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廣寧縣的經濟

廣寧縣的經濟

從65438年到0978年,廣寧縣的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對外經濟交流很少,沒有直接的外貿出口。當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51億元,其中6750萬元和8323萬元,分別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4.78%和55.22%。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055萬元。

1978年底,十壹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要解決國民經濟比重嚴重失衡的問題,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方針。從此,全縣國民經濟進入了持續、平穩、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1979 ~ 1980是五五計劃的最後兩年。從1979開始,該縣貫徹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排除“左”的幹擾,發展生產力,結合廣寧實際,制定了具體的改革發展規劃和措施,全縣經濟進入了健康協調發展的軌道。1980年秋,農村根據中央下發的《關於進壹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若幹問題》精神,開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試點。行業貫徹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開始探索部分國企改革。商業和服務業也進行了壹系列改革。當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65438+6300萬元(80年不變價格),其中農業產值8428萬元,工業產值786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39億元(按現價計算,下同),壹、二、三產業比重為47.68︰25.52︰26.7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735萬元。外貿出口總額279萬美元。1981 ~ 1985“六五”期間。全縣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1985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43億元(按80年價格計算為219億元),比1980年增長74%;工農業總產值221億元(80年價格),比1980增長35.58%;第壹、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60.60 19.21?20.19;出口總額654.38+0.4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萬美元。

1982年農村落實1年10月中央批準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即1982 1號文件),全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1985全縣農業總產值127萬元(80年價格),比1980增長50.79%。

在工業方面,立足本地資源,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促進國有工業發展。從1981開始,利用瓷土資源發展陶瓷產業,廣寧陶瓷第壹、第二工廠相繼成立。利用當地“廣東綠色”玉石資源創辦廣寧玉雕工藝廠。65438年至0984年,該縣國有企業進行了擴大經營自主權、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廠長負責制、計件工資等改革。1985年,全縣工業產值9425萬元(80年價格),比1980增長19.86%。

35家國有商業批發零售企業先後實行了“承包經營、定額支付、自負盈虧”;集體企業全面實行“明細核算、職工集體承包、自負盈虧”的經營承包形式。隨著農村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個體私營商業迅速發展,個體工商戶從1980的50戶增加到1985的4123戶。1985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28萬元,比1980年增長45.99%。

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所發展。全縣電話用戶數1985年為1645戶,比1980年增加100戶,年均增長20戶。1986 ~ 1990“七五”期間。堅持改革開放,把“開發、建設、振興山區”作為全縣的戰略重點,縣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1990年,全縣生產總值6.09億元(按80年價格計算3.63億元),比1985增長150.62%;工農業總產值5.63億元(80年不變價格),比1985增長154.75%;第壹、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65438+60.60 19.21.19變為57.77 1.81.65438;外貿出口總額37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8.3萬美元,分別比1.985高出1.48倍和28.15倍。

在農業方面,加大農業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廣良種良法,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促進縣域農村商品經濟發展。1990全縣農業總產值2.08億元(80年不變價格),比1985增長63.34%。鄉鎮企業突然興起。1990年,全縣鄉鎮企業發展到1500家,年總產值1530萬元,比1985增長了3.90倍。

產業走培育、引進、開發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開發山地資源,促進山區經濟發展。五年來,先後建成了利用木薯的縣葡萄糖廠、利用松節油的彩色油墨生產線、利用細枝的刨花板生產線、利用瓷土資源的馬賽克和無釉磚陶瓷生產線、利用竹材資源的銅版紙生產線,將山地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發揮了良好的效益。1987的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4.18%,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3.56億元(80年不變價格),比1985年增長277.06%。

在商業上,改革行政管理,轉換經營機制,進行流通領域的改革。商貿體系實行“三多壹少”,即允許多種經濟成分,采用多種經營方式,拓寬多種流通渠道,減少商品流通環節,逐步形成多渠道、開放式、網絡化的流通體系,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購銷的繁榮。1990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31400萬元,比1985增長1414%。

七五期間,完成了石堅110千伏輸電工程;華山水電站開工建設;春水至南街、春水至水谷段瀝青路工程完工;投資近300萬元鋪設中華東、中華西、南東壹路等混凝土路面;開通縣城和水谷鎮自動電話2000門,全縣電話用戶3668戶。1991 ~ 1995八五期間。1991以來,全縣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經濟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1995年,全縣生產總值2012億元(按90年價格計算1660億元),比191增長188.67%;工農業總產值291.2億元(90年價格,下同),增長1.721年;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壹、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57.77:21.81.20 . 42變為38.37:35.30:26.33;外貿出口總額306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009萬美元,分別比65.438+0.90增長7.29倍和506.438+0倍。

農業方面,“三高”農業逐步向基地化、企業化、規模化發展,建立了竹、果、茶、藥材、松脂、蔬菜、畜牧、水產等十大農業基地。“三高”農林面積達到1.335萬畝,1.995,農業總產值701萬元。鄉鎮企業產值達到654.38+0.587億元,是654.38+0.990的4.83倍。

工業生產持續增長,葡萄糖、機制紙、水泥、油墨、陶瓷等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不斷提高,支柱產業初具規模,初步建立了具有廣寧特色的工業基地。到1995年底,全縣20家國有企業12、248家鎮級企業102完成改造。1995工業總產值2212億元,比1991增長297.84%。

隨著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全縣587家國和商業門店中已有528家實行了以風險抵押承包為主的改革,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1995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25億元,比1990增長162.84%。

“八五”期間,廣寧縣大力發展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起點高。投資2.7億元修建了四聯縣城至四會交界的二級水泥公路;投資450萬元新建和改造地方道路180公裏,實現縣內所有道路;投資6543.8+0.3億元開通國內國際程控電話,發展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業務,實現市話通話;投資3.5億元,先後建成花山水電站、水谷河梯級水電站等河流水電站***14。“九五”期間1996 ~ 2000。在此期間的前兩年,經濟保持了健康穩定的增長。最近三年,由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市場持續疲軟,經濟發展遇到困難,連續三年處於經濟低迷狀態。2000年,全縣生產總值30.69億元,比1995增長52.69%;工農業總產值45.98億元,比65.438+0.995增長57.90%;壹、二、三產業比重由1995年的30.37 ? 35.30 ? 26.33變為35.94?35.75438+0?28.35;外貿出口總額155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300萬美元,分別比1995高出0.49倍和0.09倍。

圍繞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縣初步形成了“三帶”“兩廊”(特優珍稀蔬菜發展帶、蠶桑發展帶、中藥材發展帶、水果發展走廊、竹子發展走廊)的農業發展格局。2000年,全縣新發展種植業、漁業、畜牧業等“三高”農業4.5萬畝。農業總產值971億元,比1995增長38.52%。

從65438到0997,八五重點工程廣寧漿廠建成投產,為廣寧造紙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九五”期間,工業改革以國有企業為重點,以產權改革為核心,大改革和小改革並舉,深化企業改革。截至2000年底,實施產權改革的國有企業有73家,占全縣國有企業的70%。廣寧紙漿廠、廣寧制藥廠、牛氣電站等企業成功轉移;第壹、二、三縣陶瓷廠等17家企業依法破產;放開搞活中小企業,全縣338家國有和部門工業企業分別實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2000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6.27億元,比1995增長63.97%。

“九五”期間,國有商業和集體商業進行了以產權改革為核心、以轉換經營機制為主要內容的全面改革,全縣52個國有和供銷商業實行了產權改革。支持個體商業的發展。到2000年底,全縣有9000個個體工商戶。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54.38+0.58億元,比654.38+0.995增長965.438+0.565.438+0%。

“九五”期間,交通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累計投資1.3.5億元,完善省道4線廣寧段二級水泥路建設59.50公裏,改造縣級鄉道92公裏,新建改造村級道路1.90公裏;投資1100萬元建設石堅綏江大橋。電信業日益發展。2000年底,全縣電話用戶3.8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50萬戶,無線尋呼用戶1.56萬戶,分別增長了2.34倍、1.1.55倍。

1979至2000年,廣寧縣國民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經濟總量和質量逐步提高。但也存在經濟總量增長緩慢、質量不高的問題;個體私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低;國企負債率高,企業改革難度大;農村工業化調整的實質性突破並不明顯。武術是廣寧人非常喜愛的體育活動。被譽為“武術之鄉”,在全省享有很高的榮譽,在全國也有壹定的地位。廣寧武術的歷史在文字史料中記載很少,甚至有的記載非常零散。但廣寧武術歷史悠久,這是客觀事實。從1977年7月綏江新樓區銅鼓崗發掘的出土文物來看,廣寧的武術在戰國時期就開始萌芽了。這次在清理的22座古墓坑中發現了大量的隨葬品,以青銅器為最多,占295件。這些青銅器中,劍、矛、戟等兵器多達65件。經省考古專家鑒定,這些出土文物為戰國時期,盜墓者生前為武士,手持長矛和寶劍。因此,在戰國時期,廣寧已經有劍和戟等武器。有了這樣的武器,必須訓練壹批人員才能使用,訓練的過程也是練武的過程。

到了明清時期,廣寧習武的人更多了。據舊縣誌記載,考武者多達十人,考武者更是不計其數。這些習武之人、習武之才遍布全縣,可見當時習武之風相當普遍。民間湧現出壹批武林高手,他們高超的武功至今仍被人們傳頌。廣寧方言,即粵語-羅廣片-廣寧話,是廣寧當地居民使用的地方語言。方言語言系統類似於標準粵語,屬於粵語語言系統的壹個分支。廣寧方言除在廣寧使用外,在四會市大部分地區也使用和通用。廣寧方言只是壹種語言,沒有相應的文字,也就是“有字無字”因此,除了口頭表達和口頭交流,還涉及到書面使用。為此,壹些新興的年輕群體用諧音和近音的方法,用普通話寫出書面方言。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交際群體,在選擇諧音句和諧音詞的時候難免會有壹些差異,但都是相似的,都是相通的。

廣寧方言和廣寧客家話在廣寧流行,但廣寧話是主要方言。1989年,本縣487177人中,講廣寧方言的有438689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0.05%;46038人講廣寧客家話,占9.45%;有2450人說其他語言(包括粵語、普通話等。),占0.5%。

說廣寧話的人大多居住在許鎮及縣城周邊的廣大地區,且多為廣寧第壹批定居者的後裔。他們的祖先大多居住在境內中部和綏江沿岸,他們原來的方言已不再優雅。這些地方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外國人到當地經商打工。據清道光四年(1824)《廣寧縣誌》記載:“南海、順德、三水等地商人眾多,且有高門大族。”又有雲:“木匠泥工多為外縣人,燒磚多為江西客,織布多為三水人。”可見大部分來自珠三角。這些說廣州話的外地人大多居住在縣城和綏江沿岸,當地人與之交往。久而久之,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地方言與廣州話相互融合,演變成與廣州話極為相似的廣寧話。廣寧方言屬於廣東方言的壹個次方言。它的語音系統和廣州話幾乎壹樣,也有九個聲調。它的大部分詞匯和廣州話壹樣,但語法完全壹樣,所以兩種語言非常相似。

廣寧客家話與梅州興寧客家話和梅州梅縣客家話在聲、韻、調上相似,但在詞匯用法上略有不同。說廣寧客家話的人,大多居住在偏僻偏僻的山區。廣東的客家人大多源於中原,廣寧的客家人大多直接或間接從興美、粵東遷入,自然說客家話。他們到的時候,地理環境優越,生產條件好的地方已經被別人擁有,只好在偏遠山區定居,開荒耕種。經過幾代人的繁衍和與白話地區的長期接觸,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廣寧客家話。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廣寧方言也在發生變化。它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廣寧說客家話的人在減少,而廣寧說粵語的人在增加。建國40多年來,全縣500多個過去說客家話的自然村,逐漸改說廣寧話。還有壹個特點就是廣寧話和廣州話很像,廣州話壹直是中國的“官方”語言。於是,廣州話中的很多音、詞不斷“入侵”廣寧話,形成了廣寧話和廣州話的混合語,當地人稱為“寧聲話”。這種說法在年輕壹代中很流行。

由於廣寧方言是廣寧的主要流行語言,所以我們在研究廣寧方言時,采用的是國際音標的註音法,只討論廣寧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