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最近有沒有“被xx”的事件?

最近有沒有“被xx”的事件?

(1)河南鎮平號召縣裏捐款建中學。

很多人抱怨“被捐”,官方稱純屬自願。

網友爆料,河南南陽鎮平縣號召縣裏捐助主課3000元,副課2000元,還有500元壹般工作人員為此專門成立了集資辦公室。昨日,記者前往調查此事,募捐辦綜合組負責人表示:“個別單位的捐款數額要統壹,要事先商量。捐贈與否純屬自願,不存在強制。”

帖子:

“吃金融飯的”要捐錢。

“5月5日是鎮平新壹高捐款的第壹天,主部3000元,副部2000元,壹般人員500元。”5月4日,有匿名網友在百度鎮平吧上發帖。張貼後的第3天,鎮平縣召開了募捐動員大會,號召全縣捐款建設新高中。會上,鎮平縣四套領導班子、企業代表、教育系統代表當場捐款740.5萬元。

張南(化名)是鎮平縣某鄉鎮衛生院的醫生。他說他捐了200元。張南的妻子是壹名農村教師,也像其他教師壹樣,被學校動員捐款500元。“捐款應該是自願的。有必要要求開動員會嗎?”

像張南壹樣,許多人提出了疑問。“反對強行攤派捐款!項目有錢,沒錢等等。鎮平縣壹中是近幾年才擴建的,完全可以滿足教學要求。更何況按照我們縣的人口來說,學生沒有那麽多。建這麽大的學校不是浪費資源嗎?”

同時,大家質疑的內容也涉及捐款的使用。記者拿到了壹份《鎮平縣信義高中建設社會捐贈實施方案》。方案中註明的捐贈範圍為:全縣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駐鎮單位、社會團體和幹部職工;中小學和教學人員;國有、集體和私營外資企業及其職工;鎮平的臺商和港澳臺僑。

調查:

成立籌款辦公室,開發票,收錢

在鎮平賓館貴賓樓壹樓的壹個房間門口,掛著“鎮平縣新壹高建設募捐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募捐辦)的牌子,從鎮平縣教體局、財政局臨時抽調的幾名工作人員負責在這裏收錢開發票。

昨天上午,1小時左右,鎮平縣統計局和鎮平縣物價局的工作人員來交錢了,都是各單位職工的捐款。集資辦壹名工作人員介紹,錢上交後,會直接進入財政專戶。根據各單位提供的捐款清單,募捐處會給捐款500元以上的人開具票據。

募捐委員會第五次工作通報顯示,截至5月23日,* * 22個鄉鎮(街道)、63個縣級單位,共捐款9696206元。

聲音:

“不捐是什麽?”

記者在到達集資辦之前,前往鎮平縣教體局采訪。在該局門口,張貼著捐款的光榮榜,其中鎮平縣教體局局長新、書記潘東各捐款3000元,其他人員大多捐款500元。

鎮平縣教體局辦公室王主任表示,他們沒有單獨召開系統的動員會,但5月6日召開的全縣大會,二級單位全部參加。記者查詢到的信息顯示,鎮平縣環衛局於5月21日捐款6400元,鎮平縣人口計生委於5月21日召開動員大會,現場捐款20400元。

“自願,但被通知參加捐贈儀式,能無動於衷嗎?錢不能低於平均水平,否則就是低素質!”壹位捐助者在參加捐贈儀式時感慨。

回應:

完全自願,不用捐

據了解,鎮平縣新壹高位於縣城西南角,規劃用地面積477.72畝,建設規模160個班,學生9000人,預算投資2.3億元。計劃今年8月開工,2012竣工。

集資辦綜合組組長潘東說,鎮平縣壹中因為學生多,面積小,目前還無法實現封閉式管理。新建高中是為了滿足招生需求,調整優化當地教學資源。

對於外界盛傳的“強制捐款”壹事,募捐辦綜合組組長潘東表示,根本不存在。按照縣裏動員會的意思,捐款“無限期,不扣工資,完全自願。鼓勵多捐,不允許少捐和不捐。只表揚不批評捐款的單位。”對於部分單位員工捐款金額相同的現象,他表示“可能存在捐款人事先商量好的情況”。據《今日東方》

(2)新華網7月20日報道,高校要有漂亮的就業率,教育部門也要有漂亮的就業率。就算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拿著蓋公章的就業協議也不是什麽新鮮事。壹個不到100人的小店拿到100份就業協議的故事有點老套。通過扣留文憑迫使學生獲得就業協議也已經成為舊聞。目前最“有創意”的方法是,大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簽訂了就業協議,於是“被就業”成了壹個網絡新詞,新鮮又火熱。

“被雇傭”的網語靈感來源於“自殺”,表達了網友對壹些非正常死亡的質疑。“被就業”這個詞的含義大致可以理解為:網友對壹些創造出來的就業數字的質疑。“再就業”的出現證明,在就業欺詐競爭的道路上,沒有誰是最震撼的,只有更震撼的。

但是,這種不可思議的“被就業”,其實是被網友羨慕的。既然學生想盡辦法拿到假的就業協議,成為禿子頭上的虱子,學校“組織管理”也算是壹舉兩得:壹是給畢業生松綁,或許讓他們真的用假的思想去找工作;其次,高校想要的“就業率”不受畢業生上交協議的約束,真的很“大方”。

近年來,對就業率造假、註水的詬病從未平息,但這種趨勢越來越強,技巧層出不窮。人有多大膽,就業率就會更有生產力。反正高校不負責畢業生是否真的找到工作,教育部門也不負責。畢業生是否真的找到工作是壹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有了體面的就業率,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財政經費才能得到保障,來年才能“忽悠”更多沒有經驗的學生;有了體面的就業率,主管部門就可以自豪地宣告自己的成就。至於就業率註射對專業設置和招生誤導的不良影響(如果有人願意真的相信這個就業率的話),有關部門是完全清楚的,但在現實利益的計算規律下,可能無暇顧及。

就業率作為壹種統計數據,被大量湧入“虛假繁榮”,變成了壹種牟利工具。“被錄用”就是典型的註腳之壹。這種奇怪的現象已經涉嫌用虛假信息欺騙學生和家長,也違背了統計學的精神。會被忽悠多久?難道真的沒有人為此負責嗎?(韓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