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是壹個孩子用筆重組的世界。當孩子開始喜歡握筆塗鴉的時候,是孩子表達內心世界的好機會。我們需要做的是給他壹個安全便捷的環境。下面是塗鴉,是孩子們用筆重組世界的內容!
塗鴉是孩子用筆重組的世界。1繪畫是兒童表現創造力的最重要的活動之壹。繪畫是對自然的模仿,是壹種視覺藝術,是與色彩相結合的壹種新的創作形式。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繪畫也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體現了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1.5到4歲兒童繪畫屬於塗鴉期,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是1.5歲兒童的無意識塗鴉期。孩子只能在紙上畫不規則的線條,這是壹種純肌肉運動,受視覺控制較少。
第二階段是2歲孩子的塗鴉控制期。孩子逐漸學會控制手部動作,開始註意手眼協調,體現在孩子在繪畫中能畫出規則的線條和圓圈。
第三階段是命題塗鴉期。幼兒不能如實再現腦海中的形象,但他能說出自己畫的形象的名字,說明他是真的想再現腦海中的形象。
壹個4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用簡化的形式表達他眼中所見。比如兩點代表眼睛,兩條線代表手臂,說明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能夠抽象出物體的主要特征。
5歲的孩子能畫出壹個完整的人,6歲的孩子註意到人體的比例。簡筆畫是兒童創造力的表現,因為它是根據兒童的某種主觀傾向來改造外部世界的表象。
兒童畫創作的另壹個現象是物體的融合,將兩個不相關的世界重新組合在壹起。比如小孩畫船,會畫兩個人的眼睛。他的解釋是讓船認路。
孩子把完全不相幹的東西聯系起來,用真實的材料,卻擺脫了現實的束縛,創造出了成人所不能期待的新形象、新概念、新形式。這種創造性思維是非常可貴的。
所以繪畫對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影響很大。從塗鴉時期開始,孩子們的創造性想象力就壹直從他們的作品中流淌出來。
塗鴉是孩子們用筆重組的世界。2繪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用筆在壹張白紙上畫畫,可以創造出壹個全新的世界。對於壹個孩子來說,在白紙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有趣的,也是有創意的。
可以說,鼓勵孩子自由塗鴉,就是鼓勵創造性思維的誕生。
在我接受美術教育之初,這本書《從繪畫中培養孩子:走進兒童塗鴉世界》對我的影響很大。打破了我對兒童繪畫的傳統認識,即繪畫不是愛好,也不是特長。
是壹種能促進孩子感知世界、豐富情感、大膽創造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這本書主要討論如何用壹支筆和壹張紙來畫(塗鴉)。我將從三個方面闡述我個人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思考:
壹、什麽是兒童畫?
書中內容以各種問題為導向,逐步解答家長對孩子繪畫的疑問。所以沒有壹章系統的介紹什麽是兒童(學前)繪畫。我將自己的觀點整理歸納如下:
(1)動手建模遊戲
當人類學會直立行走時,他們的雙手被解放出來做其他事情。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和剛出生的人類壹樣,用手去感受世界的變化。估計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對於孩子來說,畫畫更像是壹種用手的勞動,以肩膀或手肘為軸,帶動肩膀和手臂上下左右運動。
當雙手靈活到可以做出這些動作的時候,就可以畫出清晰有力的線條,完全可以媲美玩泥巴。所以,幼兒時期的繪畫更像是壹種用筆鍛煉雙手能力的遊戲。
(2)手和眼的完美配合
記得大學第壹節課作業是手繪線條,畫壹張A3紙,縱橫間距1cm。如果能順直,就合格了。
看似簡單的作業,手工完成其實並不容易。它測試壹個人的眼睛跟隨手指的協調能力。協調性越好,學生畫線就越好。
其實孩子畫畫還有壹個需要鍛煉的就是手眼協調,這恰恰是手眼結合的作用。
孩子把已經畫好的線和將要畫的線進行比較,同時通過視覺觀察線的方向,形成自己的判斷,下壹步怎麽畫,畫多大,畫在哪裏等等。
這種邊看邊畫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在長大成人後養成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也可以培養孩子對未來的判斷和采取行動的能力。
(3)語言以外的表達
嬰兒在兩三個月大的時候會發出聲音,八歲的時候會根據周圍大人的聲音模仿自己的聲調和節奏,壹歲的時候會咿呀學語。
兩歲的時候,我們可以記住大約400個單詞。我們用語言來表達我們的感情和觀點。語言是孩子學習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之壹。
如果語言遇上繪畫,也就是綜合運用手、眼、語言三種功能,我們會發現,兒童繪畫已經成為壹種極具創造性的“人類文化活動”,不再僅僅是手眼遊戲,而是兒童的另壹種表達方式——意味深長的塗鴉。
剛開始,孩子只會用文字“解釋”自己畫的東西。他會指著自己的畫說“這是香蕉,這是盤子”,但當妳再問他時,他可能會改變說法。
後來到了三歲左右,孩子不再賦予自己畫過的東西以意義,而是想著畫什麽才開始畫。妳再問他,他不會輕易改變說法。這時,他的動手已經變成了從屬地位,孩子有能力充分利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如果壹個孩子經歷的多了,感受的多了,他就願意把自己的快樂畫出來,分享給大家,從而鼓勵他更加熱情地投入到這個熱鬧的世界中去。
此外,在鳥居的趙梅的書中還有壹個有趣的觀點。他認為不應該過早地教孩子“寫字”,因為孩子長大後是真正的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行為出現的順序應該與人類發展史上的文化發展順序相呼應。
文字的出現比繪畫晚了大約壹萬年,文字(象形文字)起源於繪畫,因為兒童應該首先獲得繪畫的能力,然後在此基礎上獲得書面語言(文字)的能力...他希望當孩子們聽到這種語言時。
比如“香蕉”,第壹反應不是怎麽寫“香蕉”二字,而是怎麽想到香蕉或者它在樹上是什麽樣子或者父母是怎麽給他剝的等等,而這才是繪畫的真正魅力。
(4)與成年人的交流
兒童畫作為壹種與成人交流的方式的作用是繼承了前面的壹點。鳥居在本書開篇就提出,兒童繪畫不是為了看,而是為了“聽”。我之所以把這個放到“兒童畫”的概念裏,也是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
孩子無法用語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無法用文字寫出來,所以繪畫會成為他們講述自己感受和發現的壹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當自己的畫被“聽到”時,這種繪畫行為才有意義,只有當自己被“聽到”並被理解時,才有進壹步表達的快感。
按照現在的時尚,兒童畫應該算是最簡單有效的“親子”交流方式。
以上對“兒童繪畫”的概括,其實是有年齡發展的順序的,更像是用兒童身心發展總結出來的繪畫發展規律。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這種發展,在每個階段給孩子足夠的繪畫空間,正確的引導,充分的理解。
二、如何“教”孩子畫畫?
了解兒童畫是什麽,應該怎麽教,大人具體應該怎麽做?我也玩起了自己的總結癮,整理了壹下如何“教”,或許對家長“實戰練習”有所幫助。
(1)創建繪畫環境
雖然按照兒童發展規律“教”基本上是壹種“自然規律”,但畢竟需要可操作性和實施方法。首先要做的是給孩子創造壹個繪畫環境。
我們成年人拿起筆畫,總會擔心畫的不像,或者覺得沒學會畫就放棄了,而小孩子不會。他們真的是天生會畫畫的生物,拿起筆就可以隨意塗鴉。
所以,在家裏找壹個空間,放上足夠大的紙筆(註意要大到可以鋪在地上),孩子自然會開始塗抹。有了這樣的環境,他想玩就玩。
(2)和朋友壹起畫畫
當然,除了繪畫空間,“和朋友壹起畫”也是壹個重要條件。既然是遊戲,就需要有遊戲夥伴。孩子在壹起不依賴語言也能快樂,只是因為有行動上的夥伴。專家稱這種行為為“並排玩”。
和朋友壹起畫畫,不僅能激發孩子的繪畫熱情,還能讓他們互相交流,鍛煉社交能力,從而提高繪畫能力。
因此,大人可以經常在家裏組織朋友聚會,讓孩子壹起玩繪畫遊戲。當然,參加繪畫班也是壹個不錯的選擇,但是要慎重選擇,選擇能培養孩子自由想象力,不教孩子畫形狀或技巧的繪畫班。
孩子九歲以後學習繪畫技巧會很開心,大人完全不用擔心。讓孩子在九歲前自由發揮。
(3)不要教孩子畫形狀
有了繪畫環境,孩子教繪畫最大最重要的壹個原則就是不教孩子畫形狀!!!
如前所述,“兒童繪畫的目的不是要求兒童記住形象,畫出成人認為“像”的東西,而是要求他們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如果大人教他們畫各種形狀和形象,實際上會向孩子強化他們自以為是的觀念。用來表達自己想法的形象,不應該是別人教的,而是自己的感覺創造出來的。
我在網上隨便搜了兩張2歲小孩的畫。第壹張是流暢的圈線,寫的很肯定,很專註。第二張是壹只教過形的烏龜,臺詞猶豫不決。哪壹個能讓人壹目了然。
兒童繪畫教育要做的是保護孩子天生的繪畫能力,哪怕是幾個圓,幾條線,他們都有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4)鼓勵孩子憑印象畫畫。
對於現代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至少包括我在國內接觸過的人,包括我自己)來說,憑印象畫畫是非常困難的,這可能和當時的幼兒教育有關,也可能有其他原因。
我們不喜歡畫畫,也不想畫畫。更嚴重地說,我們缺乏壹種表達自己的能力。
鳥居·趙梅所提倡的兒童繪畫的真正目的是啟發和鼓勵兒童繪畫來表達他們的真實想法,鍛煉他們作為人類憑印象繪畫的能力,然後學會耐心地觀察世界,並對周圍的壹切保持熱情。
簡單來說,不要鼓勵孩子照著畫東西。那些被他們的小腦袋重新塑造過的形象,彌足珍貴。尊重這個過程,就是尊重創造力。
(5)盡量使用單色筆。
這壹點似乎有點奇怪,但我個人覺得可以試試——盡量用單色筆!原因很簡單。孩子五歲半或者六歲才會對顏色的區分和著色感興趣。以前,他們只需要用單色筆畫出想法。顏色太多只會幹擾孩子。
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用單色繪畫會不會讓孩子顏色感知不足。我覺得這裏要區分兩個概念,壹個是色彩認知,壹個是用色彩作畫。作者說的是後者,家長擔心的是前者。
孩子在壹歲左右開始認識和分辨顏色。個人認為,最好的色彩辨識來自於大自然的色彩,千姿百態,細微動人,比任何壹套顏料和彩筆都要豐富得多。
如果妳的孩子只對鮮艷的顏色感興趣,可能不值得稱道,但也可能只是因為他見過的顏色太少了。在繪畫的過程中,色彩的引導是從無色開始的。
(6)引導、傾聽和記錄
第五點是家長需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導、傾聽、記錄。
引導和傾聽的原則是鼓勵孩子堅持畫畫,也是家長了解孩子的重要渠道。鳥居趙梅的書裏提到了很多“怎麽說,怎麽做”的好方法,來幫助父母指導孩子畫畫。希望家長們仔細閱讀。
插壹個“聽畫”的招數:如果妳是兩到三歲,問他“這是什麽”,聽他所畫的東西所賦予的意義;四歲以後要問“他們在做什麽”,聽聽他畫裏的故事。
原則上,孩子專心畫畫的時候最好不要提問。當他畫完給妳看的時候,或者他無聊的時候,再問他就夠了。
至於錄音,條件允許的話還是可以做的。和孩子溝通後,幫他寫下畫的名字和內容,可以是壹件很溫暖的事。
另外,對於壹個孩子來說,如果把他的“作品”和思想記錄下來,長大後回頭看看他的畫,應該是壹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3.繪畫啟蒙和藝術啟蒙的區別?
這本書主要討論的是對兒童繪畫的教育和引導,但是對於審美教育,個人認為,雖然這種方法非常必要,但是還是遠遠不夠的。
比如,真的要把兒童的色彩啟蒙到六歲嗎?再比如,如果只用馬克筆和鉛筆畫畫,是不是太簡單了,不能理解美的多種形式?
繪畫啟蒙只是藝術啟蒙的壹種。在兒童藝術敏感的非常重要時期,我們需要對兒童進行更加全面系統的藝術教育。
我們可以從對不同材料的感知和理解入手,讓孩子感受各種類型的藝術魅力,如雕塑、版畫、立體建構等;
也可以從藝術知識入手,讓他們發現顏色混在壹起可以變化,線條可以有速度,壹個形狀和向後看完全不壹樣,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很高的藝術修養;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非常流行的STEAM教學中,將藝術與理工科知識相結合,實現對孩子綜合整合能力的培養。
當然,單從兒童繪畫教育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這本書非常值得壹讀。良好的教育價值比任何昂貴或復雜的繪畫材料都重要。
我們需要堅信,美有時是壹種內心的喜悅,繪畫是激發和保存這種喜悅的能力之壹。兒童畫不是教繪畫技巧,也不是教是否寫實,而是成長之初作為壹個人對“美”的第壹次觸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