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和水族在解放前都有自己的文字。水書是壹種從右向左書寫的單音節方塊表意文字。因為有些字像漢字寫反了或反了,所以也叫“反書法”。苗文是1905年英國傳教士和當地苗族根據苗西方言的發音特點發展起來的壹種語音文字,俗稱“老苗文”。上述文字並不完善,其用途主要限於宗教活動和場所,因此只掌握在少數巫師和信徒手中,並未真正在民間普及。解放後,政府分別為苗族、布依族和侗族創造了拼音文字,並試圖在這些民族聚居的地區推廣。“文革”期間,審判工作壹度終止。十壹屆三中全會後,恢復了審判工作。65438-0995,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民委組織專家學者對在貴州試點的苗文(貴州東方方言)、布依語、侗語進行了論證和驗收,認為條件已經成熟,可以正式實施。1996貴州省人民政府根據調查組的意見和少數民族群眾的要求,向國務院提交了要求正式批準上述三種語言文字的函。
國家語言文字標準的制定和信息處理由於資金短缺,以及向國務院申報的苗文語、布依族語和侗語項目尚待審批,貴州省國家語言文字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工作剛剛起步。近年來,我們主要致力於編寫教材和參考書。出版了多種民族語言雙語教材和識字教材,主編了《苗漢詞典》、《漢苗詞典》、《布依語選詞》等詞典和工具書。
貴州方言屬於西南官話的壹個或多個分支。所謂的貴州方言,可能是以貴陽為主要標準。而整個西南官話區的語言是在普通話的影響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是相互統壹、相互同化的。與中國大部分方言感受到的方言生態危機不同,西南官話在普通話的威脅下並沒有萎縮。相反,由於西南官話的語法體系與普通話有很大的壹致性,她與普通話壹起發展,現代漢語書面語的壹切現代化成果都可以為其所用,不斷東移、南侵、西擴、內消。
西南官話也叫上江官話。它分布在中國西南幾乎所有的漢語區,如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湖北,以及陜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廣西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南部(與方言連用)。西藏軍分區隸屬成都軍區,大部分官兵來自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同時,由於地理因素,西藏人與西南人接觸最多,在非課堂上學習的漢語也是西南官話。西南官話由於內部壹致性高(主要是聲調模式的同壹性高),可以接受對方的口音,所以應用廣泛。西南官話是中國除普通話以外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的方言。據統計,使用西南官話的人口約為2億,占全國人口的1/5,占整個官話人口的1/3,相當於湘語、粵語、閩語人口的總和。民國初年,他以壹票之差敗於北平官話,幾乎成為中國的國語。當時的三種候選方言是西南官話、北平官話和粵語。粵語最接近古代,因為孫中山本人就是廣東人。為了幫助團結北方政府,他排除了粵語成為國語的可能,而西南官話以壹票之差敗給了北平官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