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下焦濕熱,病在大腸和膀胱,應考慮輕滲和疏通的方法。
1.輕滲之法,利小便,通陽化濕。濕熱不利於排尿,濕熱常阻於膀胱。《論蘇文靈蘭秘籍》雲:“膀胱,州府之官,津液藏,氣化可出。”濕熱阻滯,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澀滯,可用清膀胱之品,以利水道。通草、茯苓、豬苓、木通、車前草、冬瓜子、冬瓜皮、滑石、芒硝、梔子等藥物。但濕邪重濁,濕熱最易散入三焦,使瀆神無力,導致上滯下閉,三焦陷身。肺為水神之源,上源閉塞,下流不通。如果癥狀伴有胸悶、喘息、咳嗽,小便不利,應加用宣肺之品,如紫蘇葉、前胡、杏仁、枇杷葉等。辛開肺氣,輔之以光滲疏通膀胱,即所謂“開合之法,支出之河,引水勢下”。
2.濕熱郁滯,除濕熱外,舌苔黃厚,根厚膩,口臭,大便臭而不爽,脈滑,以口足為甚。其氣為濕熱食滯所阻,故除祛濕外,還需添加消食化滯之品,如保和丸、焦三仙丸、木香導滯丸、陳翔化滯丸、香砂支竹丸等。潤而攻之,大忌。
總之,濕熱病的治療要以祛濕、祛濕、滲濕為主,切忌過早拋寒晶,否則會誤治,濕不去,熱墜情網。治濕必先化氣,“氣化必化濕”。上焦濕轉肺氣;中可樂,妳會發脾氣;在下焦,膀胱的氣會發生變化。濕了,熱氣就隨之散去,濕了,熱氣又被清除。不燥熱重濕者,不宜用苦寒。
(3)治療濕熱的常用方法
1.芳香宣化法(上焦)暑邪從外襲,濕熱汙穢蘊於中。
癥狀:頭暈,體熱,全身不適,胸痹,咳嗽,小便黃赤,舌苔白膩滑,脈滑。
在濕溫初期使用時,宜用芳香宣化法。
藥用:鮮飛機草10克(下背)、鮮廣藿香10克(下背)、黃豆卷10克、前胡6克、郁金6克、鮮菖蒲8克、蒺藜10克、姜和竹茹10克、熟厚樸6克。
2.芳烴消化(上焦)受外部熱量、差的表面氣體和對中焦的抗濕性的影響。
癥狀:畏寒頭暈,全身發酸,體熱,皮膚幹燥,脘腹脹滿,惡心嘔吐,腹部不適,舌苔白膩,脈滑。
芳香解表,解熱祛邪。
藥用:飛機草葉12g(下背)、廣藿香10g(下背)、香薷5g(下背)、黃豆卷10g、制厚樸6g、新樹皮6g、制半夏10g、桔梗6g、枳殼6g、豆蔻子6g。
另:太乙玉舒丹1g,磨末服用。
3.芳構化濁法(上中焦)濕熱,阻滯中焦,氣機不協調。
癥狀:體熱、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目不斜視、口幹、胸腹疼痛、便秘、舌苔膩、脈滑。
用芳香化濁止嘔,降逆熱之法。
藥用:飛機草葉10克(下背)、藿香6克(下背)、厚樸6克、半夏曲12克、川蓮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赤芍。
另取沈香粉65,438+0g,砂仁粉65,438+0g加入水中,將兩種成分研成膠囊,分兩次煎服。用沈香粉降逆氣,用肉豆蔻粉祛濕解郁。如果治療不當,可能會轉變成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