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企業戰略著眼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軍事戰略著眼於戰役的勝利和國家的安全。
壹,對幾個概念的理解
1.戰略:根據韋伯斯特《新世界詞典》中的定義,戰略是“在實際對敵作戰之前,計劃和指揮大規模軍事行動,並將兵力調動到最有利位置的科學”。最初是軍事術語,指的是指揮軍隊的藝術。在中國,它起源於《孫子兵法》,指的是將軍的智謀,後來指的是軍事力量的運用。現在,戰略這個詞已經被泛化了,它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尤其是在企業領域。目前,企業戰略已經成為決定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和核心。
2.軍事戰略:新時期中國的軍事戰略以國家綜合國力為基礎,以積極防禦思想為指導,立足於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建設和運用軍事力量,對戰爭實施全局性、全過程的作戰和指導,以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軍事戰略實際上是保衛壹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和平生活不受外來侵略的計劃。
3.企業戰略:不同的學者和管理者對企業戰略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可以說是見仁見智。按照理論界和企業界大多數人的意見,企業戰略可以定義為企業在市場經濟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在總結歷史經驗、調查現狀、預測未來的基礎上,為生存和發展而作出的長遠的、全局性的規劃或方案。我認為,企業戰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超越對手、發展自身為目標,著眼於企業未來發展,爭取客戶和市場,尋求和保持持久競爭優勢的壹系列全局性、長期性的戰略。企業戰略本質上是企業的壹種“計劃或方案”,具有全局性、長遠性、指導性、現實性、競爭性、風險性、創新性和穩定性等特征。
二、企業戰略與軍事戰略的比較
1.企業戰略與軍事戰略的相似性
(1)企業戰略源於軍事戰略,兩者都具有全局性、長期性和指導性的特點。
首先,企業戰略和軍事戰略之間有歷史淵源。雖然在理論和方法上有很多差異,但很多軍事戰略思想確實應用在企業戰略中,但古今中外都能找到例子,尤其是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更多的軍事戰略思想應用到企業的管理和運營中,比如企業中的組織管理模式與軍事戰略中的組織管理模式非常相似。
其次,它們都涉及壹個長期計劃。企業和軍隊都著眼於現在和未來,規劃長遠發展。因為無論是企業還是軍隊,都會遇到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問題,不能只想著今天的未來;妳不能只看長遠而忽視眼前。如何處理眼前和長遠的利益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軍事的興衰,是企業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重要課題。
第三,都是系統工程。在企業和軍事上,戰略既要處理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又要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各種復雜多變的因素考慮進去,做壹個整體的評估判斷,然後再做決定。因此,需要把戰略作為壹個系統工程來規劃,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和決策。?
第四,在制定軍事戰略和企業戰略時,要考慮周邊環境對其的影響。
(2)兩者都有戰略目標。
首先,它的戰略出發點是壹致的,都是指明方向,用最有效的手段分配資源,協調組織內不同人做出的各種決策。軍事戰略的目標是消滅入侵的敵人,摧毀敵人的有生力量,捍衛領土和主權完整。企業戰略的目標是為企業謀求生存和發展。從發展的角度看,企業發展無疑會增強企業的活力,而軍事戰略目標的制定,如果放在發展上,必然帶有“擴張”的色彩。
其次,它的目標必須通過競爭來實現,這是企業戰略和軍事戰略的精髓。政治軍事活動與商業活動最大的相似之處在於其競爭的性質。競爭是軍事戰術和商業戰術的交集,這種交集使得軍事戰略和思想被廣泛運用於商業活動中。在市場競爭的原則下,企業競爭尤其殘酷。同行業、同產品的競爭有時是觸目驚心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優勝劣汰的選擇。據統計,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很短。與企業競爭相比,軍事競爭看似“無聲”,但實際上,世界範圍內的軍備競爭是空前激烈的。無論是軍工還是企業,競爭還會繼續,而且會越來越激烈。
(3)爭取利潤是經營管理的起點和終點。
追求利益是驅使人們從事社會生產活動和其他活動的最終動力。“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天下大呼,皆為利來。”制定軍事戰略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壹個國家和地區不受外敵侵犯,而是為了保證社會的和平狀態,其實施最終也是為了這個目的。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防止企業和集團在市場競爭條件下被別人兼並,不斷改進經營管理,發展和完善企業。歸根結底,兩者都是不斷滿足自身利益的過程。
(4)兩者的推動者都認為有實力。
人類之間的爭鬥也是為了生存。由於生存條件的惡化,人類相互爭鬥,壹般結果都是強者戰勝弱者。所以往往是“落後就要挨打。”如果各種力量或企業之間沒有實力差異,戰爭的結果將是兩敗俱傷。這就是任何能夠預見這種結果的軍事或商業領袖都不會主張采取戰爭行動。根據孫子兵法,企業管理者在開始競爭或商戰之前,要權衡決定商場競爭成敗的五大基本因素,然後預估和比較自己和對手的優劣,探討競爭勝負的可能性。《孫子兵法》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相識,相知,則有贏有輸;如果妳不了解對方,如果妳不了解妳的朋友,每壹場戰爭都會很危險。這體現了戰前計算和敵我條件對比的重要性。
(5)它們之間的鬥爭遵循壹般規律。
縱觀歷史,我們看到軍事戰爭和企業競爭都有壹定的規律,遵循壹些規律就有可能取勝;違反這些規律,即使是強者最終也會失敗。明白走自己的路,需要主動出擊,不被敵人所動,否則就會被對方牽著鼻子走,陷入被動局面。特別是在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新經濟中,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企業面臨的市場瞬息萬變,必須在市場中占據主動。壹家航空公司準備獎勵紐約壹家大型航空站,要求愛迪生電子公司以優惠價格提供電力。公司認為航空公司想從自己身上得到什麽,所以采取合作態度,威脅漲價。看到這種情況,航空公司改變策略,主動終止談判,揚言要自己建電力公司,會比依賴電力公司更劃算更可靠。電力公司聞訊後擔心失去賺錢機會,改變態度,表示願意以最優惠的價格提供電力。在這種情況下,正是處於劣勢的航空公司巧妙地運用了“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策略,化被動為主動。
2.企業戰略與軍事戰略的區別。
(1)用途不同。
軍事戰略的最終目標是消滅或征服對手,是零和博弈,而企業戰略的目標是盈利,結果可以是“巧合”的情況,是非零和博弈,可以實現雙贏甚至多贏。
商業活動和軍事政治活動有本質區別。軍事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對方的領土,比誰都強。企業競爭的根本目的是獲取市場,成本比誰都低。老子說,兵是天下之器。無論正義還是非正義的軍事活動,都是破壞性的,其最終目的都是摧毀或征服對手。這是壹個零和遊戲,著名的二戰球員邁克爾甚至認為戰爭中沒有贏家。但商業活動是創造性的非零和博弈,可以實現雙贏甚至多贏。TCL在無繩電話上被稱為“電話之王”,但愛朵、BBK等公司已經相繼推出了無繩電話。在這種情況下,振龍先生認為無繩電話的新市場需要眾多企業的共同努力。只要大家遵守“遊戲規則”,就可以分攤廣告費用,分擔培育市場的任務,這對TCL無疑是利大於弊的。如果壹個企業的戰略思維是建立在商場競爭“拼個妳死我活”的潛在假設上,就會發生非理性競爭,於是價格戰就在暗中打,最後打死壹萬人,傷三千人;有的甚至利用黑社會的力量傷害競爭對手等等,最後背離了商業的本質。
戰爭或者政治鬥爭是很排外的,是妳死我活的關系。哪怕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核心也在於“屈”字,就是讓人屈服。無論是戰國還是三國演義,最終目標都是滅敵“壹統”。商戰不壹樣。商業活動是創造性的非零和博弈,可以實現雙贏甚至多贏。很多時候對手是可以救的,甚至是必須互相救的。幾年前,微軟因為強大到幾乎“壹統天下”而差點被拆分。
(2)制定的原則和使用的手段不同。
軍事上講“兵不厭詐”,玩壹個把戲,以欺騙迷惑敵人,保護自己。“兵亦狡”,孫子對壹切作戰的思考,都是以“奇襲”為經,“狡道”為緯交織在壹起的。《孫子兵法》全文貫穿著“奇詭”的思想。歷史經驗表明,軍人需要欺騙,軍人對欺騙樂此不疲。但是,這篇文章在企業管理中是絕對行不通的。企業要生存發展,必須“誠信為本”。
軍事對抗不僅采用隱蔽的策略或手段,有時甚至不擇手段。企業競爭是和平競爭,大多數情況下受到法律和倫理的約束。
(3)時間上的差異。
壹場軍事戰爭會有明顯的起止時間,兩次戰爭之間壹般會有壹段很長的和平時期。但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只有明顯與否,永遠不會有盡頭。
(4)影響成敗的因素不同。
影響軍事戰爭成敗的因素遠不如影響企業成敗的因素多。軍事戰爭的領導者有時可以控制所有與戰爭有關的環境和資源,但沒有壹個企業可以控制競爭所需的環境和資源,所以環境分析在企業戰略中的地位高於軍事戰略。此外,企業戰略必須考慮自身情況、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影響、產品的市場前景、政府政策的變化等因素,必須遵守市場競爭規則,受法律約束。與軍事戰略不同,我們可以采取戰爭以外的手段,如經濟封鎖、政治孤立、國際手段等。,更別說勒索和威脅了,我們也不能置身事外。他更多的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約,需要更加關註外部環境。隨著地位的日益提高,合理的資源配置已經成為企業戰略的永恒主題。
(5)受影響的對象和程度不同。
軍事戰爭是由社會統治者的意誌決定的,政治結局也會影響到社會的每壹個成員。企業競爭基本上是壹種企業行為,其結果壹般只會對個別企業及其員工產生較大影響。企業戰略失誤導致企業滅亡,壹般國家不幹預。企業的戰略是企業的內部事務,對社會的影響有限。軍事戰略是國家的重要任務,國家應該直接幹預,糾正任何軍事戰略上的錯誤,這涉及到國家的命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指定生活的安寧和幸福。可見他們的影響深度是很不壹樣的。
(6)有些信息的處理方式不同。
因為戰爭的目的是消滅對手,所以采取的策略和手段都比較隱蔽。同時,對立雙方會千方百計封鎖消息,發出“虛假”信息來麻痹對手,而企業之間的競爭信息則相對公開。比如上市公司要定期向社會披露自己的重要信息,同時對方也更容易從市場、社會甚至對手那裏了解到競爭對手的信息。換句話說,軍事對抗雙方的相關信息是隱藏的,而企業之間的信息。因此,企業更容易察覺到對手的動態並采取相應的對策,而軍事對抗非常突然,壹方很容易出其不意地向另壹方發起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