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仔細看,比如《敢問路在何方》:
妳挑著擔子,我牽著馬,迎著日出,送走晚霞。
踏上坎坷的路,重新開始。
春夏秋冬,跌宕起伏。
路在何方?路在妳腳下。
妳挑著擔子,我牽著馬,跋山涉水。
雷電都厲害,壹路到天涯。
春夏秋冬,跌宕起伏。
路在何方?路在妳腳下!
這首歌寫於上世紀80年代,浩劫余波猶存,改革開放之初!
整首歌名為西天取經的傳奇故事,實則謳歌了壹個飽受摧殘的民族和國家“拼搏再出發”的精神;“跋山涉水過肩霜花”,路藍藍,為的是開山開林;“雷電皆威武,壹路到天涯”,大無畏的開拓精神!路在何方?路在妳腳下!獨立自尊!
整部詞典優雅慷慨,透露著壹種自尊自強,不屈不撓的開拓精神!
我覺得這個詞的修辭,以及時代背景賦予的深刻意蘊和高格調,幾十年來都不是港臺能比的!
這樣的好話不在少數,妳卻視而不見,反而羨慕別人的壹磚壹瓦...只能說妳的審美和品味可能局限於流行歌曲和街頭文化,有待提高!
PS:
發表壹個月後,瀏覽評論。基本如我所料,國人的文化品位還是有待提高!
這也是從壹個側面看到的。難怪這麽多人給自己的孩子取名為字號、字號、字號、紫萱、紫軒和紫軒。他們真的認為瓊瑤的水平很有文化,很有品味!他們認為楊過、謝遜、嶽不群這些名字很普通,很土,因為他們的文化水平讓他們無法體會其內涵![閃光]
頂級的文學作品必須是文學價值、思想價值、文學性和文化內涵的完美結合。通俗文學之所以上不了臺面,是因為它是沒有深度和內涵的低俗句子!
那些說這句歌詞不行的人,回過頭想想,“路在何方?路在妳腳下!“奮鬥壹場再出發吧,唱到世界末日……”這幾個字早已是現代慣用語,是他們意識形態的體現。這些東西在100年後依然會發光,甚至會永恒不滅!再回頭看看那些港臺的歌,比如哪壹首經得起100多年歷史的考驗,哪壹首能拿到思想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