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發展是有需求的產物,是財富的增長,甚至是公眾收入的增長。從根本上說,經濟發展是社會財富總量的增長。經濟發展,直接的和主要的,應該與人類的生產能力成正比。那就是:人類能力強,產出多,經濟自然要增長。然而,經濟運行的現實並不簡單。經濟增長,粗略來說就是財富總量的增長。詳細來說,也應該有需求,有適用的產品,有財富增長。不想要的“成長”不能算“成長”。人們還認為,如果經濟不衰退,應該表現為“人人都有事情做”,失業率低,即人人都有收入,甚至人人收入都增加了。這樣的“經濟發展”並不單純與人類的生產能力有關。
2.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已經從“自給不足”發展到“大規模生產”。人類社會的經濟是如何運行和發展的?我們不妨回顧壹下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
在人類發展初期,處於生產力極低的狀態。壹個人整天工作是不夠的。人生存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可以說是相當長的。作為“基本生存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幾乎占了人的大部分或全部活動時間。
在這種狀態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自然不高。在這個時代,發展經濟,主要是提高人類的生產能力(這也減少了“基本生存所需的必要勞動時間”)。
隨著生產工具的發展和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人類勞動在生理可容忍勞動時間內的產出逐漸增加。人們花費“基本生存的必要勞動時間”,所以也在減少。
人類社會的生產從“自給不足”發展到“自給有余”(自給自足),在逐步實現分工、規模化甚至大規模自動化生產中,走向以大規模生產為主的“大規模生產”。
到現在,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生產力都達到了壹個較高的水平。與大工業相聯系的人的壹般勞動有很大的剩余(也可以說不再需要人的“基本生存的必要勞動時間”)。比如農業人口只需要占總人口的壹小部分(據說美國只有3%左右)。人均壹個
壹個人生產的糧食、日用品等產品,可以供十個人、壹百個人使用。可以說,現代農業和工業的機械化、自動化、電子化、信息化或現代化水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大規模生產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主要生產方式和最突出的特征(不僅因為人類的生產能力已經能夠“大規模生產”,還因為“大規模生產”能夠更好地實現規模經濟)。
3.現代“大生產”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需要“等價”的需求和交換
人類已經可以進行“批量”甚至大規模生產。這給社會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和影響?
(1)因為“大規模生產”,人們不必為基本的生存需求花費大量時間。從理論上講,“大規模生產”甚至可以使人類只用個人所能承受的壹部分甚至壹小部分勞動時間就能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這可以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非基本生存需要的工作和活動;或者說,也可以在必要時(如社會治安、救災、維護安全穩定等特殊情況)相對容易地維持基本的社會生活。
(2)實際上,人們還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比如滿負荷工作)去生產、工作、產出。——但這需要其他方有相應的需求來消費他們的產品,有相應的價值來交換他們產出的價值。
或許“問題”就在這裏:誰有相應的能力,如何消費和交換這些生產力很高的勞動成果,這些勞動成果已經是多余的,更多的是為了“大規模生產”的個人需求?
(3)人類生產能力的不斷發展,大規模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也意味著壹部分人在原有行業和生產形式中的勞動會繼續變得“多余”。——由於自動化水平和大規模生產的不斷擴大,產量迅速增加,可以很快超過需求(或購買力水平),這就造成了由於生產力發展(“大規模生產”水平提高)而產生的“多余”勞動力。
因為生產力發展(“大規模生產”水平提高)而“多余”的人,需要轉移到其他尚未多余的行業和新的勞動形式中去。如果我們繼續我們的“老本行”,堅持做壹個已經“多余”的行業和“多余”的工人,我們的產品就會積壓,甚至因為沒有需求而無法生產,同時,我們的產品賣不出去,無法再從事生產,我們就沒有收入,也沒有工作。——如果是這樣,這部分因為“生產過剩”而成為“剩余勞動力”的無收入人群,必然會減少需求。減少需求會影響社會整體需求和其他生產對“需求”的需求。
(4)同時,由於人類在同壹個星球上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國家或地區的人生產能力很強,而有些國家或地區的人還很弱。這樣就會造成這兩部分之間的“等價交換”,很難實現。——因為,壹方能力強,創造的價值會相對更多更高,而另壹方可能相對更低更少。這不僅會使不同地區、不同生產能力的人之間出現貧富差距;也會影響雙方的發展。壹方面,發達地區的產品會因為沒有足夠的需求來交換其生產價值而積壓甚至減少,因為產品賣不出去、維持不下去、擴大不了而收入減少;另壹方面,欠發達地區由於生產能力弱,資金不足,難以獲得(交換)自身發展所需的產品,難以擺脫欠發達的局面。這也會影響社會的整體需求,從而影響其他生產對“需求”的需求。
總之,通過大規模生產和交換來滿足需求,維持甚至擴大再生產,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主要運行方式。
其次,討論了構成現代經濟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和運作模式。
那麽,現代“大規模生產”經濟的要素是什麽?
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主體要素、價值替代要素和流通要素。
1.主體要素:是經濟運行的主體要素,是社會生產、需求、消費的主體。
可以分為:供求因素a和b。
甲乙雙方都是可以和對方進行供求交換的實體。
每壹個也可以分為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壹個供給和壹個需求;b供給,b需求。(比如火電廠供電需要煤;煤礦需要電力作為動力來供應煤炭;等壹下。)
2.價值替代的要素:資金和借貸,我們可以稱之為丙方..
這是資金的提供者和出借者。這可以說是價值的確認、代理和提供者。
這裏是壹個簡化的經濟運行實體,只分為甲、乙、丙三方,現實中其實有很多甲、乙、丙方。
3.流通要素。這是經濟運行的中介要素,可以簡單分為:
信息流(供求信息、買賣的全權信息等。這裏用代碼X標記);
物流(購銷物資的運輸、儲存和配送等。,標有代碼W);
資本流動(產出和購買的資本需求和收入,用代碼J表示)。
也就是說,作為甲乙雙方各自的供給和需求,都需要丙方提供贖回來實現各自產出的價值,它們之間應該有三個流通要素(信息流X、資金流J、物流W),這樣供給和需求才能流動,經濟系統才能持續運行。
換句話說,現代經濟運行至少可以簡化為以下八個要素:
(1)供給,(2)需求;(3)乙為,(4)乙需要。⑸C .⑹X;⑺j;⑻W。
在上述要素的參與下,我們可以將經濟的運行描述如下:
(1)假設生產從經濟主體的“A需要”和“B需要”出發。(如果電廠需要煤;煤礦需要電力)
(2)為了開始生產,我們首先需要信息:有人想要產品嗎?(通過信息理解和預測確定產量;通過信息交流簽訂供需合同。)
(3)了解並確認需求,我們需要用以前生產銷售的收入(或向丙方借入的“收入”)支付設備、人工、原材料等生產費用。(在這裏,當妳支付購物時,妳將產生資金流,並獲得產品的“物流”)
(4)然後,繼續供應A和B..生產完成銷售,收回資金。(這裏,賣出的產品形成“物流”,收入形成“資金流”。)
(5)從需要A和需要B開始,以此類推。
當然,實際操作比這裏的簡化描述要復雜得多。然而,這是其運作的背景。
所以,那麽:
在生產能力充足、各種要素充分參與、流通順暢、供需平衡的前提下,經濟會正常運行;
如果流通順暢,需求和生產提高,在提高的基礎上實現新的供需平衡,經濟就會正常運行,發展。
如果其中壹個環節出了問題,環的經濟運行就會受到影響。
三。現代經濟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和要求
現代經濟是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更需要“交換”,所以我們可以說現代經濟是大規模生產和交換的經濟。然後,發展現在
替代經濟需要什麽條件和要求?
根據上述分析,除了“在產能充足、各要素充分參與、流通順暢、供需平衡的前提下,經濟會正常運行;如果流通順暢,需求和生產提高,在提高的基礎上實現新的供求平衡,經濟就會正常運行,發展起來。”以下是壹些觀點:
壹是要有全面充分的、各方都能及時了解和交流的供求信息,包括挖掘潛在的供求信息(尤其是欠發達地區,更需要挖掘他們的潛在供求和資源信息。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的“交換”,可能在相當程度上是通過挖掘潛在的供求和資源信息來實現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經濟確實是壹個“信息社會”經濟。由於交換的不可或缺性,信息對維持生產和發展經濟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可以說,現代大生產壹定是“大生產”,大生產壹定是交換。而交易所需要更多的信息。正是現代的“大生產”和交換經濟,客觀上要求“信息”的社會化和社會的信息化。
第二,要盡可能方便資金的獲取。壹般來說就是在信息流通等條件的支持下,快速賣出,快速回收資金,快速借入資金。能夠快速獲得銷售產品的回籠資金或貸款資金。
在這裏,虛擬經濟作為壹種投資和實現“錢生錢”的活動,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預撐”生產和經濟運行的正常維持和發展。這對經濟的新發展尤為重要。
生產首先需要資金,新的開發需要有風險的前期投資。在這壹點上,如果妳只靠實體經濟,等到妳賺錢了,妳可能永遠也不會開始。——因為新項目投資是從零開始,產品還沒有生產出來。實際效果如何?雖然可以分析前景,但是還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此時,無風險的投資對於發展,尤其是新的發展極其重要。
當然,有壹定的保障是非常必要的——產品使用和支付的保障;貸款資金的還款和付息保證。
要做到這壹點,還需要及時向有關各方輸入足夠的信息(包括深入的和看不見的信息),並對信息進行分析和確認(否則,投資者和貸款者會擔心、猶豫和不敢做出決定)。
三是生產消費能力充足,不斷提升。
這包括:
(1)人的能力(人力資源——人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技能水平等。)就足夠了,不斷完善。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變化發展,人類不斷以新的“產業”進行新的“生產”和經營是必然的。這樣,人類的生活需求就可以得到豐富和推進,原來從事某種生產、因生產能力發展而形成的“剩余人力資源”就可以有新的生產任務和工作任務。只有不斷提高人的能力,才能適應科技和需求的變化和發展。
②客觀世界資源充足,不斷發掘潛在資源。其中,開發欠發達地區的潛在資源是這些地區發展的關鍵之壹。
(3)消費能力充足且不斷發展。這也需要以產出為前提的積極合理的消費觀。這樣合理的產量可以及時獲得可觀的銷售收入。同時,在消費者有可觀收入的前提下形成積極的消費觀,還要結合必要的保障制度——讓有壹定收入的人無後顧之憂,願意,“敢”消費,能夠消費。
(1)經濟現代化是相對有序和可預測的。(2)經濟現代化是壹個革命性的過程。(3)經濟現代化是壹個長期的過程。經濟現代化是壹個復雜的過程。(5)經濟現代化是壹個不平衡的過程。(6)經濟現代化是壹個動態過程。(7)經濟現代化是壹個可能停滯、中斷或倒退的過程。(8)經濟現代化是壹個全球性的過程。(9)經濟現代化是壹個國際差距擴大的過程(經濟效率差異的過程)。(10)經濟現代化是壹個經濟結構趨同的過程。(11)經濟現代化是壹個漸進過程。(12)經濟現代化是壹個風險過程。(13)經濟現代化不是完全自發的過程。(14)經濟現代化可以定量分析。
第二,總結古典經濟現代化理論,提出廣義經濟現代化理論。
1.總結經濟現代化的經典理論。
古典經濟現代化理論作為古典現代化理論的壹個重要分支,形成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經濟增長的階段》壹書的出版,可以看作是古典經濟現代化理論誕生的壹個重要標誌。古典經濟現代化理論是關於經濟現代化的理論集合,包括古典經濟現代化的壹般理論、部門理論和借用理論。
古典經濟現代化是指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經濟領域發生的革命性變化,包括國民經濟的全面工業化、勞動生產率的不斷增長和國際經濟競爭的不斷加強。古典經濟現代化是壹個歷史過程,它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政治和文化的影響,與古典社會現代化相互作用,受到科學技術水平和國際關系制衡的制約。
古典經濟現代化的主要成果是: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的完成,市場經濟理念的形成和普及,現代科學技術和能源的大規模應用,經濟活動的工業化和專業化,生產方式的機械化和電氣化,工業比重的增減,經濟效率的持續增長,經濟福利和社會公平的提高。工業化的完成和勞動生產率達到工業經濟的先進水平是完成古典經濟現代化的關鍵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