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引言
1.在學術界對管理給出的定義中,影響最大的有:(1)把管理看作是協調組織資源或要素以實現某壹目標的活動;(2)將管理視為組織的專業職能或綜合職能;(3)將管理視為壹系列活動,壹個連續的動態過程,可以發揮多種作用,具有壹定的特征;(4)視管理為。
2.我們把管理定義為:在社會活動中,某個人或組織根據其所擁有的權力,通過實施既定的措施,協調或處理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3.史前人類社會管理的特點:(1)習慣性的管理模式(2)原始的民主管理制度(3)簡單的管理組織(4)個性化的管理權力(5)單壹的公共事務管理。
4.前資本主義各社會階段國家管理的特點:(1)管理階級的興起,管理成為政治統治的手段;(2)管理內容變得更加復雜,管理權力開始分化;(3)管理制度產生了,但在管理中的作用有限;(4)提出了管理思想,但經驗管理仍占主導地位。
5.資本主義社會管理的特點:(1)科學管理(2)分權管理(3)法制管理(4)經濟管理成為管理的重點。
6.現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統管理(2)民主管理(3)科學管理(4)法制化管理(5)以人為本(6)追求效率。
7.管理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維持人類正常社會生活的條件;(2)管理是有效配置社會資源的手段;(3)管理是社會生產力實現的基礎;(4)管理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保障,也能創造新的生產力。
8.管理學的研究對象:(1)生產力研究(2)生產關系研究(3)上層建築研究。
9.管理學的學科特點:(1)管理學是壹門理論與應用相統壹的學科;(2)管理學是壹門定性與定量相統壹的學科;(3)管理學是社會性和階級性相統壹的學科;(4)管理學是壹門軟科學;(5)管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10.現代管理的特點:(1)變革性(2)開放性(3)嚴謹性(4)實用性。
11.現代管理科學的研究內容:(1)關於管理、管理科學和現代管理科學的基本問題(2)關於管理標準、管理規範和管理手段的基本問題(3)關於管理內容的基本問題(4)關於管理職能的基本問題(5)關於管理創新和管理國際化的基本問題。
12.學習現代管理的意義:(1)學習現代管理有助於把握現代管理的規律,提高人類社會實踐的能力;(2)學習現代管理有助於合理組織生產力,充分發揮生產力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的作用;(3)學習現代管理有助於面向未來,實現管理的國際化和創新。
13.學習現代管理學的具體方法:(1)比較研究法(2)定量分析法(3)歷史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5)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科學的形成和發展
1.中國古代管理思想:(1)中國古代簡單制度管理思想(2)中國古代用人思想(3)中國古代經濟管理思想。
2.現代西方管理理論產生的背景:(1)機器工業的需要(2)市場競爭的需要(3)提高生產效率的需要(4)階級鬥爭的需要。
3.現代西方管理理論的先驅:(1)小詹姆斯·瓦特和馬修·羅賓遜·波頓(2)亞當·斯密(3)羅伯特·歐文(4)查爾斯·巴貝奇(5)安德魯·尤爾(6)丹尼爾·麥卡勒姆和亨利·普爾。
4.經典管理理論:指以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以法約爾為代表的壹般管理理論和以韋伯為代表的管理組織理論。
5.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內容主要包括:(1)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2)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選擇壹流的工人工作;(3)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實現標準化;(4)在標準定額的基礎上實行不同的計件工資;(5)設置規劃層次,落實功能體系;(6)組織的管理控制應遵循例外原則。
6.法約爾《壹般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有:(1)區分經營與管理的概念,討論人員能力的相對重要性;(2)詳細總結和分析了管理的五大職能,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3)闡述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建立管理理論;(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十四條原則。
7.韋伯管理組織理論的基本內容是:(1)揭示組織與權威的關系,劃分權威類型;(2)總結官僚組織的基本特征;(3)總結官僚組織的結構。
8.梅奧早期的行為科學理論持有以下觀點:(1)企業中的員工是“社會人”,是壹個復雜社會系統的成員;(2)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員工的工作態度和人際關系;(3)企業中存在非正式組織。
9.後來的行為科學理論代表:(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2)赫爾茨貝格的雙因素理論(3)弗魯姆的期望值理論(4)麥格雷戈的“X-Y”理論(5)布萊克和羊肉的“管理網格法”。
10.現代管理理論的主要流派:(1)管理過程學派(以美國哈羅德·孔茨和西裏爾·奧唐納為代表)(2)經驗主義學派(以美國彼得·德魯克為代表)(3)社會系統學派(以美國巴納德為代表)(4)決策理論學派(以美國西蒙和馬奇為代表)(4)。
企業文化理論的主要內容:(1)日本的崛起在於文化和基於獨特文化的新型管理模式(2)企業管理本身就是壹種文化現象(3)企業文化的本質主要體現在* * *企業內部成員之間相同的信念、價值觀、方向感、思維方式和日常行為準則(4)作為企業領導者,他為完成企業戰略、策略和日常行為準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們應該註重企業文化的塑造和培育。(5)為了完成企業文化的塑造和培育,企業領導者必須具有文化意識,克服短期行為和膚淺思維的傳統習慣,並期望簡單而奇妙的解決方案,考慮問題更深入,並具有圍繞人做好工作的新能力。(6)企業未來的競爭將主要是企業文化的競爭,這也是企業領導藝術的競爭。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則
1.管理的基本原則:(1)以人為本原則(2)系統原則(3)效益原則。
2.人為什麽是管理的目的?(1)“人是目的”的觀點是現代管理者的知識。(2)“人是目的”的觀點綜合了管理發展的成果。(3)“人是目的”的觀點是管理實踐的指導原則。
3.管理活動為什麽“以人為中心”:(1)首先,樹立“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做好現代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證;(2)人本管理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前提;(3)人本管理是充分尊重人的權利的管理,它要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
4.系統的特點:(1)整體性(2)層次性(3)動態性(4)開放性。
5.系統觀點在現代管理中的方法論意義:(1)現代管理要想追求成功、效益,順利實現預期目標,就必須堅持運用系統的原則,全面細致地理解和把握整個管理系統。(2)根據系統觀點,在把握整個管理系統的前提下,需要將整個管理工作科學地分解為若幹個組成部分或基本要素,並據此明確。
6.在管理活動中,要堅持系統原則:(1)要有全局觀念;(2)註意系統結構的情況;(3)處理好管理寬度和管理層次的關系。
7.決定管理效益的因素:(1)它取決於管理者(2)它取決於管理對象(3)它受管理環境的影響(4)從根本上說,管理效益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
8.為什麽管理者必須註重效益:(1)自然資源的匱乏決定了管理者必須註重效益;(2)國際競爭的加劇決定了管理必須以效益取勝;(3)人類利益的趨同性決定了管理必須以利益為主導。
第四章管理倫理
1.管理倫理的特殊性:(1)規範對象的特殊性(2)調節對象的特殊性。
2.管理關系中人際沖突的原因有:(1)管理者之間因認識不同而產生的沖突(2)利益沖突(3)管理中的結構性缺陷導致的沖突(4)領導作風出現問題導致的沖突。
3.管理倫理在管理系統中起調節人際沖突作用的原因是:(1)公平的要求(2)合理的功利要求。
4.管理倫理的作用:(1)管理倫理有助於增強管理者的自我約束能力;(2)管理倫理評價是考察和選拔管理者的重要手段;(3)管理倫理為管理活動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取向;(4)管理倫理是管理者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徑;(5)促進了管理系統中人際關系的道德化。
5.如何做壹個道德管理者:(1)在下屬面前以身作則;(2)與下屬保持密切聯系,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意見;(3)加強管理的民主化;(4)肯定下屬的成績;(5)正確使用情感激勵。
6.最基本的管理道德是:(1)忠於職守(2)遵紀守法(3)實事求是(4)團結協作(5)尊重人才。
7.管理人格的具體體現:(1)自覺的責任意識(2)真誠的服務意識(3)清正廉潔為公的追求(4)主持公道、主持正義(5)言出必行、言出必行。
8.管理道德評價的三統壹是什麽:(1)動機與效果的統壹(2)目的與手段的統壹(3)選擇自由與道德責任的統壹?
9.管理道德教育的過程包括:(1)提高管理第壹認識(2)培養管理道德情感(3)鍛煉管理道德意誌(4)強化管理道德信仰。
第五章基本管理手段
1.管理的基本手段:(1)行政手段(2)經濟手段(3)法律手段(4)思想教育手段。
2.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1)權威性(2)強制性(3)垂直性(4)隨意性(5)無償性。
3.行政手段的作用有:(1)行政手段的運用可以使組織實現統壹的目標、統壹的意誌和統壹的行動,獲得系統的整體功能,使組織上層制定的方針政策得到貫徹,整體活動得到有效控制;(2)運用行政手段快速、靈活、高效;(3)在所有管理手段中,行政手段相對簡單。
4.管理者在運用行政手段時,必須註意:(1)突出目標導向(2)建立嚴密的組織結構(3)處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