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難以使用”的保證金和工具產品

“難以使用”的保證金和工具產品

Marginnote最近好像越來越火了,在App Store推薦了好幾次。我壹直關註學習工具,所以在Mac和iPhone上都裝了。

該軟件定位為重度學習者(學生、教師、醫生等)的輔助工具。)誰拿pdf和epub當學習資料。官網是英文的,中文版還有很多界面詞沒有翻譯成中文,說明主要面向國外用戶。

我進去大致看了壹下,符合我對學習這件事的理解。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雷丁和皇帝的金桿。

同時,我也被它的“難”震驚了!

因為我不是目標用戶,覺得不好用很正常。所以,這裏的難不是貶義。

我們換個角度來說,假設這個軟件是面向普通學習者的,應該如何改造?

作為壹個效率的學習工具,我感覺這個工具本身的學習成本是很高的。

雖然有壹個指南文檔,但基本都是在壹個流水賬裏介紹各種具體功能,整個長度得有幾千字。

於是,我壹進去就嚇到了:我帶妳去學,我要花很多精力去學怎麽用妳!

界面中有些詞看起來還挺專業的,比如“研究”,功能其實就是在搜索引擎中搜索選中的內容。為什麽要用“研究”這個詞?這並沒有指向任何具體的行動,只會造成混亂。就叫“搜索”吧。

類似的,還有“腦圖”。整個摘錄的呈現形式不就是壹個腦圖嗎?我還是不太明白這個“腦圖”指的是什麽。節選上面是讀者的想法嗎?如果有,就叫“想法”吧。

用戶使用工具是出於自己的目的,並不在乎工具制作者的專業形象。當涉及到與用戶交談時,使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語言即可。

另外還有很多操作都是只用圖標來呈現的,看不懂,很多人可能都不會再用了。

以上導致這個軟件本身的使用門檻較高。

建議做壹個全局指南,用非常簡單明了的話告訴用戶這個軟件是做什麽的。多少步?幫助用戶建立基礎認知後,剩下的就是細節了。

知乎上的壹個用戶總結的很好。幾句話就說清楚了這個軟件是幹什麽的,就算有錯別字,σ`) σ?圍觀原文

以上是表示層和用戶引導的問題,我們再來說說內核層面。

我假設這個軟件遵循的方法是通過閱讀、提取文獻,還原作者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材料的重新分析、組合、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識框架。

聽起來很棒,但是軟件實現的時候,好像是對紙質文檔閱讀過程的機械還原。我們會用記號筆或圓珠筆在紙上畫線來標記單詞。所以筆者開發了兩個錄音功能,分別是extract(對應記號筆)和mark(對應圓珠筆)。

其實這兩個功能本質上是壹樣的:標註重要有用的地方。

其實妳只能提供壹種方式,不還原論文閱讀的過程,就像開車不戴摩托車頭盔壹樣。在隨後的學習模塊中,並沒有體現出標簽化,似乎也印證了這壹點。

同時提供這兩種方法產生了另壹個交互問題:註釋模式需要雙指滑動,而雙指滑動並不是慣例。

先說節選。

您可以為摘錄選擇不同的顏色並設置不同的主題。對於用戶來說,這兩個功能就是區分摘錄的類型,可以把顏色和主題合二為壹的功能,就像錘子筆記壹樣。

還有壹個細節就是操作欄不需要和其他操作者壹起顯示很多顏色選項(因為信息層次不同),而是可以通過下拉菜單或者其他方式呈現。

此外,標記的類和強函數運算符可以分組呈現。

還有壹點我不明白的是,框選和文字選的結果呈現是不壹樣的。盒子選擇的呈現真的是壹個盒子!

我無法理解這個設計的初衷。

不管形式如何,他們想達到的目的都是壹樣的,就是讓用戶選擇自己想選擇的部分。然後,只保留文本選擇,框選只是文本選擇的壹種形式。無論是框選還是光標選擇,用戶都會用壹種顏色默認高亮顯示選中的文本,這種顏色可以代表未分類的主題。如果帶框部分是圖片,請選擇圖片部分。

相反,形式的復雜使得用戶的使用成本更高,實現目標的路徑更多,整個工具的存在價值更低。工具是為效率服務的,所以要降低存在感,讓用戶盡量少思考。

摘錄分為框選和文字選。這兩個操作交互地組合在壹起。套索可以組合嗎?還是套索有必要?

像這種正式的過設計應該還是有的,找到可能還不晚。

界面上似乎沒有統壹的設計語言。

圖標精度太低,配色過時太突出,搶用戶眼球,閱讀軟件不要。設計的淺層目標是好看,本質是服務好。

此外,在交互邏輯和信息架構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整個功能的設計不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更多時候是壹個功能列表,這可能和作者的理工科思維有關。

以上對於工具來說很重要,把用戶的心智成本降到最低是壹個工具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