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東關橋又名“通仙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是閩南獨特的長走廊屋頂梁橋,全長85m,寬5m。
東莞壹直是交通樞紐。全永德公路通車前,是永春、德化、大田通往泉州的必經之地。在古代,這裏的山路崎嶇,騾馬不方便行駛。兩岸居民起初都是靠木橋來往,但帶著大量貨物的商人卻不敢從這裏經過。經過歷代的保護和重建,幾百年來,東關橋壹直是南北往來的必經之地。東關大橋廊橋兩邊有長長的木凳供人休息,很多人喜歡坐在上面聊天。
據介紹,南宋時期,此橋為開放式立交橋。後來,為了防止雨水侵蝕橋面,也為了給行人提供壹個休息的地方,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當地人在橋上修建了20間木屋,屋架、椽子、兩個檐篷,都是木制的獵鷹結構。現存的東關大橋是光緒元年(1875)重修的,建於1929年。該橋雖經重修,但仍保留了宋代橋的建築特色。
夏天,臨近陽光明媚的午後,走近藏在深山裏的東關大橋廊橋,壹股清涼的氣息撲面而來。碧水竹大橋跨度大,東關大橋獨壹無二。說是廊橋,其實不是木拱,橋墩建的像船壹樣。據說是壹座普通的橋,但橋身全是木頭做的,木廊,木檐,黑瓦。橋基采用“睡木沈基”,船墩上部為木質,技藝精湛,結構獨特,實屬罕見。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列入中國名勝古跡辭典。
家裏的月光是多麽明亮啊!,人活在故鄉”,這是壹句思念故鄉的古詩。著名作家余光中是永春人。他的鄉愁反映了他對家鄉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