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誰是紙上的英雄?

誰是紙上的英雄?

紙上的英雄是趙括。

紙上談兵就是紙上談兵。比喻空談,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是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經典出自《史記》、《廉頗列傳》、《藺相如》。據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過兵法,論軍事,父親打不過他。後來,他在長平之戰中接替廉頗成為趙江。只知道按兵法辦事,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打敗了

擴展數據:

紙上故事的真實性

戰國時期沒有紙,紙在史記中也沒有廣泛使用。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期寫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寫的。紙上談兵的雛形出現於唐宋,最早作為成語使用於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與趙括無關。《東周紀年》中甚至沒有這樣的說法。

關於趙括所謂紙上談兵最早的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四十節《趙括紙上談兵》,這是評價趙括是不是紙上談兵,但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就是來源於趙括。至於這種觀點的發明,大概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明確界定了這個成語在長平之戰中的起源,依據可能是上下五千年。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過兵法,論軍事,父親打不過他。後來,他接替廉頗成為趙江。長平之戰,他只知道按照孫子兵法去做,不知道如何做出改變。結果被秦軍打敗了。

後來就有了“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意思是空談理論,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是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不過故事的背景是戰國時期,當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紙。所以所謂兵法,應該是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帛書等絲織品上的。有人說,紙上談兵源於明代劉三五的壹首詩:“朝野還在紙上談兵”。沒見過原詩,所以存疑。

所以這個成語還是有很大的錯誤。準確的說,其實應該是在竹子上,在木頭上,在絲綢上。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還在讀竹簡。比他早的趙括還不知道紙是什麽。今天考古發現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時期,比傳統說的東漢蔡倫造紙還要早。

百度百科-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