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臺灣省少數民族的特點

臺灣省少數民族的特點

臺灣省的少數民族壹直生活在壹個山高谷深、四面環海的寶島上,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歷史歲月。臺灣省的少數民族分為十多個民族。經過長期的繁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差異逐漸顯現,文化的獨特性也隨之形成。目前有14個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總人口約50萬人,包括雅美(達吾)、阿美族、卡爾馬蘭族、薩奇萊雅族、檳南族、太魯閣族、、泰雅族、邵族、布農族、賽德克族、鄒族、魯凱族、排萬族等。因此,臺灣省成了“人類學家研究的天堂”。

●五月

阿美族是臺灣省最大的民族,有近654.38+0.9萬人,約占臺灣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2/5。阿梅以捕魚和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他們天性善良開朗,以臺灣省豐富多彩的歌舞文化而聞名。阿梅的居住區北起花蓮,南至半島以東,地域遼闊。根據分布區域的不同,從南到北分為恒春阿美族、臺東阿美族、沿海阿美族、秀谷巒阿美族、石楠阿美族五個社區。

五月的意思是北方人。阿美族有獨特的母系社會制度,男性采用過繼制,家庭財產由女兒繼承,家務大權掌握在女性手中,男性負責以部落公共事務為核心的男性聚集地。男士聚會場所有嚴格的年齡階段。阿美族男性在13歲時被送到青年俱樂部訓練,每三年通過壹次體能測試。他們要到22歲才能結婚。男性還負責部落防衛和公務。對部落公共事務有所貢獻並被免除勞動的老人,會成為部落中受人尊敬的部落長老。阿美族部落嚴格的母系社會制度平衡了男女權利,創造了部落內部和諧的社會關系。

阿美族依山傍水,依山傍海,自然資源豐富。根據農耕、漁獵的不同季節,人們在20歲時舉行節日。在早期,阿美族有壹系列與農耕有關的儀式,包括:播種祭祀、播種後的祖先祭祀、除草祭祀、收割祭祀、新儲糧祭祀、新米品嘗祭祀、豐收祭祀、求雨祭祀、陽光祭祀。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部落農業生產的衰落,只有每年7月至10舉行的豐收節和沿海部落舉行的海祭才是阿梅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儀式。

●排灣族

排灣是臺灣省第二大族群,主要分布在屏東縣和臺東縣。根據分布區域的不同,可分為北排灣、中排灣、南排灣和東排灣四個群落。

排灣族是指祖先最初起源的地方。根據排灣族的歷史傳說,人類的誕生來自三個途徑:太陽、蛇和陶罐。壹種是“太陽論”,認為人類是太陽下的蛋孵化出來的;二是“壺生論”,認為太陽照在陶罐上,使陶罐破裂,誕生了人類的始祖;三是“百步蛇論”,認為人類是由百步蛇的卵孵化出來的。然而,不管傳說中人類的起源是什麽,排灣族人對蛇充滿了崇敬。

排灣人傳統上以狩獵和耕作為生,他們的氏族制度是臺灣省少數民族最典型的貴族社會。壹個部落的領地屬於壹個或多個首領,首領要承擔贍養寡婦孤兒和提供緊急救助的義務,因為他們要向平民征稅。氏族內部實行長嗣繼承制,首領家族的長嗣繼承世襲首領的職位。剩下的孩子如果沒有機會嫁給其他領導,三代之後就變成平民了。但是,首領不能幹預部落公眾的事務,而是由平民階層自治。因此,部落成員不分階級等級,選舉長老或賢人組成部落會議,挑選有能力的人擔任行政首領。雖然首領是代代相傳的地主,但部落的實際公共事務是由平民自治選出的人管理的。

排灣族在20歲時根據季節的變化舉行不同的節日。五年祭,排灣族最負盛名、最嚴謹的儀式,從迎神到最後的喪儀結束,歷時六個月。隨著時代的變遷,目前這種儀式只能在屏東縣的賴藝鄉、春日鄉和臺東縣的大仁地方板部落看到。

●泰雅

泰雅族的聚居地從南投縣濁水溪向北延伸至宜蘭縣和平河,占據了臺灣省最廣闊的山區,是臺灣省第三大族群。塔亞的意思是像妳壹樣的人。泰雅族分為Sekolek和Zeaolie兩個亞部族,在南投縣北港溪上遊自稱溪臺。據說在沒有人類的古代,地面上的巨大巖石突然裂開,從縫隙中走出兩男壹女。其中壹個男人回到巖石,剩下的兩個男女成為夫妻,從而孕育出泰雅族。時至今日,這塊巨石依然矗立在北港溪旁,成為泰雅族人的聖地,人民稱之為賓斯布根(Binsbugan)。據傳說,斯巴揚是先民建立的第壹個部落,它離賓斯布根(Binsbugan)風景區很近。後來由於部落人口的不斷擴大,民眾溯北港河而上,越過中央山脈。經過數千年的遷徙,如今的泰雅族聚落遍布南投以北到宜蘭的廣大土地上。

泰雅的氏族制度是壹個宗法社會,以狩獵和火耕為主要生產方式,文化簡單原始,沒有復雜的政治和社會組織,只有壹個叫“嘎嘎”的* * *祭祀團體。部落隨季節周期舉行不同的歲禮,每年9月和6月,65438+10月,泰國雅各布部落舉行加加祖靈的重要儀式。

紋身是泰雅族民族精神的象征,男女成年後都有紋身的習俗。女生只有熟練了編織技巧,才能帶著紋身結婚。而男人必須學會打獵,出去打仗,才能結婚。在泰雅的家裏,只要孩子結婚,就要搬出去另立門戶,只留下小兒子在家照顧年邁的父母。這樣的社會制度造就了泰雅族男性敢於背井離鄉、開疆拓土的性格,也是這個族群分布廣泛的原因。

●布農

布農,就是人的意思。布農族按宗族不同分為鑾社、卡社、丹社、卓社、仙社五個族群,是臺灣省第四大族群。

布農族沒有世襲的統治階級,只有由他的人民選舉出來的終身領袖。首領分兩種:壹種是部落酋長,是部落傳統習俗的守護者,主持各氏族長老和戶主參加的部落會議,執行會議的決議,通常是各種節日的祭司;另壹種是部落的軍事首領,是有戰功、有遠見,甚至熟悉吉兇的長者。壹旦當選,就是終身職位,兒子無權繼任。

布農族是典型的男權社會家庭。壹個家庭通常生活在家族中,以最年長的祖父或叔祖父為父母。即使結婚後,叔叔和叔祖父仍然是分開的。每對夫婦被分配壹間臥室住在房子裏,所有的家庭壹起工作。如果有分家,壹般是在爺爺去世後,可以由叔叔們主持分家。

“八聲部合唱”是布農族最具代表性的音樂表現形式。它由八個不同的音階組成,內容是祈求小米豐收,也叫“小米豐收歌”。“誇公宴”是親朋好友歡聚壹堂,大家圍成壹圈,不分男女輪流到中央,大聲報出自己的名字,列舉自己壹年來的突出表現,公開誇耀自己的成績的慶功宴。這也是布農族最具特色的文化習俗。

布農族是臺灣省唯壹有自己文字的族群——“農歷圖”。他們壹年到頭都按照日歷種田打獵。許多節日都依附於農業儀式,如射穗儀式、播粟儀式等。,這些都是布農族20歲時的重要儀式。

●太魯閣

太魯閣,源自古代塞德克族,是臺灣省第五大族群。太魯閣人的祖先生活在何歡西側的濁水溪源頭(南頭)。傳說在400年前,因為狩獵,他們的祖先越過中央山脈來到了裏吾溪源頭(花蓮),遷徙至此的人們最終沿著裏吾溪流域建立了壹個新的部落。1914年爆發太魯閣戰爭,1933年爆發五社事件,讓日本殖民者膽戰心驚。為了防止臺灣省少數民族的反抗,開始對各部落實行所謂的“搬山下”政策,他們強迫居住在裏吾溪河谷的太魯閣族人陸續搬下山,形成了今天的太魯閣人居住地。太魯閣人曾經居住的地區現在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是指山腰上的平臺或可居住的地方。太魯閣人是傳統的狩獵和焚燒民族。和泰雅族人壹樣,男女都有長大後紋身的習俗。傳統的社會組織由成員組成,他們選舉聰明正直的人作為領袖,對外代表部落,對內維護部落的和平與和諧,仲裁糾紛。每個部落都有固定的狩獵區,保護狩獵區是所有部落成員的共同責任,從而形成部落男性共同承擔責任的群體意識。

太魯閣人的信仰是以祖靈為中心的集體意識。巫師醫療和牧師祈禱是這個部落的重要傳統習俗。太魯閣人認為所有的疾病和災難都是鬼神懲罰和冒犯祖先造成的,所以必須通過祭祖來解決,儀式象征著與祖先溝通。為了保證習俗(Gaya)真正被部落人遵守,部落中設置了首領、牧師、巫師三個職位,擁有不同的權力監督部落人遵守習俗。每年秋冬,太魯閣人都會遵照祖先的指示,舉行感恩祭,以回報祖先的保護。

●魯凱

陸凱是臺灣省第六大族群。他們根據居住地的不同分為三個社區。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居住在屏東縣五臺鄉的西陸客團,居住在北南鄉和金鳳鄉的東陸客團,居住在高雄縣茂林鄉的多納、萬山、茂林三社。這些社區彼此不交流,他們的語言自成壹體。

“魯凱”這個詞的意思是住在深山裏的人。陸凱和排灣族都屬於貴族階級的世襲社會,兩個民族的文化習俗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排灣族是長子(長子或長女)繼承家業,而陸凱是長子繼承制。領導無權過問公共事務,只充當最後的仲裁者或調停者。部落公共事務由各氏族的直系長老、德高望重的人、戰功卓著的勇士決定,平民階層也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

魯凱天生保守,尊重領袖權威,強調嚴格區分社會階級、貴族和平民。在過去,貴族和首領對服飾圖案和裝飾擁有專屬權利,平民不允許使用頭部圖案、蛇、百合和陶罐等圖案,除非首領同意。此外,像陸凱的排灣族壹樣,只有貴族才能戴帶有大冠禿鷲羽毛的帽子。在數量上,有三個首領,兩個核心貴族,壹個邊緣貴族。百合代表著社會秩序和倫理,只有純潔的少女和高貴的勇士才有資格佩戴。這些嚴格的禮儀和儀式嚴格地制約著族人的生活和教育,使族人非常重視互助和團結。

8月的小米豐收節,6月5438+065438+10月茂林鄉多納部落的豐收節和黑小米節,是部落根據季節和生活周期舉行的盛大節日。

●裴楠

北南人主要居住在臺東平原。目前歷史悠久的部落有八個,分別是知本、舍馬幹(劍河)、魯家王(李佳)、大巴六九(泰安)、北南(王楠)、檳榔、阿裏白、楚魯(北四旗),又稱八社,最近又增加了寶桑、班班。

北南是王楠部落普悠瑪的舊地名名稱。關於培南的起源,有很多種傳說,主要是培南社主導的竹子衍生出的“竹子傳說”,以及登陸太平洋的知本社石頭衍生出的“石頭傳說”。

北南有嚴格的俱樂部制度,“俱樂部”歷史上對年輕人進行過嚴格的斯巴達克教育。會所不僅是培南人舉行儀式的地方,也是培養年輕人的地方。它分為青年俱樂部和青年俱樂部。男人到了13歲,就會離家去青年俱樂部訓練,由成年士兵嚴格訓練;達到18年齡後,將晉升到青年會服役,保衛和殺敵;22歲才能退休、結婚、生子;35歲以後,可以在俱樂部參與部落事務的討論;進入50歲後,成為受人尊敬的俱樂部顧問或部落長老。從小在會所裏學習服從和忍耐,進行艱苦的訓練培養吃苦和勇敢的精神,造就了培南男人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雖然北南有壹個男性收養兒子妻子,女兒繼承家業的母系社會,但是女權並不涉及方方面面。氏族內部仍然有男女分工,女權僅限於家務。已婚婦女如要處分財產,必須經夫妻雙方同意。每年65438+2月舉行的大狩獵節是各民族最重要的年度節日。

●鄒

臺灣省的第九個少數民族鄒,根據居住地區的不同,分為三個使用不同語言的亞民族。他們生活在鄒群北部的嘉義縣阿裏山,鄒群南部的高雄縣和卡納卡那布集團。

鄒是壹個以父職為核心價值觀的農牧狩獵民族。其部落組織以庫巴大社為中心。大社是所有宗族居住的壹等家庭,小社是所有宗族劃分的普通家庭。每個大社都有世襲首領,所有氏族事務都由每個氏族最年長的人主持。

庫巴是氏族人聚集的特殊場所,也是鄒人的聖地。以前男人剛弱的時候,都要離家去庫巴受訓,接受文化、歷史、技能、狩獵等方面的訓練,才能成為保衛部落的勇士。會議地點是大俱樂部的政治中心。部落事務由世襲首領和氏族長老在會議上討論和決定。也是負責士兵訓練和指揮的地方,嚴禁女性進入。目前只有裕達邦和特富葉兩家大俱樂部。

鄒的“役婚”習俗是傳統習俗中最具特色的。婚後男方要在女方家工作三年以上作為彩禮。女婿服務期的長短,婚前已經雙方父母協商好了。戰祭是鄒族的傳統祭祀。戰爭祭祀最重要的意義是鼓勵鄒人用全部的精力和生命去保護部落,祈求戰神的保佑。從節日的儀式過程和歌舞中可以發現,鄒人已經非常清晰地安排了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秩序,同時,節日也是維系部落倫理、規範、精神和戰鬥力的壹大支柱。戰祭每年輪流在大邦社和特夫耶社舉行,祭祀儀式壹般安排在陽歷二月15左右。也是鄒人延續文化傳承的重要節日。

● Sedek

塞德克語意為“真實的人”,自日本人占領臺灣省以來,壹直被列為泰雅族的壹個次族群,直到2008年4月才被承認為臺灣省少數民族第14族群。

賽德克族起源於南投仁愛鄉濁水溪上遊,分為德克塔亞、杜達、太魯閣三個最早的族群。大約在18世紀,由於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短缺,這三個社區的壹部分人越過中央山脈遷移到花蓮縣,形成了居住在南投仁愛鄉的西賽德克和居住在花蓮縣林岫、萬榮和卓西鄉的東賽德克。每個當地民族分為三個社區,共有六個社區。其中,東邊克都魯固群在2004年被劃為太魯閣族群。

塞德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和習俗重視男女分工,也有紋身成年禮、嚴格遵守祖先禁忌等傳統習俗。部落是最基本的自治單位,屬於壹個沒有世襲首領的平等權利社會。領導能力強的人是部落首領,勇敢的人也是打獵除草的首領。當壹個部落有重要的事情時,由長老會議決定。部落組織對內有保護的功能,對外有與其他部落保持聯系的責任。他們是壹個受益於地區聯盟的群體。

塞德克還有壹個類似泰雅族的“嘎嘎”群體,既信教又互相支持,但塞德克稱之為“嘎亞”。賽德克的蓋亞成員幾乎都屬於同壹個部落,很少有像泰亞這樣跨部落的情況。同壹蓋亞的成員有義務集體從事祭祀、協助復仇和分享報酬,蓋亞也可以解釋為部落的習慣法或傳統禁忌。

●夏塞

夏塞的意思是人。夏塞族群居住在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莊鄉和石灘鄉,是臺灣省第十大族群。根據夏塞的口述史,祖先們從烏比南布翁的大巴尖山發源地下來,沿著溪流四處遷徙。大約400年前,北部的桃園和南部及海邊的苗栗有夏塞部落。後來因為泰雅族先民沿中央山脈北上,占據了夏塞人的深山狩獵場,夏塞人口因為戰亂而迅速減少,再加上平地漢族移民的雙重夾擊。根據1906的人口統計,夏塞只剩下737人。清光緒年間,漢族大規模遷徙,迫使夏塞人遷居現居地。

夏塞實行嚴格的宗法社會,姓氏的社會組織非常嚴密。氏族內部的重大問題由各氏族的長老決定。這種宗族制度被稱為“長老議制”。最年長的男人是家裏的長輩,女性地位低下。寡婦或離婚婦女必須回到父母家,離婚婦女的子女屬於丈夫的家庭。歷史上,壹旦夏塞的女兒嫁給了壹個低地人,她就失去了自己的種族身份。即使將來她回來了,她也不能和她的種族的人壹起吃飯或生活。

夏塞歲時,各姓氏家族掌管不同的節日,如:短靈祭、祈天祭、祖靈祭、敵首祭等。,都是夏塞人按照祖先傳下來的傳統和新年的儀式舉行的。由於很少受到外來宗教的影響,該節日仍然保留著原始模式的祖傳禁忌和巫術,因此也是臺灣省少數民族節日中最傳統、最完整的儀式活動。

●雅美(大武)

雅美,現在又叫大武,是臺灣省少數民族中最典型的海洋族群,也是唯壹不獵頭、不飲酒的族群。他們生活在臺灣省東部的藍雨島,分為六個部落:紅頭、漁夫、椰子油、董卿、刀郎和野隱。目前是臺灣省第11個族群。

雅美,意思是北方,也有壹些人的意思。雅美氏族社會是壹個男女分工的宗法社會。男人負責打魚、蓋房子、做工具,女人負責織布、種地。沒有領導體制。壹個部落最早成立部落的氏族只有兩三個,這些氏族最直接的長老成為這些氏族的族長。部落裏還有其他首領,比如各個捕魚群的隊長,擅長制作各種工藝品的師傅。都是部落裏有專業影響力的領袖。

雅美的財產由她的兒子繼承。她父母去世後,家裏房子的建築材料被拆除,由她的兄弟們平分。但是大兒子可以得到老房子的土地和象征性的屋頂大梁,女兒最多可以得到母親的個人物品。但是雅美女性的地位並不低,相反比其他重男輕女的少數民族擁有更多的權利。比如女性可以自由嫁給其他部落,而男性只能在自己的部落裏找結婚對象。

藍雨島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文化。他們住的地下屋是雅美最傳統的建築形式,以石頭和木頭為主。雅美對魚的認識是臺灣省少數民族中最高的,比如男魚、女魚、父親在世時齋戒的老人魚。許多儀式和習俗是隨著不同的魚季舉行的,例如每年3月至8月舉行的螃蟹節、小米豐收節和飛魚季,這些都是雅美人的重要儀式。10人拼圖船建成後的新船下水儀式是雅美人最吸引人的傳統文化活動。

● Sachilaya

薩其萊雅,原屬阿美族的壹個分支,被稱為“齊來阿美族”。目前是臺灣省第八大族群。Sachilaya的意思是壹個真實的人。花蓮,在古代曾被稱為Chilai,來自Sachilaya人聲稱的諧音。薩奇萊雅最早為人所知。那是在明朝崇禎五年(1632)。1878年,薩其萊雅聯合卡瑪蘭嘉裏灣社、珠窩灣社抵抗清官,後被清軍擊敗。歷史上稱之為“嘉裏灣事件”。從此全家分散在臺灣省各地,開始了他們的128。

花蓮最早的居民Sachilaiya有五個主要部落,分別是花蓮市的主部落、瑞穗鄉的馬李雲部落、壽豐鄉的水蓮部落、鳳濱鄉的磯崎部落和新城鄉的北埔部落。其語言自成體系,不同於阿美族的各個民族。雖然兩個民族的文化習俗相似,但他們與梅最大的區別在於氏族內部存在著不完整的母系制度,即男性在被冗余後可能仍然會回家,得到壹些土地和財產。

Sachilaiya人隨著季節的變化舉行歲禮,分為播種小米、捕魚、收獲、收集和收獲節。在成年禮中,長輩們會送飯,這是長輩們祝福未成年人的儀式,也是Sachilaiya特有的傳統。每次成年儀式後,Sachilaya人都會要求年齡階層的新成員在部落裏種上壹圈竹刺,象征著對部落的保護。因此,無論是齡級還是刺竹,都被稱為“部落籬笆”。

為了紀念在“嘉裏灣事件”中捍衛部落犧牲的祖先,百年後,部落以“巴拉馬爾火神祭祀”儀式悼念祖先的靈魂,警示後人傳承民族精神。

●卡瑪蘭

卡瑪蘭於2002年6月成為臺灣省少數民族中的11族群,人數略多於邵。卡瑪蘭,意為平原人,是楊瀾平原最早的居民。1632年,西班牙出兵攻打宜蘭,以懲罰加馬蘭人攻擊該國滯留船只,這壹族群才為外人所知。18年後,荷蘭人記錄了臺灣楊瀾平原36個卡瑪蘭部落的情況。由於連年戰亂,這個族群最終遷到了花蓮市。1878的嘉裏灣事件導致民眾再次流亡,分散在花蓮和臺東。這個族群目前主要居住在新城鄉的甲裏灣部落、鳳濱鄉的新社部落、鳳濱部落、立德部落、磯崎部落、張遠部落和長濱鄉的大豐部落,少數族群還居住在宜蘭東山河口的劉流部落和甲裏灣部落。

卡爾馬蘭早期是平埔族的壹個分支。這個民族性情平和,喜歡幹凈,因為住在海濱。氏族內部沒有階級劃分,部落祭司都是女性,首領由選舉產生。部落裏的其他公共事務,由各個年齡段的人分工合作。在家庭中,女性擁有繼承權和所有權,男性必須通過收養的方式收養妻子。

卡爾馬蘭人深信萬物皆有靈,靈可分為善靈和惡靈。在儀式之前,必須舉行壹個儀式。最重要、保存最完好的祭祖儀式是年底舉行的巴魯教團,但各地區有所不同。重要的節日還包括每年三四月份舉行的海洋節和每年八月份舉行的豐收節。

●邵

邵,臺灣省最小的族群,只有603人,曾被歸為鄒族,2001成為臺灣省第十大族群。過去分散在南投縣魚池鄉,分為陸深、茂蘭、田頭、水裏、美社、水社六大社。目前只剩下日月潭邊的日月村(原名德化社)的依達紹部落、水裏鄉的丁郎村和大坪林部落,屬於臺灣省漁獵族群。

伊達紹的意思是我們是人。相傳邵的祖先為了追逐壹只白鹿,偶然發現了這個美麗的桃花源,於是遷居日月潭,開始新的生活。這就是邵人爭鹿的傳奇故事。

邵人的傳統社會組織是由七大氏族組成的宗法社會。氏族首領就是部落首領,而且是世襲制。部落事務采用氏族分工制,每個氏族的首領都是氏族中年齡最大的男子。比如元老院、石長老是部落首領,毛長老是對外戰爭的武將。這種每個宗族都有固定職業的現象被學者們稱為宗族分工制。

邵人隨著四季的變化舉行歲時祭祀:狩獵祭祀、鰻魚祭祀、播種祭祀和祖靈祭祀。祖先精神是邵人信仰的核心。家家戶戶供奉祖先靈筐,擺放歷代祖先穿過的衣服。每年農歷八月1日舉行祖先精神祭祀和各種儀式。祖先靈祭司都是女性,專門提供祈禱和與祖先交流,地位受人尊敬。祭祖是人們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除了祭祀最高祖先外,還有祈求家庭平安和四季豐收的活動,以及為人民舉行歌舞盛宴慶祝新年,包括祈求清除汙穢、敲鼓和演奏,過去還舉行成人切牙儀式。這種尊崇祖靈、遵從祖訓的習俗,是傳承文化、延續民族精髓的重要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