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是美學家經常提到的壹個概念。它主張美學要回歸生活,註重發掘生活世界中的審美價值,提升現實生活體驗的“審美品格”。總的來說,生活美學就是把藝術拉上去,把生活拉上去,最終實現對生活的美化。整個生命美學的思想是在實用主義美學的興起中醞釀的。生活美學和實用主義美學有相似之處,但具體內涵有很大差異。實用主義美學把藝術理解為經驗,從藝術的角度把經驗審美化;但生活美學是從生活體驗的角度讓生活藝術化。與劉宗嶽在《工藝之道》中倡導的工藝之美壹樣,生命美學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生活美學反對把美或藝術束之高閣,這與功利無關,遠離現實生活,割裂了生活與藝術的密切關系,成為脫離世界的絕對抽象的精神追求。它所倡導的是回歸生活和實踐,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去迎接壹切現存的、感性的、具體的生活和文化現象。這也促使美或藝術走向生活,擁抱生活,回歸世俗大眾,變得更加本土化、生活化、藝術化。
中國現代生命美學研究積極與西方對話,廣泛借鑒和吸收西方生命美學的獨特理念。但值得壹提的是,中國的生活美學根植於傳統,中國古典美學在誕生之初就有了雛形。中國古典美學以人為本,註重人與藝術的密切關系,而不是擱置藝術,具有強烈的人文情懷和世俗關懷,表現出對現實生活的熱情和關註。生命美學的概念壹脈相承,美學傳統沒有改變,在演變過程中呈現出由“大”到“小”的特征。
中國傳統美學不是超越生活的美學,它是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開始的西方美學傳統的根本特征,中國人的美學是在現實生活世界中尋求的。所以“生活美學”是中國最初的原色,也是最基本的底色。儒道佛基本構成三原色。
生命美學融合了儒家的綜合美學、道家的自然美學和禪宗的唯心美學,形成了壹種具有中國傳統色彩的本土化美學,可分為十個基本方面:天時之美、人和之美、地和之美、飲食之美。通過天、人、地、食、物、居、行、文化、道德、性這十個方面,可以深刻地描繪出中國人生活美學的大智慧。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傳統生活美學呈現出“大”、大智慧、大境界的特征。雖然涵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主要集中在中上階層和文人群體,對文化水平和財富實力要求較高,不具有普遍性。
在現代,隨著互聯網和大眾傳媒的興起,生活美學專家劉悅笛提出了“微時代”的概念,“微時代”下的生活美學是壹種小、快、即的美學。微博、動態、朋友圈是微時代生活美學的集中載體。正如《手藝之道》中所說,拯救不僅是智者的專利,也是凈土的旅行者。幾張圖和幾句話就能組成壹個朋友圈,不用詩詞歌賦,每個人都可以在社交平臺上表達自己的美好生活。其實這也是對傳統審美的壹種回歸。微博裏每天更新的內容,無論是相聚離別,還是尋歡作樂,也是傳統詩詞歌賦中經常出現的主題。我們中國美化生活的傳統沒有變。完成了崇高的生活美學,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美化生活的樂趣。
這種“微時代”的生活美學不僅體現在社交平臺和大眾媒體的興起,還體現在人們消費觀念的重疊和再平衡壹代。明清時期,文人的思想開始轉型,出現了進步的思潮。他們不再沿襲傳統儒家的存義滅人欲的論調,開始主張以“物”為尺度。他們所提倡的“玩物”,是在寬容和肯定“物欲”的前提下,尋求“心物”來封閉日常生活的壹種方式。回歸“物本身”,就要擺脫使人失明的“五色”,使人失聰的“五音”,使人神清氣爽的“五味”,使人瘋狂的“馳騁獵獵”,使人行走的障礙。他們把中國文人的審美觀念和藝術理想融入到現實生活中,比以前的生活美學更“接地氣”。生活美學不再是壹個高不可攀的哲學概念,它已經逐漸走進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現在,生活審美對消費觀的影響呈上升趨勢。無印良品進入中國以來,名優品、宜家等國外和本土優質家居品牌迅速成為國民消費新寵。他們踐行品質和美學生活的理念,打造好用又不貴的生活用品。他們的產品簡單大方,舒適耐用,簡單美觀實用。人們對家居的審美也從華麗轉向極簡,消費觀念也從“買貴的”轉向“買好的”。
生活美學其實不是壹個清高冰冷的美學或哲學概念,也不是壹個嚴肅而崇高的需要仰視的領域。我覺得生活美學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是美與生活的對話。正如劉悅笛先生提到的,生活美學的核心是讓每個人都成為生活藝術家,而不是只有懂得生活美學理論的美學家才能定義什麽是好的生活。但我們需要明白,生活美學的本質不是理論,而是實踐。針對生活美學的弊端,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環境的管控,凈化網絡生態。也要堅持自己的審美標準,不要被市場和主流所左右。美是浩瀚的,生活有千萬種顏色。我們對生命美學的理解和研究,最終目的是將生命美學的理念內化,努力過上有審美品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