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有什麽曲子是唱起來容易,卻很難打開的?

有什麽曲子是唱起來容易,卻很難打開的?

“小曲”又稱“流行曲”、“俗曲”、“時調”,是明清時期在各地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歌曲形式。

明清民歌主要是流行於農村的民歌和城市裏的“小曲”。他們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很大進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它們繼承和發展了歷代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其特點是真誠地表達人們的真實感情和現實生活。他們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戰鬥性,形成了這個時代音樂文化的突出特征。

早在元末,的《琵琶記》和其他元曲中,就已經使用了《桂枝兒》、《山坡羊》等小曲。小曲最早流行於各地鄉鎮,後來進入城市。經過城中民間專業藝人的努力和創作,在藝術上進壹步成熟,在明代宣德、萬歷(公元1426-1620年)前後,在北京、汴梁、揚州、成都、泉州、番禺等地形成了許多小曲中心。這些中心之間,既有交流,也有不同的創造。

明清小曲不同於封建社會正統文藝和文人雅士的貴族詞曲。它更多地表現了“市民文藝”的庸俗,反映了新興資本主義萌芽對封建生產關系的反抗精神。

明清時期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因素開始萌芽的時期。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城市和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因此,反映市民階級和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作品也大量出現。

在這樣壹個充滿矛盾和新經濟因素的時代,詩、詞、歌等原有的演唱形式已經脫離了人們的生活,顯得毫無生氣,而小曲的演唱則出現了“不問南北,不問男女好壞,人人愛聽誌”的景象,甚至還出版流傳於世,激起了人們的心弦”(沈德福《野收購》)。因此,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歌不僅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也引起了文人墨客的“震撼”。

明清民歌小調的產生和發展順應了歷史潮流,顯示了人民傑出的創造能力。比如袁宏道曾經說過“我說今天的詩不好,但是如果好,或者說今天的顏路女子如子唱的話,她會破玉打棗棍………”馮夢龍說;“世上有假詩人,無假民謠”;李開鮮說:(民謠)“如十五國之風,出自弄堂女子之口,情話婉約。既然不是這壹代詩人,莫可染心流血,所能為,便是真。”卓約克甚至說:“我知道唐詩、宋詞、屈原的詩,還有吳歌、桂枝兒、羅江粉、棗枝、銀絞線等等。”於是,他們努力學習民歌,並開始大量搜集整理,試圖從中吸取新鮮有益的營養,以挽救當時日漸衰落的文風。從中國音樂的發展史來看,明代文人所做的工作確實是壹項創舉,它取代了以前時代統治者主要設置的搜集整理民歌的工作。明代文人私人收藏的民歌,其範圍之廣、數量之多,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明代著名作家馮夢龍整理的民歌有幾千首。明清文人在吸收了民歌和小曲的營養後,寫出了許多優秀的散曲。

小曲的題材非常廣泛。以下是壹些例子:

反對封建剝削,揭露黑暗社會;

抓住泥燕的嘴,磨尖鐵針,刮金佛的臉仔細搜尋,卻在虛無中有所發現。鵪鶉在找豌豆,仙鶴在腿上剁瘦肉,蚊子在肚子裏找肥肉,都要感謝老先生。

——李明開縣的《笑》

天啊,妳老了,又聾又瞎,看不見人,聽不見話。殺人放火的享受榮耀,吃素念經的餓死。天啊,妳造不了天堂,妳在墮落!天啊,妳造不了天堂,妳在墮落!

——明《豆棚閑話·變調曲兒》

第壹首歌強烈揭露了統治階級貪得無厭的本性和惡毒的剝削手段,以辛辣的諷刺和無情的嘲諷表達了人民的強烈仇恨;後者更加尖銳地揭示了社會的黑暗和不公正。“妳崩潰了!”這是人民憤怒的聲音,是對黑暗社會的詛咒,是對統治者的詛咒。很生動,很勵誌。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農民和地主的矛盾空前尖銳。此時不僅有揭露黑暗社會的作品,還有大量直接反映和歌頌農民起義的作品。

明清也是民族矛盾最多的時期。傳說44馮夢龍民歌集

尖銳的時代,明末的抗日戰爭,明末清初乃至整個清朝反抗貴族統治和壓迫的鬥爭,都在民歌中有所體現。殘酷的階級壓迫,人民不得不奮起反抗,以下是壹些關於農民起義的歌曲:

早上求提升,晚上求和諧。最近窮人很難生存。早開門拜王,歡歡喜喜管教大小。

——明紀劉琦《下季北略》

清朝順治年間,山東棲霞縣農民起義。當時,壹首民歌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軍的領袖琪宇。

余領導的農民起義發生在清王朝始祖建立之初。歌詞中的“鋸齒”指的是棲霞縣城東九十裏的牙山,這裏孫龍是惡霸,棲霞縣是“武學”。《十二月》是壹首固定的曲子,在很多民歌歌詞中反復使用,表達壹種特定的內容。也是像《四季》《五表》等中國民歌中的傳統表現形式。歌曲配有樂器,類似於秧歌曲調。這是民歌中常用在第三、第四句之後的壹句襯句,以加強其表達功能。

譜例8《琪宇康慶十二月》

這首民歌把“行間句”改為鑼鼓,加強了音樂活潑熱烈的氣氛,表現了造反者的英雄氣概。

明清小曲中,反對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的束縛和迫害的歌曲也占了很大比重,反映了明清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給青年人造成的痛苦。比如:

我18歲的女兒郎,晚上會把郎抱到自己的牙齦上。又不是我公婆都在。妳是我的兒子,我是我的母親。

四川民歌

在明清民歌中,“情歌”占有很大比重。這類民歌繼承了中國歷代民歌的優秀傳統,熱情歌頌了勞動人民天真無邪的愛情生活,表現了他們對幸福和愛情的追求,充滿了反對封建禮教的戰鬥精神。如《月亮上的民謠》《民謠偷》:

當約好了月亮,李就跑到山頂去看運河。嘖嘖,早在山中低月;嘖嘖,傅之郎晚山月。

知道了外遇不要慌,要當奸夫抓。拼官雙膝饅頭,跪下說實話,咬釘嚼鐵,我偷郎。

對純潔愛情的追求是多麽大膽,從壹個側面反映了青年男女對封建禮教的反叛精神。

在明清民歌中,也有表現新興市民階層意識的歌曲,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意識形態與封建社會末期的尖銳矛盾。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滲透到民歌中,這樣的創作主要流行於城市。因此,在這首浩如煙海的民歌小調中,有許多不健康的、色情的作品,是統治階級空虛腐朽的思想感情和腐朽生活在民歌小調中的反映。壹般來說,來自農村、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大多是健康的;而來自城市,代表市民階層的作品,因為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的意識形態,更多的是接受統治階級的思想,所以有相當壹部分是不健康的,不可取的。

城內小曲壹般是以民歌為基礎的藝術歌曲,又稱“小調”、“時令調”、“山歌”、“雜歌”。演唱時配以三弦、琵琶、檀香等樂器,各地民歌不壹。明中葉以來,出現了《山羊》、《醉太平》、《寄生草》、《洛江怨》等大量單曲,紅遍大江南北。到了明末,有了D唱的形式,把壹些歌曲(牌子)連起來,叫做“牌子歌”。於是就出現了將單個品牌歌曲拆分成首尾兩部分,中間插入其他品牌的形式。有人說這可能是參考了元代的“轉運貨郎”。

明清民歌小調的曲調雖然沒有直接記錄下來,但卻被間接地保存或運用在大量的戲曲、說唱和歌舞音樂中,有的保存在民間器樂中,有的甚至保存在宗教音樂作品中,因此廣為流傳。雖然這些民歌在長期的傳播和應用中可能會或多或少地被改編和發展,但它們仍然是中國民間音樂曲調來源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