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
2.國學目前壹般指以先秦經典、諸子學為基礎的獨特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包括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同時期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歷代史學等。
所以,從廣義上講,中國的古今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星占、中醫、星占、建築,都涉及到國學。
國學原本指國立大學,如國子監、國子監等。國學是指學習的理論,起源於晚清西學東漸和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最初叫“中學”,後來改名為“國學”。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盛於1920s。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和學術自由逐漸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空間逐漸拓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學”復興。
在二十世紀西學的影響下,國學的發展顯然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明清時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實學”思想興起,漢學壹詞因西學而提出。國學被中國傳統學者視為“中國之魂”。清朝被推翻,民國成立後,各種西方新思潮傳入中國。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洋務派鄙視其為“國粹”,所以很多中學稱之為“國故學”,維護傳統文化的人稱之為“國粹學”。薛恒學派繁榮國粹,弘揚中華文化,但往往不以國學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