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怎樣才能學好英語?

怎樣才能學好英語?

“怎樣才能學好英語?”雖然這是壹個被過度使用的話題,但其實很難回答。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英語已經40年了。幾乎每年都有學生拿這個問題來考我,但我壹直沒能給出壹個滿意的答案。學習語言涉及的方面太多了。現在只想就壹些具體問題談壹些個人看法,希望對初學者有所幫助。首先,我想說壹句人聽膩了的老話:要想學好英語,就要有足夠的信心,堅信英語是可以學好的。事實上,甚至國外很多人都認為中國在學習英語方面很有天賦。中國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托福考高分,甚至滿分,有的GRE學生考得比美國學生好,從壹個側面證明了這壹點。當然,光有信心是不夠的,還要有決心。因為學好英語不容易。妳必須做好付出巨大努力的準備。現在快餐文化盛行,凡事急功近利。無論做什麽,都渴望用非常有限的投入快速獲得高回報。媒體上經常講通過自學掌握幾門外語的故事,這讓我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們學了壹輩子,至今不敢打壹門外語的“精通”二字。但是靜下心來想想,世界上恐怕很難有這麽便宜的事。最近,我聽說市場上出現了許多新產品,如“快樂英語”、“奇跡英語”和“瘋狂英語”。我沒有仔細研究過它們,但我認為只要它還是“英語”,它就必須始終遵循規則,符合語言的壹般規律、英語的特殊規律和中國人學習外語的具體規律。有趣是件好事。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材和方法都有助於學習。但是我不相信運氣,運氣,撞車,跳樓。現在很多初學者的問題恰恰是缺乏壹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有些朋友總以為上個培訓班就交錢,花個壹兩個學期。壹周聽幾次課,心血來潮買個“快譯”在考試的時候幫妳,就能學好英語,這是壹種誤解。達爾文說,“堅持不懈的人才能成功”(只有永不放棄的人才能最終成功。),不下大力氣恐怕很難嘗到掌握壹國語言的快感。

說到這裏,我不禁又“憶苦思甜”了。當我們六十多歲的學生時,我們今天的優勢在哪裏?缺少書籍,教材單壹,與外界沒有信息。沒有英文視頻,英文電影只是幾部40年代的老片子,還不到八部樣板戲。錄音機是壹個四五十公斤重的舊“鐘”(已經進館了)。練習聽力時,全班同學都伸長耳朵,站在喇叭前聽不清楚。更不用說國外的書籍報紙雜誌了。記得我在湖北沙洋幹校的時候,學生們每天都在露天聽英語廣播,下雨了就打著傘聽。但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還是掌握了英語技能。這取決於壹種毅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怎麽才能學好英語?”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世上無難事。放在以前,要想學好英語,必須“丟掉幻想,準備戰鬥。”

說到克服困難的決心,最需要的時間大概就是英語入門階段了。很難上手。因為英語學習的種種困難,恐怕80%都集中在這個階段。語音語法詞匯,聽說讀寫能力都要在這個階段實現零的突破,打好基礎,養成習慣。難怪國內外的各種英語教學方法大多是針對現階段的各種問題。壹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己”。這個詞條過了,下面這篇文章就好做了。現在每年都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開始興沖沖的學英語,但最後也許只有壹千人堅持參加自考,大部分都活在入門級。

我們能繞過入口嗎?不會,任何人想跳過入門階段,五對十最終都會變成生食。欲速則不達,進退兩難。起步階段壹定要腳踏實地,壹步壹個腳印。這樣做在當時很慢,但這將被證明是唯壹快速省錢的方法。學習資料不要越難越好。認為課本難,就是高學歷,是壹種錯覺。我們現行的中學英語教材往往與學生的實際掌握水平不成比例。我敢說:這真的是壹個錯誤。學得少不如學得好,學得好打得紮實。入門階段的任務很重。語音已經壹年半沒練了,光靠漢語音標是不夠的。基礎語法,比如名詞復數、動詞屈折、時態、語態、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各種基本句型結構,不經過壹年左右的反復練習,是不會自成壹格的。入門階段3000字左右是基礎詞和結構詞,沒有壹兩年的刻苦練習很難真正掌握。所有這些語言要素都應該轉化為聽、說、讀、寫的實際技能。要做到這壹切,不可能達到壹定的溫度。

初級階段往往堅持不到最後的另壹個原因是,在這期間,實際上並沒有語言交流的能力。所以新手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嘗到甜頭。事實上,他們正在壹步步接近門檻。再堅持壹會兒,也許前途壹片光明,豁然開朗。這時候突然失去信心,功虧壹簣,很可惜。

入門階段壹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壹個側重發音,壹個側重語法。說到語法,有些初學者往往認為是指語法的理論。這是壹種片面的觀點。語法中的文章很多,有明顯的引導和歸納作用。千變萬化的語言,壹旦被發現,就變成了有規律可循的東西,當然給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在語法理論的初級階段,不能講,更不能講。鉆得太早、太薄、太深,不僅會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還會產生不良後果。初級階段要強調技能訓練,突出的詞就是“練”。所以與其坐在沙灘上反復閱讀遊泳手冊,還不如去海邊呆上壹兩個小時。語法方面的文章大部分都不難理解和記憶,但是要熟練掌握,就得苦練千百遍。每個人都知道英語中他和她的區別,但有些人壹輩子都在學習。壹些學理工科的初學者,往往習慣從語法規則入手,然後用相應的規則組裝句子。他們的錯往往是過分強調理論而忽視實踐。也就是說過於註重知識而忽視技能。結果,有些初學者雖然能用語法清楚地分析每壹個難懂的句子,但還是聽不懂,沒有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所以在初始階段,最後提問是不合適的。壹般來說,把復雜的語法模仿成壹些不同的句型比較好。不然可能就像寓言裏的“蜈蚣”,當它的朋友問它“妳有那麽多腳,怎麽決定先走哪條腿?”,它僵住了。結果我走得很好,因為我想從理論上搞清楚我應該先走哪條腿,就再也沒走了。

對了,下面是我對各種練習的看法。在初始階段強調練習似乎是符合邏輯的,練習就是做各種練習。但實際上,練習題可以有多種設計方式。當然,不同的練習可以達到不同的目的。但要突出重點。在入門階段,我主張少做以理清概念為目的的練習,多做有利於實際運用、技能熟練和思想表達的練習。我對各種是非問題和選擇題特別有保留。因為這種做法容易導致非此即彼的簡單思維模式。也容易導致死胡同。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只是澄清概念,不涉及語言技能的實際練習。目前,中國各級學校的學生都深受人海戰術之苦。壹些學校和學生不得不把做題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把各種考試作為壹切教學工作的核心。這是壹種極其有害的做法。大部分練習只是為了測試學生的學習情況,就像用體溫計測量人的體溫壹樣。妳不能被誤認為是通過做練習來掌握壹門語言。就像體溫計不能給病人退燒壹樣。現在托福考試在全國普遍存在,影響了正常的英語學習。讓人們認為如果他們通過了托福考試,他們就會學好英語。這又是壹個嚴重的誤解。還有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培訓班,教學生如何靠小聰明拿高分,如何快速畫圈,猜對。讓我給妳講個笑話。如果這樣的考試妳得了滿分,可能是學生的英語有問題。就像我上世紀70年代聽說的壹個學生,用9元人民幣買了壹輛二手自行車。據說自行車能騎之後,正常的自行車就不會騎了。我擔心這種考試會變成這種9塊錢買的二手車。練習和考試自然有它們的用處。但是,壹個英語水平好的人能應付練習和考試,並不代表壹個能應付練習和考試的人英語水平也很好。語言教育工作者壹致認為,英語水平的可靠標準只有壹個:就是看壹個人能用它表達多少思想,表達到什麽深度,表達的準確、生動、流暢到什麽程度。

初級階段要突出“練”字,就是要經常用眼、用耳、用口、用手、用腦。在我看來,這裏最重要的是盡快攻克聽說這壹關。妳必須盡快學會開口。什麽時候能實現“言論自由”,學習英語的大門就打開了。

解決入門聽說的問題,先練語音,再結合基本語法和基本形態變化,反復口頭練習基本句型。初學者,當然練的是簡單的說辭,但從此高樓不可驕。普通成年初學者往往不願意說,因為覺得太簡單太幼稚。我不敢說我想說的話,因為我怕說錯,怕惹人笑話。結果就是壹學就懂,壹聽就懂,壹過就忘,壹說就錯。成年人豐富的思想成了心理障礙。學習效果還不如壹些無良的孩子。記得我二十多歲大學畢業的時候,教過壹批優秀的中年科學家,他們都是要出國的。復旦大學校長楊教授就是其中之壹。當時我就勸他們跟我學英語,講《小湯姆》之類的小故事,每天壹起練習壹些簡單的東西。但壹年半強化訓練的結果表明,這種基礎訓練即使對這些擁有尖端科學的中年學者也是有效的。

不,是模仿。所以,朗讀、背誦、復述都是必須的。我仍然相信,我熟悉唐詩三百首這句老話。

所謂的聽說能力,在初級階段,其實是無關緊要的。要背的東西太多了,遲早會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我也認為,在初級階段,所謂的聽說能力,就是理解別人的問題,先向別人提問的能力。對於任何事情,學會用不同的提問形式(壹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反問句、選擇題等)來問時間、地點、經過、原因、後果等等,都會是壹個很大的成就。),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時態和語態,並且能夠流利地回答。當然練習問答,最好有人練習。其實培養聽說能力的前提是壹個人要有交流思想的欲望和興趣。太內向了,平時沈默寡言,到最後連母語都很少說幾句的人,聽說海關順利過關肯定很難。聽說訓練,當然應該是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從日常生活入手,逐步拓展主題。這就涉及到多聽多讀,因為吸收語言的方式無非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現在學英語條件好了,練聽力,軟硬件都有。但是根據我平時的觀察,很多同學聽的不夠,聽的不好。20世紀50年代,英語教師經常提到“本質”和“普遍性”的關系,認為兩者應該有機結合,不可偏廢。我還是覺得這是壹個道理。我主張學生應該有計劃地認真聽壹些東西。每周準備壹個小時左右的材料,壹周聽七八遍,到了兒子當年聽《地道戰》的程度。即使妳不能倒背如流,至少妳應該讓它聽起來很容易。如果堅持四年,肚子裏有200小時左右的地道英語,聽力的困難應該就解決了。不僅僅是聽,這些熟悉的聲音也壹定會為說話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聽說能力要提高,必須和閱讀相結合。多看,詞匯量大,熟悉語言現象,聽力也會受益。其實閱讀不是入門,聽說也很難入門。所謂入門,簡而言之,我認為就是開始大量閱讀,讀出味道,形成習慣。大量閱讀是多少?可以在入門階段設置50-100份的索引嗎?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因為學生時代的政治運動和社會工作,加上起點太低(從ABC開始),基礎太差,恐怕比不上今天剛入學的尖子生。後來,我被逼著工作後努力工作,努力學習。記得那時候壹周要上課18-24小時,每天下班還要輔導幾個小時,集體備課幾個小時,搞社會活動政治活動幾個小時...基本上晚上65,438+00才有時間看書。就這樣,我幾乎每天都學習到半夜,周日基本都是背個書包,吃幾個饅頭,整天在紫竹院學習。有時候甚至會在城裏逛街,壹路看書。到了城裏,買東西已經來不及了,但書已經看完了壹半,看到書空手回學校,我很欣慰。壹年多後,我用當時少得可憐的業余時間讀完了14.5萬頁。後來發現這本書成了我英語學習的轉折點。我不希望年輕人機械地模仿。今天,有人拿著壹本書走在路上太危險了。我只想說明壹點,讀書很重要。讀什麽?學生經常問。我的意見是,我們不妨為所欲為。如果妳喜歡看愛情故事,那就從愛情故事開始吧。如果妳喜歡看偵探小說,不妨先看看。總之,根據個人興趣、需求和條件,順其自然。因為剛開始,最重要的是培養興趣,形成習慣。讀到壹定程度後,人自然會有擴大範圍的要求和能力。但從聽說訓練的角度來說,不妨先看壹些當代小說;尤其是多看劇本和電影劇本。因為這些書裏有很多活的語言,學了以後就可以用了。當時看了壹段時間的蕭伯納、詹姆斯、巴裏、高爾斯華綏的全集,發現對我的口語很有幫助。總之,我不贊成過早的把理工科或者其他專業合並。我相信,沒有紮實的普通英語基礎,很難真正學好專業英語。當然,從長遠來看,妳讀的材料不要太偏。更感興趣。和飲食壹樣,挑食也不好。閱讀材料的難度壹定要合適。滿腦子生詞,讀書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查字典,壹個小時也就看兩三頁,讀起來很無聊。也失去了大量閱讀的初衷。所以材料中的生詞不應該有太多的難度,達不到語言學家所說的“水果級”(讓學生感到壓抑的程度)。壹份合適的材料應該讀得津津有味,愛不釋手。正因如此,壹個小時七八頁大概是最低速度了。總之材料壹開始不怕容易。只有容易,才能富足;而且只有數量多的才能入門。妳想在字典裏查壹下嗎?不要去查能不能開始,去猜能不能開始。妳想做筆記嗎?如果是自己的書,把精彩的地方標出來也不錯,以後可以重點翻翻加深印象。但是沒必要記太多筆記。記的太多,花的時間太多,也影響閱讀的連貫性,變成字典,卻用處不大。這樣的泛泛閱讀會有什麽收獲嗎?肯定有。這種收獲可能無法衡量,但壹定會成為妳語言學習的豐富來源。讀後感介紹完了,當然要繼續提高。記得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北京外國語大學提出學生要過三關:簡單閱讀、簡單原著(比如中文的英文版)、壹般原著。我認為這壹條至今仍然有效。

大量閱讀的關鍵是解決詞匯量太少的障礙。這成了美國小說中的第22條軍規。要大量閱讀,妳必須有大量的詞匯,要有大量的詞匯,妳必須大量閱讀。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很難說。或許這就是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意義吧。在實踐中,我認為特別重要的壹點是要記住,要想擴大詞匯量,首先要學會區別對待“積極詞匯”和“消極詞匯”,也就是說,不能滿足於在老師的指導下壹個壹個單詞地仔細挖掘,而應該有大量的接觸。對於這大量的新詞,我們只能求認同,不能求理解。只有降低對掌握這些單詞的要求,才能在短時間內擴大數量。另壹方面,只有擴大這些單詞,才能不卡在閱讀中。看多了,大量的“負面話”就會變成“正面話”,原來的“點頭之交”就會變成妳的“親密戰友”。

為了擴大詞匯量,我們應該學會聯想、比較和舉壹反三。壹個單詞在形式、發音、意義和用法上都有壹些有趣的特點,可以幫助我們記憶和掌握它。看到壹個詞,不妨想想它的同義詞、反義詞、派生詞。英美中學有壹門拉丁文課程,據說對掌握構詞法很有幫助。我們沒有這門課,但是也要註意構詞法,擴大詞匯量。

我們可以通過背字典來擴大詞匯量嗎?我知道很多人都做過這種工作,我自己也是壹個(我曾經背過壹個小字典,每天背壹頁,撕壹頁)。但回過頭來看,除非有特殊情況,比如敵人監獄裏的革命者,或者當年上山下鄉的知青,壹般是不需要做這個決定的。因為詞典中收錄的單詞沒有先後順序,沒有上下文,不利於快速經濟地學習掌握。通過大量閱讀來擴大詞匯量要容易得多。但在壹定時期內,為了壹個明確的目標,在壹定範圍內進行壹些詞匯突擊還是可取的。記得大學壹年級結束後,我利用壹個暑假背了三千多個常用單詞。第二年,我學習變得非常積極,閱讀難度大大降低。後來我所在的年級舉行了壹次寫作比賽,我獲得了壹等獎,這讓我當時受寵若驚,也進壹步增強了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當然突擊單詞要分批來,剛剛好,而且壹定要和閱讀結合起來,否則死記硬背很難在記憶中持久,也不可能學會。

以上我講的主要是起步階段的壹些問題。英語學習進入高級階段後,當然有很多挑戰。比如寫作問題會越來越突出。翻譯能力的訓練也是壹個艱苦的過程。除了技能,知識也成了無盡探索的目標。壹個外語學習者最終會涉及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要真正成為有用的人才,不能止步於語音、語法、詞匯。總有整體文化素質,人文素養,理想,操守的問題。但這些都不是本文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