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反切註音出現在

反切註音出現在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反切註音。

數據擴展:

隨著佛教的傳入,其宣示理論引入了漢語反切的註音方法。另據考證,孫艷以前曾被用作反切,如東漢傅謙註《漢書》認為“張睿之音為反”。孫艷整理反切,編成《爾雅音義》。

隋唐反切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系統的基礎資料,是漢語音韻學的基礎之壹。反切用兩個字,前壹個字叫反切上字,簡稱反切上字或上字,後壹個字叫反切下字,簡稱反切下字或下字。

音標字稱為割線字,簡稱割線字。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和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和切字的韻母相同。

包括同樣的中間音和聲調,上下組合就是切字的發音。比如廣韻的《冬,皆格切》,就是用大寫的聲母、格的韻母、聲調來註釋冬。

反切的出現是為了彌補讀若、直調註音方法的不足,是漢字註音方法的壹大進步,標誌著漢語語音的開端。

回切首次將音節分為兩部分,使漢字的註音走上了拼音化的道路。在中國音標和拼音方案公布之前,反切是最長最廣的註音方法。

同時,反切也是漢字的壹種造字方法。反正切造字法的造字原理符合漢字形體結構與形、音、義相統壹的本質特征。它利用現有的漢字材料造字,生命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