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東經110 19 '-110 45 ',北緯23° 52 '-24° 23 ',東臨昭平,西接金秀,南接平南、藤縣、北。縣城蒙山鎮距首府南寧460公裏,北距桂林146公裏,南距梧州186公裏,西距柳州186公裏,東距賀州180公裏,國道321貫穿縣城南北6個鎮。東南從黃村鎮大華村經趙萌省道至昭平,西南從馬霞公路至平南縣。縣治蒙山鎮。2002年,全縣總面積為1279.34平方公裏。轄:蒙山鎮、西河鎮、新圩鎮、文薇鎮、黃村鎮、唐晨鎮、昌平瑤族鄉、夏邑瑤族鄉、郝漢鄉,***78個村委會,5個街道委員會,1660個村(居)組。全縣人口21萬,有瑤族。壯、侗、回等12少數民族有3萬多人。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7731.9萬元,其中第壹產業42291萬元,第二產業1.4456萬元,第三產業20572萬元。2002年,全縣生產總值85304萬元。
建築進化
蒙山古為百位,屬荔浦縣。南朝梁陳(502-589)設蒙山縣,即晉安(今蒙山縣唐晨鎮金鄉村)和孟(今蒙山縣治口裏蒙山以東,唐代蒙州也建在此)。隋開帝十年(590),荔浦縣設在綏化縣。唐武德四年(621),改歷山郡,關八年,改孟州。因州東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居民多蒙姓,故名孟州。開元二十二年(734)改為嶺南西路廣西關。天寶元年(742年)改蒙山郡,甘源元年(758年)恢復孟州,通往春邑等三郡。永貞元年(805),避諱唐憲宗,改純義為義。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易縣改為蒙山縣。熙寧五年(1072),孟州廢,東區、蒙山縣並入歷山縣,劃歸趙州。元代屬平月氏。明洪武十八年(1385),歷山縣廢為歷山鄉,隸屬荔浦縣。成化十三年(1477),永安河恢復歸桂林。並開始編村。弘治三年(1490)九月,改為長官司,五年恢復永安郡,屬平嶽府。萬歷年間(1573-1620),永安府設3裏。清嘉慶十七年(1812),分五裏。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管轄五裏326條村街70座堡壘。
民國元年(1912),永安府改為永安縣。3年,因為全國有3個地方重名,此後改名為蒙山縣。先桂林路,再平樂區。14年,郡分五區。解放後,蒙山縣屬平樂區。1950年4月,縣轄三區,1958年7月,改為梧州地區(後稱梧州地區)。1997年4月,梧州市所屬。2002年,縣人民政府駐蒙山鎮,轄新圩、蒙山、許文、唐晨、西河、黃村6個鎮,郝漢鄉、常平瑤族鄉、夏壹瑤鄉3個鄉,78個村民委員會,5個居民委員會。
裏程碑
清鹹豐元年(1851)八月,太平軍在桂平金田起義後攻占永安府(今蒙山縣)。這是起義以來太平軍第壹次攻占這座城市,也正是在這裏建立了國王,創造了天國。
鹹豐元年十月下旬,洪秀全與眾尼姑住在蔣勛書院天王殿,舉行了以國務院為天朝的封王儀式。洪秀全封楊為東王,並在逮捕部設宮;蕭朝貴為西王母,住河西何氏宗祠;馮雲山是南王,是城南莫家村第壹秀才;魏長輝是北王,住在老縣城裏;石達開是翼王,住在東鄉大塘岑塢祠堂。還規定所有國王歸東王管,各陣地封侯,駐紮為防區。鹹豐二年壹月,洪秀全以辛開(海)元年為題,頒布《太平歷》,正式開啟新世紀建立政府。這期間頒布了“命天兵殺魔奪城財物還朝朝庫”等詔令10余條。發動水鬥、龍眼塘、鑾嶺、馬背嶺等戰役,多次粉碎清軍圍攻。同年3月,洪秀全在玉蘭樹下發布“永安聖旨突圍”,制定空城計劃,以吊海豚擊鼓、埋線、鳴槍等方式於夜間冒雨突圍。先鋒羅略述奇襲姑蘇玉龍關天險,然後北出荔浦直取金陵。
光緒二十三年(1898),110,法國教士蘇安寧(法文名“Berdle”,又譯“LEP”?伯托雷特到永安地區東鄉孟寨村宣傳天主教。因強迫教民拆祖宗牌位,幹擾地方行政,設立私庭審判襲擊農田工廠的村民李發秀,侮辱婦女,激起民憤,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閏三月初壹被百姓追到程村,史稱“永安教案”。事件發生後,法國政府多次告知清廷在永安府建天主教堂,陳冰以武力威脅廣州灣。在廣西巡撫蘇元春、防衛軍司令馬生智和歸國將軍黃正秋的全力支持下,永安人民再次挫敗了他們的陰謀。
6月438日至9月87日,國務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視察蒙山。
1997年,為紀念太平天國革命146周年,在蒙山召開太平天國國際研討會。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的120多名學者參加了會議。
2001年,為紀念太平軍攻克永安府150周年,在蒙山(永安府)召開座談會,邀請了梁、自治區副主席、廣西歷史學會會長、教授及各市。100多名縣領導和學者參加。
人口和國籍
嘉慶十七年(1812),永安府人口61269。17 (192)年,全縣有12209戶,總人口81423人。28年有18133戶100200人。此後到36年,全縣人口壹直保持在65438+萬,增幅不大。從65438年到0949年,全縣人口為97008人。1963有24535戶10813人,是該縣歷史上人口最多的壹年。隨後,該縣的人口繼續增長。1975年有28345戶151383人,自然增長率15.53%。。1985年有33625戶171004人,自然增長率為0.09%。。1995有48383戶193905人,人口密度151.6人/平方公裏,自然增長率5.26% c,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16.1%。1996年全縣人口196300多,多為漢族,瑤族占11%,壯族占7%,還有苗、侗、回等少數民族。2001年全縣有54137戶198000人,其中少數民族3861人;自然增長率為6.05%。。2002年全縣有197175人。在國外定居的華僑、外籍華人和港澳同胞2588人。
自然環境
地帶
蒙山縣四面環山,丘陵起伏,東北高西南低,河流貫穿全境。縣城東西寬43公裏,南北長70公裏。新圩、許文、蒙山鎮和西河鎮是北部的三個小盆地。南部的黃村、郝漢和唐晨是峽谷。
山區縣西與大瑤山接壤。西北部的珠山屬於蒙珠嶺山脈,海拔1104米,是縣城最高峰。東北有壹條雞冠山脈,從荔浦縣的豬頭山壹直延伸到蒙山、昭平兩縣,成為兩縣的天然分界線。北有白面山,西南有白牙坪、大道林,南有高山嶺。
河縣境內大小河流159條,均發源於錦繡大瑤山脈和雞冠山脈,其中大河24條。梅江是蒙山河的幹流,屬於西江水系。發源於大瑤山,從西南方向進入,流經新圩、西河、仙城、黃村、郝漢、唐晨,經藤縣蒙江流入蔣勛,全長107.50公裏,縣內流量86.86公裏,最高水位112.68。主要支流有仁山河、茶山河、瓦沖河、白河、夏邑河。
氣候
縣城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長夏,酷熱;冬季短,寒冷期短,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9.7℃,平均最高氣溫24.5℃,極端最高氣溫38.5℃(1971 7月22日),極端最低氣溫4.5℃(1955 1 10月12)。全縣年太陽總輻射為102.03大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1581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738.7mm,最大2529mm (197),最小1138.3mm(1958)。降雨季節分布不均,雨季壹般從4月中旬開始,8月下旬結束。主要氣象災害有:倒春寒、冰雹、大風。大雨、寒露風、霜凍等。
土地
全縣分為水稻土、旱地土、山地土三類。水稻有7個亞型,18個屬,43個土種,都適合種植水稻。旱地土壤多分布在村寨前後、河流兩岸和河谷地帶,是多種作物的適宜之地。但大部分耕層較淺,保水保肥差。壹般有山地黃紅土、山地紫色土、山地紅土三個上屬。
資源
礦產資源:金、銀、銅、鉛、鋅、黃鐵礦、石英石、石灰石、重晶石、金剛石等。重晶石、黃金、鉛鋅、紅石和黃鐵礦儲量最豐富。
水產品:魚類10余種,鰱魚、鯉魚、塘角、草魚等。
野生動物:野豬、山羊、果子貍、穿山甲、竹鼠、麅子、水獺、蛻、鹿、畫眉、愛情鳥、翡翠、寒雞、竹雞、鶴鴿、春絲鳥等。,其中有大鯢、穿山甲、白鷴、山雞、果子貍。
植物:森林植物有40科,72屬,80種。馬尾松遍布全縣,以松、杉為優勢樹種。自然繁殖的樹種主要有:榕樹、樟樹、楓樹、柏樹、桐樹、泡桐、五等。人工樹種有:松樹、杉樹、油桐、油茶樹、桂皮、八角和竹子。果樹有沙田柚、橘、橙、梨、桃、李、桂圓、枇杷、芭蕉等20多種。有山楂、金銀花、羅漢果、絞股藍等野生藥用植物90余種。食用菌包括黑木耳和香菇。草菇、鳳尾魚、猴頭菇等。藥用真菌有警察和靈芝。
土地:2001年,全縣土地總面積為127900公頃。其中,農用地2.2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林地1065438+萬公頃,占79%;宜林荒地4000公頃,占3%;適宜放牧的草地22327公頃,占1.82%;水域3707公頃,占2.9%,城鎮、村莊、道路、工廠用地2500公頃,占1.96%;落基山脈44公頃,占0.03%。水電資源:全縣水電儲量5.62萬千瓦,可開發容量31.80萬千瓦。已開發13930 kW,占可開發容量的43.8%。年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654.38+0.499億立方米,耕地年用水量僅占654.38+0.9%。
經濟發展
上野
清代,蒙山縣商業初具規模。宣彤(1911)三年後,蒙山商會成立。37年(1948)全縣商號760家。1951年,國營商業成立。1952,供銷社成立,國營商業掌握市場主動權。1965年,全縣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分別為392.6萬元和78016萬元,比1962年分別增長69%和47%。“文革”運動期間,公平貿易發展緩慢,商品長期供不應求,商業遭到破壞。1978 12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集體在充分發揮國營商業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個體私營企業促進了商業的進壹步發展。從1989,全縣共有集市15個,集市總面積25700平方米,各類集市1000多個,集市年成交額5877萬元。2001年,蒙山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13萬元,城鄉消費穩步增長,城鄉消費品零售額達到65438+6200萬元。國有、集體、私營和個體商業消費品零售額分別為421.5萬元、1.397萬元、1.48萬元和9480萬元。全縣有2733個零售貿易和餐飲網點,從業人員3086人。
蒙山縣的對外貿易,70年代以前,主要是出口農副產品。80年代以後,除了土特產,還增加了化工、五金、工藝品。2001年,全縣外貿出口283.8萬元。
工業發展
1949解放前夕,蒙山縣工業以傳統手工作坊為主,小型工業458個,從業人員763人,總產值41.50萬元。有壹個12kW熱電廠。解放後,工業生產逐漸發展起來。195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分別為5918000元、1956、654388+0083200元。1966,企業25家,總產值239438+0萬元。此後,工業生產繼續發展。1973年,全縣共有企業50家,總產值782438+02萬元。從1978發展到68,總產值15732400元,比上年增加202.48萬元,即14707.76萬元。此後,工業企業發展迅速。1985年,全縣工業企業65家,總產值1872萬元,比1984年增加42514462萬元,增長29.44%。1989全縣有國有工業企業7家,二輕工業企業7家,擁有食品、制藥、造紙、機械、化工、印刷、電力、紡織、礦產開采等行業。工業品質量不斷提高,白糖、荷花片、痔瘡片、三蛇膽川貝露等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並出口到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松香、木材、藤條、木制家具等。也出口了。同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633萬元。1995,全縣工業總產值為217萬元。2001年,工業總產值46762元。2002年工業總產值為51747萬元。
農業發展
蒙山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糧食生產為主,經濟作物為輔。農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大豆、紅薯等。經濟作物包括甘蔗、桑樹和生姜。油菜籽、茶葉等。蒙山鎮、西河、許文、新圩等鄉鎮是糧食主產區。
1949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6.43萬畝,糧食總產量2674.5萬公斤,畝產101.20公斤。1952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719000畝,總產量3320.39萬公斤,畝產122公斤。其中水田種植面積23.07萬畝,總產量3056.53萬公斤,畝產132.50公斤。後來由於修建水庫、道路擴建、國家基礎設施、私人住宅等。,耕地面積減少。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科學生產技術的提高和良種的推廣,糧食產量逐年增加。1972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4.85萬畝,總產量5748.88萬斤,畝產231.30斤。1978年糧食總產量56400噸。甘蔗、蠶、姜、茶等經濟作物都有很大發展。從65438年到0978年,原料甘蔗年產量超過5噸,居廣西第壹。65438年至0984年,全縣蠶桑總產量68.3萬公斤,為廣西之最。生姜成為外貿出口免檢產品。屯巴茶是廣西名茶之壹,色澤翠綠,油潤清香。1995-1996榨季,原蔗總產量3.53萬噸。1999年糧食總產量1041萬噸,自治區接受為“噸糧大縣”。2001年,糧食總產量83540噸,農林牧漁總產值82847萬元。2000-2001榨季,原蔗總產量為56540噸。蔗糖生產已成為蒙山的支柱產業之壹。2002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70200畝,總產量68973噸,畝產405斤。
林業發展
蒙山是壹個林業資源豐富的山區縣。1958時期全民“大煉鋼鐵”,過度伐木燒炭,隨後的兩次制度變遷都影響到了林業。但此後,全縣人民壹直植樹造林,特別是經過四次飛機播種,林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1972年,全縣森林面積99.87萬畝,森林覆蓋率52.04%。
1979年,全縣林業收入591萬元,占全縣農林牧副產品總產值3998萬元的14.78%。1989年林業總收入694萬元,占比11.28%。從65438年到0995年,全縣林地綠化率為93。森林覆蓋率為72.75%。2001年,森林面積70880.70公頃,森林覆蓋率75.84%,全縣林業用地綠化率95.75%,實現宜林荒山消除目標,林業總產值4345萬元。林副產品有松脂、肉桂、八角、茶油、竹筍、木耳、蘑菇等。2002年,全縣森林面積為1.01.059公頃,森林蓄積量為283。000萬立方米。
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
蒙山縣的畜牧業生產壹直以養豬為主,牛馬主要用於農耕和勞動。1952年,生豬存欄數為17500頭。次年,全縣畜牧水產業總收入424萬元,占全縣總收入2309萬元的18.36%。1958由於實行“定肥保肥,超獎補”的方法,生豬存欄量增加,存欄量達2.39萬頭。1961年實行“私養為主,公私兼顧”的政策,群眾重視養豬。1965,生豬4.09萬頭;水庫和池塘養殖面積1.284畝,產量5.27萬公斤。1978到65438+2月,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養豬業發展迅速。1979年,全縣畜牧水產業總產值860萬元,比上年總產值659萬元增加20100元,增長30.50%。1985,總產值1715000元,是歷年來產值最高的壹年。其中,畜牧業總產值654.38+0683萬元,漁業總產值32萬元。1986年,生豬存欄194500頭。尤其是養豬養花,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蒙山豬花作為地方特產,具有皮薄肉嫩的特點,暢銷廣東、湖南、福建、廣西等地的50多個縣市。1989年,全縣牧副漁總產值1563萬元,占全縣農林牧副漁總產值的25.4%。2001年,牧漁業總產值49896萬元。其中,畜牧業總產值43457萬元。漁業產量4450噸,總產值6439萬元。2002年,畜牧業和漁業總產值為3.34億元。
家禽生產
主要是雞鴨鵝。從50年代到70年代,都是群眾家庭飼養,大部分是自養自餵,餵養總量不多。1982出現了雞鴨養殖重點專業戶。普及和推廣科學養殖,家禽生產發展迅速。同年,全縣飼養雞鴨鵝28.76萬只。此後,該縣的家禽養殖發展迅速。2001年,全縣飼養雞鴨鵝389.6萬只。2002年,* * *有336萬根羽毛。
鄉鎮企業
1949之前,蒙山縣有從事編竹藤、草棕、造農具、燒制磚瓦的小作坊。1953年,全縣副業總產值為198萬元。65438年至0956年,經過社會主義改造,農副工業和私營商業逐漸沿著集體化的道路發展起來,全縣成立了26個手工業合作社(組)。從65438年到0958年,全縣共有小型工業戶349戶,從業人員508人。同年,在“大工業”的熱潮中,社隊企業增加到840個。1978,縣社隊企業局成立。全縣有鄉鎮企業116家,從業人員2680人,企業總收入2150200元。1984年,縣社隊企業局更名為縣鄉鎮企業管理局,社隊企業統稱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成為工業、交通、建築、商業、飲料服務四大支柱。1986全縣鄉鎮企業3353個,從業人員6858人,總收入16030300元。從65438年到0995年,共有鄉鎮企業7832家,總產值8.08億元。2001年,鄉鎮企業總產值9.26億元。2002年總產值為6543.8+0.37億元。蒙山縣的水稻品種“永安牙糯米”已出口到香港和東南亞。著名的經濟作物有甘蔗、桑樹、生姜、八角和茶葉。蒙山縣玉萌沖礦泉水以其甘甜清澈的水質和豐富的礦物質而聞名。從65438年到0985年,桑蠶繭總產量為79.45萬公斤,為廣西最高。蒙山姜肉厚而嫩,質量上乘,出口免檢。屯巴茶是廣西名茶之壹。有沙田南瓜、橘子、橙子、柿子、板栗等20多種水果。1996年,許文鎮大明村柑橘豐收,在自治區水果評比中榮獲廣西名優水果金獎。
水利
解放前,全縣僅有小山塘10個,總庫容201.2萬立方米,水澆地666畝。縣城沒有防洪排澇設施。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水利建設。1953-1987,該縣投資2158500元先後修建姑蘇、瓦沖、茶山水庫水利工程,總庫容7794萬立方米。2001年有效灌溉面積6710公頃。2002年,全縣有水庫10座,蓄水量7651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733公頃。
財務狀態
從65438年到0952年,縣財政收入主要有兩種類型,壹種是自組織收入,包括工商稅收、農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其他收入;另壹類是上級補助收入。同年,全縣財政收入68.95萬元,支出56.95萬元。65438到0958,縣財政局管財政,稅務,銀行。1959年,全縣財政收入1443900元。此後逐年增加。1969期間,受“文革”運動影響,財政收入1280200元,比11959減少1.34%。改革開放後,財政收入快速發展。1979年財政收入542.8萬元。1980實行財政責任制,財政收入大幅增長;財政支出也有所增加,主要用於教育、衛生、文化、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1985成立鄉鎮財政所,管理鄉鎮財務收支。1988,財政收入20512900元。2001年,財政收入91.86萬元,支出9951萬元。2002年財政收入10047萬元。財政支出主要用於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稅收清代,蒙山縣征收麻地稅、鹽稅和木商稅。民國時期有縣稽查征收所辦理賦稅,苛捐雜稅很多。
1950年,該縣成立稅務局,實行新稅制,推出11種稅種。1953開展反偷稅活動。1963打擊投機分子,追繳偷稅漏稅,調整工商稅務。從65438到0978,工商稅收收入快速增長。1998,工商稅收3027萬元。2001年,國稅收入1834萬元,地稅收入186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48%和25%。2002年,全縣稅收(含國稅、地稅)* * * 3949萬元。
2021,1年10月,中央文明辦確認了2021-2023年創建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蒙山縣榜上有名。
2020年10月22日,住建部命名蒙山縣為2019國家園林縣城。
2065438+2009年3月,水利部公布了首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蒙山縣榜上有名。
2018 12 12生態環境部授予蒙山縣第二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2017年2月,17,蒙山縣在廣西第壹批自治區級生態縣(市、區)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