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又稱自限性急性出血性疾病,是壹種侵犯皮膚和其他器官的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的過敏性血管炎。發病原因可能是病原體感染、某些藥物、過敏等。,這導致體內IgA或IgG循環免疫復合物的形成,並沈積在真皮上部的毛細血管上,從而引起血管炎。主要表現為紫癜、腹痛、關節痛、腎損害,但血小板不減少。有人認為過敏性紫癜和過敏性皮膚血管炎屬於同壹譜系疾病。該病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血管炎,多見於學齡兒童。常見發病年齡為7 ~ 14歲,1歲以下嬰幼兒少見。該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鏈球菌感染、病毒感染、藥物、食物、蟲咬等有關。其發病機制是抗原和抗體結合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沈積在血管壁上,激活補體,導致毛細血管和小血管壁內及周圍發生炎癥,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從而產生各種臨床表現。多數以皮膚紫癜為首發癥狀。皮損表現為從針到黃豆大小的瘀點、瘀斑或蕁麻疹樣皮疹或粉紅色斑丘疹,按壓不褪色為紫癜。紫癜可融合成塊,最後變成褐色。壹般會在1 ~ 2周內消退,不留痕跡。嚴重者可出現水皰、血皰、壞死甚至潰瘍。皮疹多發生在負重部位,尤其是四肢伸展側,尤其是下肢、腳踝周圍、臀部。皮損對稱分布,成批出現,易復發。只有皮膚病變也叫單純性紫癜,約2/3病例有消化道癥狀。通常發生在皮疹1周內。常見腹痛,多表現為陣發性臍周痛和絞痛,也可發生於腹部其他部位。可能有壓痛,但反跳痛很少見。伴有嘔吐。大約壹半的孩子大便潛血陽性,有的可能便血,甚至吐血。如果腹痛發生在皮膚癥狀之前,很容易被誤診為外科急腹癥,甚至需要手術治療。少數患兒可並發腸套疊、腸梗阻、腸穿孔和出血性腸炎。腹痛、腹瀉、便血甚至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也稱為胃腸紫癜。多數患兒僅表現為關節周圍腫脹、疼痛、壓痛或關節炎,可伴有活動受限。膝關節、踝關節和其他關節最常受累,腕關節、肘關節和手指也受影響。關節疾病往往是短暫的,往往會在幾天內消失,而不會留下關節畸形。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甚至關節積液的稱為關節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