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佛經不是壹個和尚“悟道”的記錄。如果妳這樣認為,那就是“誤導”記錄。佛經指的是佛陀宣揚的經典,但後來增加了壹些弟子的說法。大乘運動在佛陀滅世五百年後發展出來的經典,就是另壹回事了。
3.西方最初指的是冥想者面對的位置。原因是基於對佛的尊敬和懷念。這要從兩個方面來解釋:壹方面,在佛陀時代,每當當地大殿剛建成尚未開放時,都有邀請佛陀和僧侶先住進去的習俗,會請佛陀講解和教導。根據幾部經書的記載,這個時候佛會先進去,選壹個更靠近中柱、面向東方的位置,然後僧人坐在佛後面、靠近西墻的同壹個方向。當地人面向佛,即面向西方,坐下來聽佛的教誨。現在摘錄壹些片段供大家參考:
1.雜阿伽瑪經第1176號,佛陀回到故鄉卡巴羅衛國時,住在尼濟樓院。
"...當時,佛陀和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周圍,走到新的大廳外面。洗腳,然後去上課,坐在柱子下,坐東。眾僧洗完腳,進了講堂,坐在佛後,西到東,坐第二位。釋家時,即坐東西。…」
2.巴利文英譯本第16號的《大乘》,相當於昌阿翰的《大涅槃經》。
3.巴裏把《第三十三經》翻譯成英文,《壹起念經》相當於昌阿翰的《大藏經》。
此時是在帕瓦城,壹個摩羅人新建的大禮堂,情況也是如此。
宗教真的很有趣,既神秘又有探索性。但無論哪方面,我們都不能帶著情緒去面對。
讓我問妳壹個問題供妳考慮。西方聖經有“龍”的記載,中東有“龍”,古印度有“龍”。那麽“龍”真的存在嗎?為什麽這三個地方都會出現這樣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