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的語言韻書《廣韻》中,作為連詞的“和”與“胡歌”只有壹個對仗,所以我們今天應該平聲讀之。從唐詩用韻來看,“和”字至少在唐代就有了讀音,如韋莊的《雲》:
天上落雲,春樹多鳥鳴。劉玲與世隔絕的只有沈醉,她悲傷的時候也會唱歌。我恨老華天嬌鏡,更悲百姓。青雲有自己的誌向,何況是壹座好山。
當然,這只是旁證,因為這首詩中的“和”並不是後世使用的連詞“和”。也就是說,單從這首詩,我們無法證明“他”是否壹定要讀成連詞。事實上,民國時期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在《語言問題》第八講“什麽是正確的讀音”中,終於把“和”字念出來了:
還有,在說‘和、和、用、用’的意思時,常用語有兩種表達方式:hàn和hài,而且經常是耳語...在北京話中,hé不表示“與、與、和”。
除了趙元任先生的文章,還有許多其他的旁證表明老北京人把“和諧”發音為“汗水”。米宋軼1999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京味兒夜話》壹書,作者是老北京人米宋軼先生。他對北京話中“和”的解釋給我們提供了壹些信息:北京話中的“和”不僅指hàn,還指hài,如侯先生的相聲,即“我害了妳”“妳害了我”。1956年,陸誌偉先生寫《北京話單音節詞匯》時,請了壹位姓趙的老先生做北京話的讀音,他把“和”作為連詞讀成了“汗”。袁家華教授在1960主編的《漢語方言提要》中提到“連詞“和”並列,北京口語也讀“hàn”。徐世榮65438-0996的《北京方言詞典》也收錄了“他”字的讀音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