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帝弟淮南(常陸)謀反失敗,遷蜀郡。途中絕食而死。“孝文十二年,百姓有壹首歌,淮南說:‘壹尺布可縫;壹桶小米還能砸;這兩兄弟水火不容。"
南宋劉義慶在《世說新語·方正》中寫道:“赤壁鬥肅之謠言,常為陛下所恥。陛下之恥,他能交朋友,我卻交不到朋友。”湯唯智等人寫了《論文四子傳》;“俄有難日,民有勝,不相容。”
宋與王澍合稱《濟州修龍泉寺三記》:“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往返與竹山之間,要付出許多錢,甚至百萬元。”宋新戚姬《最高樓錢文周剛表時》:“聽,尺布猶堪縫,米谷亦堪作。地球上的朋友還能相處,古代的兄弟卻水火不容。”
趙明畢《杜鋒因緣錄》:“若淮南遷蜀而死,天子聞赤步鬥肅之言,必甚傷心。”
赤部鬥蘇的典故或故事:
小米:小米。這本書指的是少量的布匹和小米。比喻的是,皇帝劉恒和他的弟弟常陸之間的利益沖突是不相容的。後來就用這個代號來形容兄弟之間有利益沖突,不能容忍。常陸(198-174),漢朝始祖劉邦的幼子。漢高祖十壹年(公元前196年),常陸被封為淮南王(約在安徽、河南兩省淮河以南、湖北以東),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
漢文帝前六年(174),常陸謀反被捕。在被流放的途中,常陸死於饑餓。民間有人編了壹首歌詞,唱淮南王導:“壹尺麻可以縫衣;壹桶小米還能搗米。這兩兄弟水火不容。"
《史記》卷118《淮南衡山列傳》第3080頁:“人有歌(指能唱的詞,“宋”是名詞)和歌(唱,“宋”是動詞)。淮南王李(《死法》:“無親日李是暴。"
這就是死後的“李”,其中含有貶義。王說:“壹尺布還是可以縫的;壹桶小米(去殼的小米)還是可以搗的(chūng,把谷殼搗掉)。這兩兄弟水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