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蜂擁瓜分中國。為了處理與中國有關的關稅、郵政和貿易,列強開始學習漢語。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外交官韋德創造了“威托瑪拼音”。
在“維托馬拼音”的基礎上,郵電部誕生了“中國郵政羅馬化”,統壹了中國人名、地名、事物的英文註音。這套註音系統從清末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影響了100多年。雖然“郵政拼音”早已被廢除,但有些說法仍然存在。這包括清華大學的英語翻譯。
另外,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國際代碼是PEK,使用“北京”郵政拼音的前三個字母。“中華香煙”叫中華,“青島啤酒”叫青島啤酒。
1958.中國大陸正式宣布“漢語拼音方案”,並向全社會推廣。這是我們從小學習的漢語拼音。但是,中國還是有壹些學校的名字。為了保留歷史感,還是用郵政拼音,比如清華、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