嗎?”
倉頡看著這樣壹個高大的老人,非常尊敬他。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馬、驢、騾這三個字裏有四條腿嗎?”?奶牛也有四條腿。妳為什麽沒有創造出四條腿只有壹條尾巴的‘牛’這個詞?"
倉頡聽到這裏,有點慌了:他最初造“魚”這個字的時候,寫得像壹頭牛,當他造“牛”這個字的時候,又寫成了壹條魚。都是我自己不小心的錯,居然教反了。
老人接著說:“妳造的‘重’字,意思是在千裏之外,妳要從很遠的地方把‘出’字念出來,妳卻教人把‘重’字念成重量。反過來說,兩座山合在壹起的“出”字,應該是表示重量的“重”字,可是妳卻把它教成了出門在外的“出”字。這些話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我得問問妳。”
這時,倉頡感到羞愧,知道自己因為驕傲而犯了壹個大錯。這些話是所有部落都教過的,流傳到世界各地,不能改的。他趕緊跪下,流著淚表達悔意。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真誠地說:“倉頡,妳創造了文字,讓我們老壹輩的經驗得以記錄和傳承。妳做了壹件大事,人們將世世代代記住妳。妳不能囂張!”
從此,倉頡每造壹個字,總要反復推敲字的意思,但問人的意見,他是可以的,不敢馬虎。大家都同意了,然後決定了,然後逐漸擴散到每個部落。
還有壹個傳說是倉頡造字成功,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那壹天,白天下著小米壹樣的雨,到了晚上,我聽到鬼哭。為什麽下雨像下雨?因為倉頡創造了文字,文字可以用來傳達思想和記錄事物,這自然值得慶祝。但是鬼為什麽會哭呢?有人說,因為寫作,人的智慧在增長,人的道德在分化,欺騙和狡詐由此而生,世界將永無寧日,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才會哭泣。
漢字的發展
漢字的發展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它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文字。漢字是當今世界各種文字體系中唯壹的表意文字。早在公元前14世紀,它就已經是相當發達的書寫體系了。
甲骨文與金文。
距今約3400年至2700年的殷周時期,可稱為賈、晉時期。甲骨文和金文是已知最古老的漢字系統,字數達到了4000-5000字,足以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金笳文字的構形,以生動、逼真、簡潔明快的象形字和會意字為基礎,壹般具有後人總結的六法體。
當時的人們尊崇鬼神,在事情發生時占蔔。他們把甲骨文刻在龜甲和動物骨頭的平面上,塗成紅色表示好運,塗成黑色表示危險。這些字都是用刀刻出來的。大字約壹寸見方,小字如粒,或繁或簡,十分精致。
沈睡了幾千年,直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它是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五裏的壹個村子裏發現的,這裏是商朝(第二十任君主盤庚)的故都。由於水庫決口,許多甲骨被沖走,人們以為這是龍骨,用作治療疾病的藥材。第二年,壹個名叫王的商人對這些甲骨產生了興趣。他趕到河南收集了許多,帶回去研究。後來劉鶚繼續收藏了5000多件。因此,有學者將其命名為甲骨文。
古代文獻學家研究了10多萬件文字,發現甲骨文的結構已經從單體變為組合,加上形聲字,已經相當成熟。在4600多個甲骨文字中,有1700多個已經被識別。
比甲骨文更晚出現的是金文,又名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丁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同義詞。因此,鐘鼎文或金文是指鑄造或雕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的內容是祭祀、發號施令、詔令、戰役、狩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這些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銘文工整典雅,古樸厚重。與甲骨文相比,它們更加豐富多彩。金文基本屬於刷印體。這些文字是在漢武帝時期發現的,當時有人把在汾陽發掘的壹個鼎送到皇宮,漢武帝就把它命名為丁原(原116)。後來,金文有了壹個又壹個的發現。歐陽修和趙明誠是宋代的學者,他們都擅長寫作,研究和記錄金文。
在鑄造的毛銘文很有代表性,有32行497字,是出土最早的青銅器銘文。毛的碑文結構嚴謹,薄、滑、勻、整,是金文中的精品。此外,大和潘的銘文也是青銅器銘文中的佳作。
戰國文字
繼商代、甲骨文、西周、春秋時期的金文之後,漢字的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開始的戰國時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主要是由於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隸屬,東周中央集權幾乎喪失殆盡。甚至漢字都是分開寫的,所以不同國家的漢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有很多不同。此外,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這壹時期的文字更加普及,鑄造、雕刻和書寫文字的材料和範圍都有所擴大。除了青銅器銘文,陶文、竹簡、錢幣和印章也大量出現。這使得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呈現出不同的風格。
從宏觀上看,戰國文字可分為六國文字和秦文字兩大體系。
六國文字是指朝鮮、趙、魏、齊、楚、燕的文字,以及中山、嶽、滕等小國的文字。與青銅器銘文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和極其混亂的形體結構。秦國文字接近西周和春秋時期的正統銘文,更加嚴謹統壹。後人稱之為文淑或大篆。
由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書寫方式,戰國時期的書寫形式存在很大的混亂,同壹個字的寫法也大相徑庭。
漢字的發展
秦始皇統壹了漢字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是秦朝的第壹個皇帝。秦莊王項的兒子鄭明十三歲登基,三十九歲稱帝。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開始,先後滅了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
為了樹立最高權威,鞏固中央集權政府,他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采取了壹系列措施。
由於戰國時期各國文字混亂,極大地影響了政治法令的執行、經濟生產的發展和文化教育的傳播。所以秦始皇滅六國統壹中國後,做的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寫同文字,也就是統壹文字。
整個工作由他的宰相李斯主持,分兩步走:壹是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與秦文不同的形體,即以與秦文不調和的形體作為規範的基礎;二是簡化、刪除秦國隸書即大篆的形式,同時吸收民間字體中的壹些簡俗字,使之規範化。這樣就形成了壹種新的正式字體——小篆。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由中央政府領導的徹底的漢字規範化運動,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隸書
相傳秦朝有壹個弟子叫程渺,因得罪秦始皇而入獄。程渺看到當時獄官用篆書寫瑤牌很麻煩,就進行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創造了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他不僅赦免了自己的罪,還讓他做了禦史,並在官方監獄中應用這種字體。因為程渺是奴才,而且起初是專門為奴才服務的,所以叫隸書。這個故事可能有很多間接因素。其實就像書法的出現壹樣,隸書是很多人日積月累創造出來的,程渺做的大概就是整理作品。
從考古發掘的材料來看,戰國秦時期的壹些木簽、簡牘上的文字,有簡化篆書、減少筆畫、將字體變為方扁、用波勢筆的傾向。這就是隸書的萌芽。到了西漢時期,書法中的李風格元素進壹步增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老子》,官方意味明顯。隸書成熟於東漢。漢桓帝(147-167)和漢靈帝(168-189)時代是隸書的鼎盛時期。
隸書的出現是書法乃至書寫史上的壹次重大變革。從此,書法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開啟了現代漢字。字的結構不再具有古代漢字的象形意義,而完全是象征性的。隸書是壹種質變和過渡,承上啟下,篆書和楷書。作為壹種書法藝術,它打破了原始篆書單壹用筆的局限,發生了非常豐富的變化。前人把篆書的書寫風格稱為玉筷,用玉制成,橫平豎直,勻圓。單詞的結構很嚴格,很少變化。隸書不是這樣的。其分分分明,濃淡分明,波畫有燕尾蠶頭,壹波三折。明智而全面地使用壹支筆,或者方圓兩者都可以。結體或險峻跌宕,或剛勁有力,或清麗整齊,或渾圓嫵媚,或固守宮位,端莊端莊,或開合自如,神采飛揚,可謂千變萬化,極致。這真是書法史上的壯麗篇章。密友康有為高度贊揚了韓立。他在《廣益二舟》中寫道:漢代書不盛,不僅氣高,而且變體最多,為百代所推崇。杜杜當過草,蔡邕當過飛白,劉德盛當過行書,都是漢人。晚季成真,後人不可外。建立這種制度到漢朝已經變得極其困難。
漢代的書法風格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漢代隸書蘊含著博大的氣勢,充滿了渾厚的力量。精致美妙的韓立依然散發著無窮的藝術魅力。
我們今天看到的漢代隸書,都是通過刻在石碑上的方式保存下來的。可惜當時蜀丹的作者沒有留下名字,後人只好以壹個碑或壹段碑文來命名,如:義應碑、史晨碑、禮碑、孔子碑、石門頌、華山碑、曹全碑、西陲頌、張靜碑、張遷碑。
漢代的書法,除了碑刻,還包括寫在木板(北)和竹板(南)上的漢簡。棋盤上的韓立遠沒有碑文那般工整、莊重、華麗,而是活潑、動感、多變甚至隨性,帶有幽默感。如果把銘文比作工筆,那麽漢簡就像寫意。漢簡中的字體,自然是幼稚的,粗心的,潦草的,甚至是邋遢的。其中有些似乎透露了金人草書的信息。
漢字的發展
草書
什麽是草書?廣義來說,草書是壹種潦草的字體。古文字有古文字的潦草書寫,今字有今字的潦草書寫。從狹義上講,草書是壹種書寫風格,特點是筆畫組合,結構簡單。書是壹種潦草而快速的字體。據說什麽字體都可以潦草,可以有草書。比如青銅器銘文中有很多潦草的字;然而,文獻學中所指的草書是壹種特定的字體,它是從李芹的潦草書寫風格發展而來,形成於西漢中期,並在東漢時期廣泛流行。
梁武帝蕭炎《草書》認為,強草之所以出現,是因為:“諸侯爭久,簡字代代傳,盼帖,封難存速,故作書以沖,蓋此草書也。說明草書是為了書寫方便而產生的。
草書是什麽時候產生的?歷史上第壹次提到草書的名字。敘”,敘明確指出“漢興有草書”。
楷書
楷書是對隸書稍加改造的字體。之所以叫楷書,是因為可以作為學習漢字的法語範本。楷書是以韓立為基礎的壹種書寫風格,又稱“正書”、“真書”。它形成於東漢末年,魏晉時期逐漸成熟。到了三國時期,鐘偉有和王進羲之,字體進壹步規範,使楷書成為壹種完全獨立的字體。
與隸書相比,楷書的線條更直,字體定型進壹步加強。具體來說,韓立的筆畫多為長方形,向外發散,楷書筆畫多為長方形,向內集中。韓立用筆多為波浪形,粗細變化較大,而楷書用筆或穩或硬折,粗細變化相對較小。
半草書/行書/手書(中國書法)
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早期的行書介於草書和隸書之間,現在常見的行書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無論是隸書還是楷書,壹次寫壹筆正好有點費時。所以人們在寫壹些不是很重要的東西的時候,往往寫得很隨意,很倉促,這樣比較快,但同時又要保持正體字的形式。這是運行腳本。自六朝以來,壹直是主要的手寫字體。
2010年
《漢字社會應用基本規範》的目標是什麽?
1956國務院《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漢語是中國的主要語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語言之壹。語言是交流和社會鬥爭與發展的工具。目前,漢語正在為我國人民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學好漢語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歷史原因,漢語的發展還沒有達到完全統壹的地步。許多差異嚴重的方言阻礙了不同地區人們的交談,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諸多不便。語言中的壹些不壹致和不合語法的現象不僅存在於口頭,也存在於書面。在書面語言中,甚至在出版物中,詞匯和語法的混亂是相當嚴重的。為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防的進壹步發展,必須有效地消除這些現象。
漢語統壹的基礎已經存在,就是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在文教系統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推廣這種普通話,是促進漢語完全統壹的主要方法。為此,國務院指示如下:
(1)自1956秋季開始,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中小學語文課均教授普通話。到1960年,小學三年級以上學生、中學和師範學校學生要基本講普通話,小學和師範學校各科教師要用普通話授課,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教師也要基本用普通話授課。高校的漢語教學也應該增加普通話。中學和高等院校即將畢業的學生,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師和助教,如果還不會說普通話,就要上短期輔導班,方便工作。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要制定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漢語教學和推進漢語規範化建設的專項規劃,報國務院批準實施。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文化教育中的漢語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屬各級學校的漢語課,應當用普通話教學。士兵應在入伍壹年內學會使用普通話,各級軍校學生應在入伍壹年內學會使用普通話。各機關業余學校的語文教學也要以普通話為標準。
(3)地方團支部和地方工會組織應采取適當有效的方法,在青年和工人中大力推廣普通話。團員青年要帶頭學習和推廣普通話。工廠裏的文化補習班(首先是大廠),農村常年私塾裏的文化補習班、高級班,要盡可能地、有步驟地推進普通話的教學。
(4)各地廣播電臺應與地方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合作舉辦普通話講座。各方言區的廣播電臺必須在日常廣播中適當增加用普通話播出的節目,以幫助當地聽眾逐步理解和學會說普通話。民族廣播員、民族電影演員、專業戲劇演員、聲樂(演唱)演員必須進行普通話培訓。普通話也要在京劇和其他戲曲演員中逐步推廣。
(5)全國各地報紙、通訊社、雜誌、出版社的編輯,都要學習普通話和語法修辭常識,加強稿件的編輯工作。文化部要督促中央和地方各級出版機構指定專人負責,建立制度,培訓幹部,制定計劃,分別在兩到五年內基本消除出版物用詞用句的不規範現象。
(六)鐵路、交通、郵電、大城市和工礦區商業企業的服務人員,大城市和工礦區的衛生人員,大城市和工礦區的警察,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報社、通訊社的記者,文化館、站的工作人員,縣級以上機關的工作人員,都應當學習普通話。上述有關機關應根據不同情況,制定本機關工作人員學習普通話的具體計劃,並負責實施,使本機關各領域經常接近群眾的工作人員在壹定時間內全部學會普通話。
(7)除特殊需要外,所有對外交流的翻譯人員均應用普通話翻譯。
(8)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應在1956上半年完成漢語拼音方案,以利普通話教學和漢字註音。
(9)為幫助普通話教學,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應在1956編《確定語音規範用普通話發音詞典》,在1958編《確定詞匯規範用中型現代漢語詞典》,並會同教育部、高教部在1956、65438+組織師範院校和大學中文系力量。各省級教育部門要根據各省方言的特點,編寫小冊子,指導全省人民在1956內學習普通話。教育部和廣播局應該制作大量的用於教授普通話的唱片。文化部要在1956範圍內制作推廣和教授普通話的影片。
(10)為培養推廣普通話的幹部,教育部應經常舉辦普通話語音研究班,在各地中學和師範學校培訓漢語教師和教育行政管理幹部。各機關、團體和部隊也應派適當的幹部參加訓練。同樣,各省、市、縣教育行政機關也要普遍舉辦短期的普通話語音培訓班,培訓各地中小學和師範學校的漢語教師,地方機關、團體和部隊也要派適當的幹部參加學習。
(十壹)國務院設立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統壹領導全國推廣普通話工作。其日常工作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教育部、高等教育部、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負責: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負責整個工作的規劃、指導和檢查;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負責各級學校和業余學校普通話教學的領導、普通話教師的培訓和普通話教材的供應。文化部負責出版物語言的標準化,出版與普通話有關的書籍和期刊,制作唱片和電影;語言研究所負責普通話語音、詞匯、語法規範化的研究和宣傳。各省市人民委員會應設立同樣的委員會,各省市教育廳、局為其日常工作機關。
(12)在少數民族地區,應在各地區的漢族人中大力推廣普通話。少數民族學校的漢語教學應以普通話為標準。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電臺在中文廣播中應盡可能使用普通話。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可以根據需要設立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統壹領導自治區漢語普通話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