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農業諺語的起源

農業諺語的起源

諺語是長期以來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的壹種固定語言。在古代,諺語有很多解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諺也是謠”,有學者稱諺為“俗語”。《尚書·武夷傳》中說“俚為諺”,劉勰寫了《文心雕龍》。在民間流傳的言簡意賅、通俗雋永的句子,大多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和奮鬥經歷。“(P451)諺語在《中國諺語綜合編輯細則》中的定義是:“諺語是勞動人民創造並廣為流傳的定型藝術語句,是人民群眾智慧、生產鬥爭、對敵鬥爭和各種生活經驗的總結,是具有諷刺、訓誡、經驗和哲學特征的語言結晶。“雖然對諺語的解釋很多,而且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總的來說,他們都承認諺語是壹種流行的、通俗的語言。諺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映了深刻的道理,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經驗的總結。它用凝練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內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起到發人深省的作用。它的表現形式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幽默風趣,很有說服力。

中國的諺語歷史悠久。根據古老的諺語,“諺語的繁榮始於語言,而非文字”。【1】諺語早在文字產生之前就存在了,文字產生之後才被記錄下來。諺語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和先秦時期的古籍中就已經存在。諺語在宋、明、清時期進壹步發展和成熟。新中國成立後,諺語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視。斯大林曾經說過:“語言隨著社會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語言隨著社會的消亡而消亡。社會之外沒有語言。因此,要了解語言及其發展的規律,就必須把語言和社會的歷史以及創造和使用語言的人們的歷史緊密地聯系起來。”[2]可見,諺語的創作與最有生產經驗的勞動人民的語言生活密切相關。孔子作為最神聖的老師,當他的學生樊遲問他如何從事農業活動時,他不得不承認“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苗圃”。[3]在《反對黨八股》中談到如何學習語言時,毛澤東同誌首先提出“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並說:“人民群眾的詞匯非常豐富,生動活潑,表現了現實生活。”[4]

諺語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語言財富。它們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口頭形式廣為流傳和使用。它們是群眾實踐經驗的結晶。在長期廣泛的流傳過程中,它們不斷濃縮群眾的新知識,不斷經受實踐的新驗證,從而不斷揚棄和豐富智慧之花。諺語是人們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來源於人民,深深植根於人民生活和工作的土壤中。學習諺語有助於豐富我們的詞匯,提高我們使用語言的能力。同時,諺語的內容包羅萬象,學習諺語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最早記錄的諺語是那些被稱為“農業諺語”和“氣象諺語”。[5]它們涵蓋了全中國人民對氣象規律和耕作時間的長期觀察。來自生產鬥爭的農業諺語和氣象諺語與勞動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其科學性也最容易為人們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