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什麽是等級制度?

什麽是等級制度?

職級制:即以俸祿為官階標準的制度。

簡介

品級也說,在品級之前,官員沒有品級,品級由品級決定。曹魏設九品中正制,秩與級並行。之後雖然逐漸廢除了官階,官品專用,但習慣上還是把官階和官階合在壹起稱呼,以示官僚的等級。

發展和演變

夏商時期

夏商官員的官階沒有記載。西周的制度,據《李周》等文獻記載,官壽壹至九,壽數較高,如皇帝三壽、下士三壽。這是真是假,還需要地下發現來證實。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各國官僚制度的發展,等級開始與官階相聯系。當時的秩是指官員的俸祿或職位。之後具體參考官方級別來計算工資。秦國官員的等級有中二千石、二千石以上、四百石、二百石。石是谷物的計量單位。等級2000石,不是吃2000石,而是用石字表示等級。

漢朝

在漢代,官員的等級仍然是由石頭的數量來決定的。漢族官員排名***18等。壹個官員的官階不僅決定了官員的數量,還表明了官階地位。官階不同,官印和禮遇也不同。但是,官員的級別並不能完全說明政治權力的大小。以刺史為例,官階只有600石,遠高於縣令(2000石)和縣令(1000石低於縣令),但“走遍郡州,審查處理案件,審判冤獄”,權力極大。

曹魏設九品官制,壹品高,九品低。品與秩並行,官員既有品又有秩。這種制度從西晉壹直沿用到南朝。如金三品將軍,排名二千石;光祿博士,質量第三,排兩千石。但素質似乎比等級更重要,西晉的占田、黑客、黑親等經濟權益都是建立在素質高低的基礎上。

北魏(386-534)

北魏官員沒有官階,只有貨。孝文帝改制,九品各分上中下三等,* * *九品為二十七等。太和二十三年(499),九品各分正從,從正壹至從九品,品級18;既然是四級以下,每壹級又分上、下兩級,* * *算九級30級。史書上說“前生無質,魏家始立,亦是壹代之差。”田健七年(508),南朝梁武帝也創設了18班制,以多班為最貴,進士皆居官職;18班之外有七班,為窮士居官;還有三種職位,三種榮譽來安排多余的人。隋唐以後,九品分為正從,未入九品者成為為國之外的官員定制,歷代沿襲,直至清朝廢除。

等級差異

九品中正制制定後,九品中正中逐漸出現了定級與排位的界限。但是,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女被勒令入國學,五品以下的子女只能入太學,以避免貴族化。北魏時,官名最低為五。北齊的禮儀制度是三品、五品、九品不同。隋唐時期,三品以上的官員為貴,五品以上的官員為普通。所以九級以上的官員是劣等的,五級的官員是和高等級的官員區分開來的。根據文獻和考古資料,唐代三品、五品、九品官員在服飾、騎乘、喪葬、授田、減罪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等級差異。到了宋代以後,就僅限於禮法上的差異了。

九品體系包括職官、散官、勛位、爵位。除了官方,其他三家都沒有行政職權。散官(便士散和武力散),又稱秩官或散秩。“上面各部辦都散了;就叫這個產品吧。部裏是憑才能錄用的,還是從閑到戲,從高到低,從遷徙到出入,參差不齊。等妳們散了,壹切都隨著門影完了,再考壹考再說。”這壹源於魏晉南北朝的原則,在隋唐時期得以確定,並為後世所采納。這個產品不壹定和官方產品壹致。當然這個產品高的可以下到更低的位置。這個產品低,職位較高的人往往都有。明代官方翰林入閣參與維護;清朝也有差使、實職、官階之分,官品只具有決定服飾、俸祿多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