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誰讀過韓曙和韓曙?與歷史記載相比,怎麽樣?

誰讀過韓曙和韓曙?與歷史記載相比,怎麽樣?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即前四部史書。包括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葉凡的《後漢書》和西晉陳壽的《三國誌》。

簡介

從第壹部史記到傳說中的黃帝再到陳壽的《三國誌》,即: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東漢班固的《韓曙》

南朝宋·葉凡《後漢書》

西晉陳壽的《三國誌》

《漢書》簡介

又名《前漢書》,中國第壹部紀傳體年表,東漢班固所撰,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帝皇四年(23年)* * * 230年的歷史事件,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壹部重要的史書。

《漢書》出版後,受到學者的高度贊揚。《漢書》最難的是第七表,關白公卿表,第六錄,天文誌。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哥哥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還是謙遜地冠上了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很淵博。當時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指點,跪在東莞圖書館外聽班昭講解!班昭年逾古稀辭世,慈禧太後為其素服哀悼。

《漢書》共十二章,八表,十錄,七十傳,壹百* * *。後人分壹百二十卷。其編年始於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止於王莽帝皇四年(23年)。

作者

班固(32-92),《漢書》作者,扶風安陵(今陜西鹹陽東北)孟建人。“從小聰明”,“九歲就能當作家,會背詩和賦”;成年後,我讀了很多書。“九流百家之言皆窮。”因為《史記》只寫到漢武帝初年,所以當時很多人為它寫續集。據史《易》記載,寫《史記》續書的有劉向、劉欣、、等十余人,其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3-54)對這些續作很不滿意,於是選擇了《舊事異說》作為《史記》和《六十五後記》。班彪死後,年僅二十多歲的班固開始整理父親的遺產,決心追隨父親的腳步,完成了這部巨著——《史記·列傳》。班固著手編纂《漢書》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上書朝廷,舉報班固“私改國史”。皇帝下令逮捕,班固被關進京兆監獄,家裏的書也被沒收。他的弟弟班超擔心他被冤枉,不言自明,就寫了壹封信,在漢明帝面前陳述班固著述的意思,地方官也把他的手稿送到朝廷。漢明帝了解情況後,很賞識班固的才能,把他叫到校書署,任命他為蘭臺史。蘭臺是漢代藏書的地方。蘭臺有六個* * *大臣,排名六百石,掌管和校對書籍是他們的職責。

按購置價格計算的價值

《漢書》在吸收《史記》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糾錯和補缺。如《惠帝紀》補充了當時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增加了王陵、、蒯通、、賈善的傳記,張騫的事跡摘自《魏將列傳》,並加以擴充,設專傳。此外,在賈誼、晁錯和韓安國的傳記中,補充了許多詔令。其中比如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談軍務》和《招民徙》就特別有名。完整地引用詔書和奏折是《漢書》的壹個重要特點。此外,邊疆少數民族的傳記也相當豐富。

與史記相比,《漢書》的體例發生了變化。《史記》是通史,《漢書》是斷代史。《漢書》稱《史記》紀傳體省,紀傳體省傳,書誌,漢代世家。這些變化被後來的壹些史書所繼承。

《漢書》記載的時間與《史記》重疊,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部書都有記載。在這壹部分,《漢書》經常對《史記》進行移置。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不同,選材標準的不同,轉寫時也有增刪。

《漢書》增加了刑法記載、五行記載、地理記載和藝術記載。《刑法誌》第壹次系統地記述了法律制度的演變和壹些具體的法規。地理誌記載了當時郡縣、國家的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戶數,關於土特產、經濟發展、民情風俗的記載更是引人註目。《藝文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考證了各學術流派的起源,記載了現存的書籍。《食貨誌》由《平準書》演變而來,但內容更加豐富。它有兩卷,第壹卷講“糧”,即農業經濟情況;《商品》第二卷,即《商業與貨幣狀況》,是當時的經濟專著。

《漢書》八表中,有壹張古今人物表,是從太昊到光武。是“古”而非“今”,所以引起了後人的鄙視。後人對《漢書·百官官表》推崇備至。此表先描述了秦漢時期官員創設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多少,然後用簡表記錄了漢代官員和官吏的興衰,分為14等34等。篇幅較短,但卻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當時官僚和官僚機構的變化。

本書所用的材料首先來自於他父親的著作以及劉向、劉欣、楊雄、尚豐王、石岑等人的著作。漢書上有壹本書,叫做《筆記》,190卷。這本書是《漢書》史家寫的,或許也是班固寫《漢書》時采用的。葛洪的《抱樸子》中說:“劉子駿有壹百多卷漢書。要寫漢書,把漢事編目就死了,所以沒有書的副本,只是壹個雜錄。如果妳試圖拿班固做的事,妳差不多就拿全劉舒了,但他沒拿的是兩萬多字。”這意味著沒有書,只有雜記,也可以說只是壹些讀書筆記。所以說他“編目中國事務”,幾乎是壹條壹條的。結果我們學校原來班固編的《韓曙》100多卷,全是劉子駿編的,只有兩萬字沒用。葛洪的這段話,看起來不是隨便編的,要認真讀。第壹,劉鑫的書只是雜集,而且壹定是書。其次,“班固所做的幾乎都是劉舒”有兩種說法。第壹,班固完全照搬韓曙的劉歆;壹個是劉欣的《漢書雜記》,完全是班固抄來的。這兩種說法大相徑庭。我們永遠不能說班固的《漢書》是“通吃劉舒”,因為他的父親寫了幾十本傳記。但是劉欣的目錄,班固全部抄了,只有兩萬多字沒抄。劉欣是西漢末年的大學者。他編目了100多卷資料,都是班固拿的,壹定很重要。至於100多卷《朱涵集》的中間材料,我們無從得知。如果說孔子之前的“春秋未盡”,未必是必然的。而劉欣在西漢的學術地位,大概應該在楊雄之上,不輸於班彪。班固在那裏工作了幾十年,依靠的是他父親和劉洋整理和記錄的許多好材料。如果妳想寫壹部今天的民國史,如果有人給妳留了壹張寫民國史的紙條,自然大有用處!劉鑫記錄的材料總是很有用的。比如顧雍在《漢書》中寫得特別詳細。這個人對劉玉有很大的影響。在《劉向與辛公子年譜》中,稱顧雍是當時的大學者,其在漢下半葉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劉欣扶漢,有壹套政治思想作為基礎,與魏晉篡位不同。今天的《漢書》中有很多顧雍的材料,可能是劉欣記錄的。

《漢書》沿襲《史記》,又有別於《史記》,有三個特點。

第壹,《漢書》具有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在班固時期,封建神學思想已經發展成為當時的統治思想,班父子是“只關心聖人之道,然後獻身於聖人之道”的史學家。很自然地,他們把聖人之道作為他們作品的指導思想。這樣,作者繼承了《史記》的內容,同時又指責其“是非對聖人而言頗為荒謬”,從而篡改了《史記》的觀點,使《漢書》更符合封建正統思想。《漢書》神化西漢皇權,以漢為正統思想,其目的是論證東漢正統,神化東漢皇權。因此,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五德終始”說和王權賦予的封建神學說教成為《漢書》的主導思想。《漢書》為弘揚封建神學思想“天人感應”和災異吉祥之感,首創了專門記載災異五行玄理的《五行誌》,還在創制了專門記載五行事跡的《夏侯京翼李傳》。

其次,《漢書》開創了年表和工整傳記的編纂體例。

班固追溯過去不是偶然的,而是符合時代要求的。

他總結了漢武帝從東漢初年至今約壹個半世紀的歷史著作,並加以創造性的發展,目的是為當時統治階級的政治服務。班固認為,《史記》的通史體例將西漢置於百王之末,位列秦項之中,不利於宣揚“漢德”,難以凸顯漢朝的歷史地位。這是《漢書》年表的基礎。於是,漢朝的歷史“包含壹代”,從西漢建立開始,到新王朝滅亡結束。為了突出劉邦,把高皇帝的歷史放在第壹章。這種斷代史的體例,為後世封建史家所稱道,成為歷代“正史”編纂的基礎。

在編纂體例上,《漢書》繼承和發展了《史記》的編纂體例,使紀傳體成為壹種較為完備的編纂體例。例如,《史記》雖然建立了呂後的傳記,但卻用年表和《漢書》補充了《惠帝紀》,解決了《史記》體例上的混亂。對年月的記載也比歷史記載更加詳細清晰。再者,《漢書》新創制的四種記載比《史記》更完整地記錄了西漢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文化,提高了《漢書》的史料價值。對於傳記的編排,《漢書》基本上是按時間順序的,體例比《史記》更為統壹。

第三,資料豐富,保存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現存《漢書》約80萬字,比《史記》更豐富。它增加了很多重要的詔令,主要集中在皇帝的訓誡上。在眾多傳記中,《漢書》還包含了大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筆記、對策、著述和書信。在《漢書》10編年史中,也有類似的重要歷史文獻,如晁錯《論簋素書》中收錄的《食糧記》等。

《漢書》還補充了有關國內外各民族歷史的資料。如《漢書》在《史記》、《匈奴傳》的基礎上,補充了漢武帝以後的大量史實,記載了從上古到西漢末年匈奴民族的歷史。《漢書》將《史記》中的南越、東越、朝鮮、西南夷列傳合並,在補充大量史實的基礎上,以聯傳的形式寫成了更為詳盡的西南夷、廣東、朝鮮列傳。同時,《漢書》將《史記》改為《西域傳》,記載了中國各民族的歷史和中亞、西南亞各國的歷史。

下面繼續說《漢書》和《史記》的比較。《漢書》對後世的影響也比《史記》大,應該說寫得很好,就是它的十誌。《漢書》中的“誌”在《史記》中稱為“書”。《史記》中有《關禪》之書,《漢書》已改為《郊祀》之書。封禪是漢武帝時期的壹件大事。司馬遷的父親因為與當時朝廷意見不同,沒有采納。他很沮喪,生病在家。後來司馬遷寫《史記》,就是專門講這個事情的。實際上,《史記·關禪本紀》並不僅僅是關於漢武帝時期禪宗的關禪,班還將這壹論題更名為《郊祀錄》。“郊”是祭天,“祭”是祭地。祭祀天地壹直是朝廷的壹大禮儀,合禪只是這個工程中的壹件事。從上到下,班書講的是這個郊區神社的演變。其實教法和太史公書差不多,只是題目變了,意思不壹樣。之後歷代正史都能有祭郊的記載,不如《史記》中的關禪之書,但似乎只是當時的壹個特殊事件。再比如《史記》中的《平度之書》,《漢書》將其改為《食經》。“平準”是漢武帝時期的壹項經濟政策。這是壹項非常重要的經濟政策,太史公專門將其命名為“書”。在班孟建,等級被改為食物。萍萍只講“貨”,這就加上了“糧”,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糧食和商品。這篇文章將成為這壹代人的經濟史。後來的每壹部正史都可以有“食記”,但不壹定是等級制度。再比如太史公的《河曲書》。因漢武帝時期及之前黃河決口,漢朝反復治理,太史公作《河曲書》。運河就是渠道,班孟建把這個題目擴大了,改成了《溝記》。“渠”是古代礦田系統中的水利灌溉。當然,治水、開渠都可以寫在裏面。《史記》八書常引壹物為題,《漢書》則改為通論,不限於壹物。《漢書》雖然是斷代史,但他的《十記》是從古到今,並不局限於朝代。司馬遷的《史記》是通史,但他的八書主張強調的是當代。班孟建改變了他的話題,這相當於把它看作是壹個普遍的、上下的、古今的東西。我們說過,歷史上壹個朝代發生變化,就會改變它的面貌,而文字系統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很多制度,比如郊祀之禮,飲食經濟,歷史上壹直沿襲,不會因為朝代的更替而完全改變。班找了幾個最大的話題來做“誌”,這壹整合成為歷代正史中的壹個特殊事件。壹般來說,研究歷史的人覺得地方誌最難讀。與傳記的傳記不同,地方誌就像是壹種專家研究。學歷史,知道歷史上的事件相對簡單,比如漢武帝的時候發生了什麽,宣帝的時候發生了什麽。但是要知道,漢朝的經濟水利,像這種,是壹個很大的課題,需要自上而下壹路走下去,不能斷代。如果按照《史記》中禪宗、平準的稱謂,似乎只是當時的壹個特殊事件,從班孟建改稱謂顯然是性質上的大變化。

而且有些東西是史記沒有的,是《漢書》加進去的。史記只有八本,漢書卻有十本。比如《漢書》中的地理,然後說到中國地理的演變,第壹本參考書是《龔宇》,但實際上《龔宇》只是戰國末年的偽書,第二本是《漢書·地理》,對其效用影響很大。地理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第壹,當時的政治地理,分郡國,* * * 103,讓我們清楚了兩代的政治區域大致劃分壹目了然,都在這裏了。以後朝代的政治區域劃分不同,幾乎每個朝代的歷史都有地理記載。會在壹起,可以研究中國地理的演變。同時,班根據《詩經》十五國的體例,簡要地記下了各地民情風俗的差異。但這部分在《漢書·地理》中極為重要,後人不能根據這壹點繼續寫得更深更好,實在可惜。今天大家都知道,臺灣省和福建不壹樣,福建和廣東不壹樣。每壹次都不壹樣,如果有人能從班固的地理中學習,對讀歷史的人來說,是壹大貢獻。所以從《漢書》開始,歷代研究歷史的人對《漢書》中的十首詩大加利用。比如《史記》只講清代研究它的人,他們了解的不多,這就成了史學中的壹門專門學問。比如《漢書》還有壹篇《藝文誌》,也是史記沒有的。《韓曙文藝誌》是以劉信的七觀為基礎的。當時劉父子掌管漢朝皇家圖書館,外面看不到的書都在皇家圖書館裏。他們父子把這些書整理歸類為七觀,這是壹個提綱式的編目,班固根據這個編目寫了《漢書藝文誌》。雖然只是以劉向、劉欣為藍本,而非班固本人所寫,但這部《藝文誌》卻成為日後所謂目錄整理的最深源頭和最大基礎。在中國二十四史中,有八史有相同的誌向。後人將這八篇稱之為單行,“八史經錄”。從古籍來看,任何壹本書,傳下來的時候,有的已經流傳,有的已經半路失傳。比如漢代的壹些書,到了隋代就沒有了。隋朝有,唐宋沒有。我們只要查壹下《文藝誌》和《經籍誌》的歷史就知道了。要說學術史,有這個兩千年積累的大書目,是歷代國家圖書館的書目。真的很珍貴,很不壹般。而學者關註地理誌比較容易,關註藝術誌卻比較難。直到南宋時期,鄭樵的《漢書略》和章學誠的《文史通論》、《漢書通論》,才進壹步認識了韓曙文藝之學的內涵。直到今天,它已經成為我們談論學術史,尤其是談論古代學術史的壹大依據。當然,有些看《漢書》的人不懂地理,看不懂《漢書地理》。有些人不讀《藝文誌》,不明白《六藝略》和《諸子略》分類的重要性。但也有人專門研究《漢書》十誌中的壹些,如地理、藝術等,其貢獻往往在研究《史記》的人之上。

《漢書》也有表,中間還有壹張古今人物表,很受後人詬病。因為《漢書》的年代久遠,而《古今人物表》列出了從古至今的所有人物,與《漢書》的體例不符。《史記》雖然是通史,但是古人的傳記並不多。第壹篇是《伯夷傳》,伯夷面前的人不在乎。在第二部《嚴觀傳》中,從伯夷到管仲還有很多人,都不在了。而這款古今表是有備而來的。當然當時應該有書為證,但是到了現代,十有八九也是可以考的。到了清朝,專有的人壹個壹個查這個人的來源。然而這款手表卻飽受詬病。重要的不是這些人大多是漢朝以前的,而是他把古今人從上到下分為九類。比如孔子在上,顏元在上,老子在下。當然,把歷史上的人分成九類是不合適的。但總的來說,堯舜優於他人,不如他人,不必過於苛責。因為有人批評,所以討論《古今人表》是班固寫的還是後人加的。先不說這個,只說《漢書》中的古今人表,如地理、藝文等,是《史記》之外的壹類文章,應該算是班固《漢書》的可貴之處。

後漢簡介

《後漢書》是繼《史記》、《韓曙》之後又壹部重要的私撰史書。這本書記錄了整個東漢(從光武帝劉秀到狄鹹劉勰)近200年的歷史。在《後漢書》中,的《紀》和《列傳》當然是最重要的部分。葉凡,生於楊順(今河南淅川縣),晉安皇帝隆安二年(398年)生。曾以彭城王宋武帝之子的身份參軍。因為得罪了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他抑郁了,於是努力寫《後漢書》。葉凡與劉益康和宋文帝爭奪權力和利益的鬥爭有牽連,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被控謀反而被殺。葉凡是壹位非常有才華的歷史學家。他在後漢諸書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刪繁就簡,自成風格,並進行偽考證,寫成了《後漢書》。這本書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很多家庭後面都能拉起來。《後漢書》從思想上對東漢盛行的占蔔迷信持批判態度,也揭露了東漢末年專制權力下的黑暗政治。書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更註重道德品質。在體例上,《後漢書》將東漢三位在位時間短、事跡少的皇帝易、崇、直附加於其他皇帝的戒律之上,並開創了將此戒律加於皇後之上的先河。這既體現了他對君權的尊重,也反映了東漢皇後政治地位的日益提高。此外,在《史記》、《漢書》中還出現了“類傳”,即把同類的人放在壹起進行傳記;在這方面,《後漢書》創造了黨鵠、官員、文遠、都督、方舒、益民、列女等傳記。其中,《黨癡迷傳》和《官員傳》反映了東漢封建政治的重要特征。除了《儒林外史》之外,《文遠新傳》還表明了文學與經學的分離。至於女性傳記,則開創了女性在傳記史書中的先河。這本傳記收錄了漢末著名女詩人蔡文姬。在文學價值上,《後漢書》的“論”和“贊”是值得稱道的。作者認為它“博大精深”,後人甚至稱贊它“奇幻瑰麗”。

《後漢書》的版本經歷了壹個復雜的過程。在唐代,劉釗註《後漢書》三十卷和李習安註《舒凡》各為壹行。直到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初版《後漢書》和宋真宗景德鎮二年(1005)修訂版《後漢書》,才被納入續誌。幹興元年(1022),由於孫英的建議,後來的版本把續誌附在範的傳記上。石矛的吉谷館也是如此。明代刻獄版時抹去了司馬彪的名字,將劉釗的註解改為補充註解。到了清代,武英宮還光照獄版進行雕版。這樣,很容易使人誤以為八部地方誌是由劉釗的筆記補充的。中華書局於1965年編纂出版的《後漢書》,壹掃古人在這方面的粗心疏忽。校對者查閱每本書,重寫新條目;在排列順序上,和的傳記放在前面,司馬彪的續誌和的註釋放在後面,並在每壹部分註明作者姓名。經過這樣的整理,後漢全書煥然壹新。

作者範曄子,宗偉人。出生於氏族家庭。他的祖父範寧是晉太守,著有《谷亮·吉傑》壹書。《十三經註·谷亮傳》是在谷亮·吉傑的基礎上寫成的。其父範太官,拜金子光祿大夫,為常侍。他是宋武帝武帝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寫作,寫了24篇古今好字。因此,葉凡有很深的家庭出身,並且壹直認為自己是貴族家庭。他生性孤傲不拘小節,無論是在仕途上,還是在著述中,都不願意活在別人的後面。成名,然後死去。

元嘉九年(432),葉凡在彭城為太妃守喪時得罪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葉凡很沮喪,於是他依靠修改歷史來寄托自己的抱負,開始寫《後漢書》。元嘉二十二年(445),在完成列傳和傳記寫作的同時,與謝衍* * *,共同完成了《李越誌》、《魚鳧誌》、《武興誌》、《田文誌》、《周君誌》等五部編年史。,據傳他參與了劉益康篡位的陰謀,所以死在獄中。元嘉二十二年(445),葉凡被殺。當時,葉凡請謝衍寫手稿。雖然手稿完成了,但謝衍害怕葉凡的災難會打擊他,他急忙銷毀了手稿[4],這樣只有手稿的傳記部分流傳下來。

按購置價格計算的價值

在葉凡的《後漢書》之前,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其中包括劉真等人主編的《東漢史》,謝承主編的《後漢書》,司馬彪、華華主編的《後漢書》,謝慎、元主編的《後漢書》。

後漢八書

謝承《後漢書》,130卷。謝,誌與傳皆可得,且有所創新。比如《兵史》《風教傳》都是他們獨有的。從佚文推斷,獨傳、魔傳、益民傳、烈女傳在謝舒創立,被葉凡吸收。謝舒推崇忠誠和隱居,不局限於名譽和地位。而且,有許多江南名人提到了謝舒,這是舒凡和其他後來的韓曙所達不到的。現存的答謝書中有大量的佚文,其中有壹半佚在範書中。但該書地方色彩濃厚,缺少三吳時期的羅京事件,不能全面反映東漢歷史。

薛瑛《後漢書》,壹百卷。這本書的佚文數量很少,只有光武、明、張、安、桓、靈六帝,以及少數人流傳的散句。他的褒貶抑論來自胸襟,耿直,有壹定的歷史知識。

司馬彪《續漢書》,83卷。如上所述,他的八個記錄被編入葉凡的《後漢書》。《紀傳體》的佚文數量僅次於謝承書。書名《續漢書》顯然是繼承《漢書》而寫的。修史時,範書重於文才,有些史實刪節得晦澀難懂,常以《後漢書佚》補之,續漢書最受重視。以李習安筆記為例,司馬彪引用的書籍多達149種,遠在他的書籍之上。在裴松之的《三國誌註》中,《續漢書》也是解釋漢末事件引用最多的。

華冠《後漢書》,97卷。巴改名芝為典,擬寫十篇,未竟而死。由他的兒子華澈和華昌完成後,它就完成了。南北朝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其書“精”,與司馬彪的書“詳”並駕齊驅。因此,葉凡撰寫了《後漢書》,該書以《東漢書》史料為基礎,《華佗書》成為其主要藍本。能直接贊美花花的人多達十個,占葉凡贊美量的十分之壹。

謝慎《後漢書》,122卷。只有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五篇佚文,對續《漢誌》幫助不大。列傳的佚文很少,和範書雷壹樣,用處不大。

袁紹松《後漢書》,100卷。元傳記質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之處。但是記載比較全面,丟失的文章也比較多。其中《縣誌》和《五行誌》中的佚文對《續漢誌》的修訂有所幫助。

張坤的後漢書集,三十卷。《後漢書》似乎是壹部未完成的作品,流傳不廣,死得早。然而,漢末記載的事件相當詳細,這是袁弘所吸收的。從丟失的文章來看,四庫館的官員認為袁繼文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姬姬的利用價值並不大。

張穎的《漢南之後》,55卷。書死的早,丟的文章最少。只有安皇帝看到銅棒的時候,是他壹個人扛著的。

以上前七部書的編纂,是清代姚之最早的壹部。王文臺的《後漢書》是清代最好的書。

王重視後漢之書,並下大力氣溫故而知新,重在搜求補遺。在姚版本的集子裏,我看到有壹個註是這樣的,幾乎無處不在。弟子王學敦復得,編了手稿。其藏書廣泛,藏書豐富,考證細致,出處透徹,編目有序,文末附有壹卷《後漢書》佚文,使用起來相當方便。但王生活在偏僻的縣城,借助資本和學校尋找善本,這是必然的。王死後,手稿賣給了別人。雖然是唐玩家為了替兒子買單錄的,但還是輸了。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出版和林時,校對不精,增加了數量。此外,張英基的工作還沒有完成,這需要修改。周天佑《後漢書八集》的出版,彌補了王藏書的不足,是壹部較好的藏書。

以《漢書·東觀史》為基本史料,以《華佗書》為主要藍本,吸收諸書之長,刪繁就簡,整理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葉凡的《後漢書》取代了東漢的《尚書》,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然而,除了袁弘的《後漢書》之外,所有的後漢書都已陸續散佚。所以葉凡的《後漢書》成了我們研究東漢歷史最基本的依據。

《後漢書》對葉凡的記述始於劉秀揭竿而起,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定曹丕,詳細記錄了東漢195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