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陰陽,天地之道,從何而來?

陰陽,天地之道,從何而來?

來源:出自戰國時期《黃帝內經》陰陽大論。?

摘自原文:

黃帝曰: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紀,父母之變,生死之源,神之府,治病必以此為本。所以,陽之積為天,陰之積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陽殺陰藏。陽氣,陰成形。極寒生熱,極熱生冷。寒則濁,熱則清。氣清了就會拉稀。濁氣上頂,則生?凸起。這個陰陽顛倒,病就顛倒了。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球大氣層上的雲,天氣下的雨,地球大氣層外的雨,天氣外的雲。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生痰,濁陰引五臟;四支為清陽,濁陰屬六腑。

白話翻譯:

黃帝說:陰陽是宇宙中的規律,是萬物的本源,是萬物發展變化的本源,是生長毀滅的根本。對於人體來說,它是精神活動的基礎。治理必須以陰陽為基礎。由陰陽之變,陽氣之積升成天;殷琦凝結落下,變成了地面。

陰是靜態的,而陽是動態的。陽主萌芽,陰主成長,陽主戰爭,陰主收藏。陽主萬物之氣化,陰主萬物之形。冷極會產生熱,熱極會產生冷。冷空氣能產生濁陰,熱空氣能產生清陽。清陽之氣沈,升不起來,則泄瀉。濁陰在上,不能降則滿。這就是它違背陰陽規律,導致疾病的原因。

楊慶之氣化為天,濁陰之氣化為地。大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雨來自地球的大氣層,雲來自天氣。人體的變化也是如此。清陽來自上竅,濁陰來自下竅。清陽從穴位排出,濁陰註入五臟。清陽補四肢,行於六腑。

擴展數據:

《黃帝內經》人體陰陽學說的學術思想:

人是陰陽對立統壹的,這在生命之初就已經決定了。父母的生命本質,即陰陽,形成了壹個生命體。在生命形式之後,陰陽存在於其中,是彼此存在的條件。互相聯系,互相培養,互相改造,互相鬥爭。

《黃帝內經》從人體的組織結構出發,把人體看作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壹,並進壹步把陰陽分為每壹個臟腑、每壹個臟腑,從而形成了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壹,無論整體與部分、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