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了最多智能科技大腦的麻省理工學院(MIT)有壹個非常特別的研究室。持續多年的教育計劃有壹個可愛的名字: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終身幼兒園”。
這個項目的主持人是米切爾·雷斯尼克(Mitchel Resnick),他是壹位信息工程教授,壹頭卷發,留著灰色的胡子。面試當天,雷斯尼克穿著深藍色針織polo衫和西裝褲,帶著學者般溫暖的笑容,映襯著實驗室裏隨處可見的彩色樂高積木,他能感受到這位內向的工程師,腦海中的宇宙充滿了無窮的創造力。“終身幼兒園”的計劃是希望大家在玩耍的同時,能保持孩子創造的樂趣,不斷嘗試打破框架,通過電腦程序讓創意成真。
雷斯尼克最出名的是在十年前推出了Scratch兒童編程軟件,讓編程不再是專屬工程師才能涉足的領域。小學生可以通過圖形界面和遊戲設計學習編程語言。雷斯尼克獲得博士學位後,並沒有立即進入學術界。相反,他在美國《商業周刊》當了五年科技記者。在此期間,他廣泛涉獵科技和教育,並起用了他的導師西摩?麻省理工學院第壹個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創始人西蒙·派珀特和他與偉大的教育家讓·皮亞傑的研究經歷,壹步步地將教育融入科學和技術。
在Scratch這個教育項目中的十五年經歷,讓雷斯尼克決定開始“學習創造性學習”,來教別人如何利用好自己的創造性教學經驗。波士頓記者林也是這門課的學生,她希望通過這次海外采訪,更多的人能從雷斯尼克的視野和經歷中學習。
幼兒園是妳學習生涯中最有創意,最大膽的時候。
在這個階段,妳會看到孩子們愉快地創造新事物,並積極尋找合作。左邊壹群孩子拿著積木,搭著塔,右邊壹群孩子用手指畫畫,在畫布上蓋滿指紋。在這裏,看到人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不斷湧現,只要有了靈光壹閃的想法,就會拿起手邊的材料開始創作。如果他們發現不成功,他們會改變他們的方法。
現在是歷史上變化最快的世界。妳今天學到的東西明天可能就過時了。
所以現在最需要培養的能力就是快速思考和行動的能力。然而,遺憾的是,大多數學校沒有適當的機制來培養孩子成為思考和行動的“創造性思想家”。離開幼兒園後,孩子會變成只會坐在椅子上聽課、填寫學習清單、單向接受老師信息的人,因為學校曾經是“傳遞信息”的地方。但是現在的孩子需要像在幼兒園壹樣保持勇於創造,勇於試錯,勇於探索的環境,所以我們把這個項目叫做“終身幼兒園”。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終身幼兒園”項目裏擺滿了樂高積木。供圖/林
?
在幼兒園,積木和蠟筆是孩子們創造的組件。在現實世界中,積木不足以創造可用的東西,但通過“技術”,我們可以創造新的組件,有了這些新的組件,我們就可以創造出同樣可以在現實世界中使用的工具。比如樂高和我們合作開發樂高編程語言,在積木上安裝傳感器。在完成樂高汽車後,孩子們可以編寫程序告訴樂高汽車當他們感覺到地面上的黑線時停下來,什麽時候轉彎,甚至互相交流。
因為我們開發了壹套樂高“編程語言”,孩子們也可以用它來讓積木活起來。
麻省理工學院“終身幼兒園”的團隊用類似的概念創造了Scratch,壹種簡單易用的免費編程語言,把很多功能寫成了類似積木的程序,比如“n秒啟動”、“右轉”、“播放音樂/電影”,可以串起來做成貓圖,右轉三秒後消失在幕後,播放生日快樂電影。現在世界上每個月都不止壹個。通過Scratch平臺,創造壹個培養“創造力”的學習環境。
我覺得以後學“編程語言”會變得和學“中文”壹樣熱門。每個人都必須會“讀”和“寫”。“讀”就像用app,“寫”就是自己創作app。學習編寫程序可以讓人們展示他們的“創造力”,將想法變成可用的對象。另外,學習編程語言可以讓人思路清晰。
每個人都學編程,不代表每個人都是計算機工程師,就像不是每個學寫作的孩子都要成為作家壹樣。但學習寫作使人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編程語言,知道如何形成壹個基本的編程框架,這使孩子能夠將自己的想法轉化為可以實現的程序,他會大致知道如何與工程師溝通。
“創意”要靠“培養”,需要壹段時間,在有創意的環境中慢慢培養。寫程序是實現創造性思維的壹種方式。很多人以為“創意”指的是藝術,其實“創意”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設計家裏吃什麽晚飯,如何吃得更健康,設計家裏水果蔬菜的購物清單等。這些方案要考慮什麽因素,都是創意。
從維護Scratch社區的經歷中,我總結出了培養創造力的“4P方法論”:項目(Project)、激情(Passion)、同行(Peer)和玩耍(Play)。
給學生壹個他感興趣的項目,讓他和他的同伴在同壹個遊戲中合作。我明白在某些情況下,按照引導的步驟去做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妳想培養壹個“創造性思維者”,妳不能給出引導的步驟,讓學生去實驗,去檢驗邊界。
項目(Project)、激情(Passion)、同行(Peer)、玩樂(Play)是能讓人進入“創造性思維”的四大要素。
首先,做“項目”不是做“課題”。學校老師出的題通常都有標準答案,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問題”不是壹個題目,而是壹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項目”。比如怎麽幫朋友辦生日會?妳會策劃壹個方案去做,如果發現不可行,就會改變方法,反復調整,得到壹個滿意的。在做壹個項目的過程中,總會遇到與預期不同的挑戰,所以可以不斷練習“解題”。
第二,要有“真正的熱情”,讓學生做他真正好奇感興趣的題目。普通人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不感興趣的項目中,尤其是別人要求做的項目,但每當遇到挑戰時,他們會投入更多的時間,滿懷熱情地堅持下去。
第三,大部分創意成品都不是壹個人坐在那裏完成的,而是壹群人共同努力,在彼此的基礎上互相打造出來的。所以要培養孩子合作和分享的習慣,要用壹些別人已經做好的成品,放到自己的成品裏。這些同伴最好是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這樣大家可以提供不同的經驗和做法。
最後,關於“玩”,指的是“勇於嘗試,樂在其中”的心態。感覺每壹次新的嘗試都是壹場遊戲,不怕犯錯,勇於打破陳規,讓自己無論結果好壞都能調整到更好的狀態。
鼓勵孩子做有趣的項目。如果想學習Scratch自己的遊戲和動畫,Scratch網站上有免費的教學視頻,教孩子壹步步學習Scratch語言(編輯:臺灣省有中文版Scratch教學指南)。
老師最頭疼的就是每個人對不同的話題感興趣。但是所有的題目都要有* * *共同點,所以老師要扮演壹個連載角色,告訴愛麗絲布萊恩也在拍電影。要不要壹起研究壹下?告訴Brain凱瑟琳研究過全球變暖的問題,妳可以問他怎麽做。第三,我們需要處理“挫折”、“沮喪”和其他情緒。當孩子陷入創作時,可以建議他看看別人的作品來啟發他,或者出去走走再回來創作。
利用課後時間,或者寒暑假期間。最好是在年輕的時候盡可能的培養創造力,因為“學習”最重要的是學會做壹個“好的學習者”。壹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育者應該(幫助學生)探索他們在課程中真正想教的東西,而不是教授所有的課程。(與其覆蓋課程,我們還不如揭開課程。)
最後只需要專攻幾個領域。所以,教育者最有價值的地方不是地毯式的完成教學,而是幫助學生篩選出哪些知識最有價值,最值得學習。讓孩子去判斷什麽是有價值的是不合適的。比如“學會閱讀”就不應該交給孩子來決定,妳也不能告訴他們妳選擇了不去學習閱讀。教育者的責任就是找出這些“重要的東西”,教給孩子。
圖片提供//米切爾·雷斯尼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