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厥陰經【湘雅醫學詞典】
3.絕音概述:1。經絡的名稱之壹;2.陰陽理論。[1]
4經絡名稱之壹厥陰厥陰是經絡名稱之壹。參見《黃帝內經:真道理論》。破厥陰與足厥陰,少陽經表裏兼通。厥陰經是血多氣少的經絡。針灸的時候只能放血,不能傷氣。[1]
5陰陽學說厥陰厥陰是指陰陽學說中殷琦發展的最後階段,從太陰到少陰,最後是厥陰,有“兩陰俱竭”之意。因為是太陰少陰合,所以有厥陰合之說。[1]
6腧穴別名厥陰厥陰是腧穴的別名,即楊妃[2]。見穴位名稱解釋。
穴位飛行漢語拼音楊妃羅馬拼音楊妃美語英語譯名飛行與拓展
國家
壹代
編號:中國BL58日本58法律
莫蘭特的V58野夫的V58,德國的B58,英國的B58,美國的BI58飛到子午穴的名字(Fēiyáng BL58)[3]。黃帝內經靈樞經絡。即楊妃[4]。別名楊玨[4]。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飛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3][5]。飛就是飛,陽是陰的對立面,外為陽。此穴在小腿外側,此經的經脈從此處飛出,進入足少陰經,故名楊妃[3]。楊妃穴主要用於治療腰、腿和腳踝疾病,如頭痛、頭暈、鼻出血、頸強、腰腿痛、膝和小腿無力、腸酸、腳軟、日歷關節痛風、腳趾不能屈伸、感冒瘧疾、血性痔瘡、癲狂、鼻塞、腰背痛、腿無力、痔瘡疾病、頸部疼痛、腰膝。
6.1楊妃別名楊玨(針灸經典)、楊妃(醫學概論)、厥陰[2]、楊玨[2]。
6.2來源《黃帝內經·靈樞經》:與太陽不同,稱為楊妃。
6.3穴位名稱壹放,就會飛起來,陽與陽溝通,是外面的壹對陰陽。此穴在小腿外側,此經的經脈從此處飛出,進入足少陰經,故名楊妃[3]。
飛,說文:“飛,鳥也,象形字,飛屬皆隨飛。”它有快速的意思。陽,有飛天之意。說文:“楊,飛起。”費和楊都有飛升之意,而費有意外之意。飛,就是向上飛,歪出去,偏離軌道的意思。是走路不穩,經脈分離,魂夢顛倒的形象。充滿太陽膀胱經之氣,自太陽而下,經太陽正中之穴,深如深溪。合陽和金城是從山頂到山腳,成山是山下的山谷。鐘偉和程山都是陰象,到了這壹點,就從程山的腿外側跨過去,也由陰轉陽,突然跳起,如果起跳,還有躍進的可能,故名“楊妃”。飛動是足太陽的絡點,脈象在此處運行偏離正軌,以少陰斜繞足,溝通靈動陰陽,可祛風、強腰、助膝行走。楊尚山曰:“太陽絡,不取少陰經。它飛得像蒼蠅壹樣快,所以叫楊妃。”[2]
6.4具體飛點為足太陽膀胱經絡點。
6.5腿的位置[6]
6.6楊妃穴的定位標準:楊妃穴在小腿後方,外側踝後昆侖穴上方7寸,成山穴下方1寸[5]。
楊妃穴位於小腿後部,昆侖上7寸,腓腸肌下緣與跟腱的過渡處,坐或臥側臥取穴。[3]
楊妃點位於小腿後外側,外側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為七寸直,在腓骨後緣;或者在成山山下1寸的角度取穴[4]。還有壹個是“外踝之上九寸”(《針灸》);《昆侖山上五寸五分》(針灸整合)?。
楊妃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小腿楊妃點的位置
小腿楊妃點的位置
小腿(肌肉)楊妃點的位置
楊妃穴在小腿(骨骼、神經和血管)的位置
6.7取楊妃穴的方法是坐在豎足上,承山穴下,昆侖上7寸。
楊妃點位於小腿後外側,外側踝尖與跟腱連線的中點為七寸直,在腓骨後緣;或者取成山山下1寸角度的穴位[4]。
楊妃穴位於小腿後部,昆侖(BL60)上方7寸,腓腸肌下緣與跟腱的過渡處,取穴采取坐或側臥[3]。
俯臥位承山向外傾斜1寸,取穴直接在昆侖[7]。
6.8楊妃穴的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和脛後肌位於楊妃穴下。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腓腸外側皮神經是腓總神經的分支。隱靜脈起於背側靜脈網的外側部,穿過外側踝的後下部,上行至小腿後側中線,伴行腓腸神經。
6.8.1級解剖學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趾長屈肌[3]。
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比目魚肌[8]。
6.8.2穴位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和隱靜脈的分支;深層有脛神經和腓動脈的分支[8]。
有腓腸外側皮神經[4]。
6.9楊妃穴的功效與作用:清熱安神,舒筋活絡。
楊妃穴有清頭風、寧心安神、舒筋活絡的作用[3]。
楊妃穴是膀胱經的絡穴,不是腎經,有舒筋活絡、寧心安神的作用。除了腿部疾病,它還治療眼疾,不利的氣,和分心,參加瘋狂和恍惚,和飛行的靈魂[2]。《黃帝內經·論針刺腰痛》:“飛脈使人感腰痛……”
6.10楊妃穴主要用於治療腰、腿、踝等疾病,如頭痛、頭暈、鼻衄、頸強、腰腿痛、膝脛無力、腸酸、腳軟、歷節痛風、腳趾不能屈伸、寒性瘧疾、痔瘡、癲狂、鼻塞、腰痛、腿軟等。
楊妃穴主要用於治療腰、腿、踝等疾病,如頭痛、頭暈、鼻衄、頸強、腰腿痛、膝脛無力、腸酸、足痿、歷節痛風、趾不能屈伸、寒性瘧疾、血痔、癲狂等[3]。
楊妃穴主要用於頭痛、頭暈、鼻塞、鼻衄、腰痛、腿軟、痔病和癲狂[8]。
楊妃穴主要用於頭痛、頭暈、鼻塞、鼻衄;腰痛,腿無力;痔病[7]。
楊妃穴主要用於頭痛、頭暈、鼻衄、頸痛、腰膝痛、癲癇、痔病和腳氣[4]。
現代多用楊妃穴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癲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3]。
風濕性關節炎、痔瘡、膀胱炎、癲癇、頭暈等。
6.11針灸方法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