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次佛教通識課的主題。程老師帶著壹口熟悉的湖北口音,給我們帶來了壹堂有趣的人生哲學課。
主題開始前,老師以張信哲信徹的情歌《信仰》為引子,以“愛是壹種信仰,愛把我帶到妳身邊”等歌詞引導大家認識什麽是愛。愛是適當的付出,愛是情感的維系,愛是關系的互動,愛也可以瞬間轉化成泡沫。
流行歌曲往往以愛情為主題,表達的邏輯大多從需要回報的有條件的愛演變為無條件的愛:我那麽愛妳,給了妳那麽多,妳卻那麽冷漠,無視友情轉身,情緒中有怨恨。轉念壹想,我覺得不對。無論妳如何對待我,我仍然會愛妳。
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歌曲或對話,甚至是情緒的產生,可以追尋到背後的邏輯、認知、本源,回歸到類似的推論,這是佛教中的壹種思維實踐。就像鄧紫棋的“泡沫”看到了無常。那麽,應該如何練習思考煩惱呢?
(壹)什麽是麻煩?
恨,怨恨;痛苦的人也受到傷害。所謂煩惱,是指使人感到不愉快、不舒服的某種心理狀態。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負面情緒:抑郁、焦慮、痛苦、無聊、嫉妒等等。煩惱是壹種身心焦慮,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每壹個環節。我們對未來憂心忡忡,對過去悔恨不已,總是處於某種或明或暗的焦慮之中,呈現出壹種“身心俱疲”的心理狀態。
煩惱以悲傷、憂愁、傷害、痛苦、怨恨和仇恨的形式出現,這是壹種情緒表達,是由環境引起的。所以,當他們不滿意,不舒服的時候,就會習慣於對某個對象進行指責或者責備,所謂的冷嘲熱諷,所謂的委屈和債務,這樣他們的心理就會踏實。但是,環境就壹定會帶來麻煩嗎?
在緣起法看來,煩惱是由我們對環境的不同認知決定的,並沒有真正的本質。在同樣的認知框架下,每個人的細微感受是很不壹樣的。就像壹千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面對同樣的環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在同樣的環境下對不同的原因,同壹個人的心情會有所不同。所以,環境不壹定會帶來麻煩。
(二)麻煩的來源
麻煩從何而來?
煩惱,即佛教中的“苦感”。苦來自五毒:貪、嗔、癡、慢、疑。
三千煩惱都是貪而生,因貪而暫時快樂。他們貪而不怒。他們堅持無知愚蠢,欺軟怕硬,懷疑真理令人懷疑。這裏的真是指佛教認知理論中的本源空性。
活著的時候我們能渴望什麽?世界上外國的東西都不是真正擁有的。所謂真正的擁有,就是永遠。沒有什麽是永恒的,所有的因緣都是變化的。有什麽值得執著的?
煩惱的本質不是情緒的起伏,也不是環境的變化,而是對世間真相的無知和五毒的虛榮。結果,心靈不受我們支配。當環境改變時,心靈隨之起舞,執著於那些貪婪的東西,然後開始導演和表演壹場令人擔憂的戲劇。因為缺乏意識和自制力,很容易被潛意識和欲望所支配,陷入行為的惡性循環。
(3)如何消除煩惱
當我們理解了佛教的三大法印(諸行無常、涅槃寂靜),認識到煩惱的本源,就有助於從根本上降低煩惱的概率,從而遠離五毒。
但是如果麻煩來了,我們要學會觀察它,知道它的起因和結果,而不是去想它,去制造它。勇於面對,坦然接受,努力解決,最後放下,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
佛教的核心和基調主要是空性的本源,大多數人壹輩子都意識不到空性的存在,這就像《紅樓夢》裏的“好歌”:
剛認識空性的時候,往往會陷入消極的虛無主義,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虛幻的,都是夢,奮鬥都是無價值的。最終,塵歸塵。持這種想法的人,在佛教中稱為“頑固空性”,這是第壹層空性;第二層是悟空之後可以獨立,追求超脫,涅槃,這是小乘佛教提倡的,叫“空”;第三層是大乘佛教所倡導的菩薩道精神——畢竟利己利他是空的,既能體認普通人的疾苦,又能與普通人壹起體驗,以達到自我克制的目的。
只有認清空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佛法,理解我們的環境,遠離日常煩惱。
佛教班其他文章歡迎戳:
佛教智慧是上課前寫的。
禪意人生充滿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