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鐵礦
黃鐵礦是礦區重要的金屬硫化物礦物,廣泛分布於含礦巖系中。黃鐵礦為條帶狀結構、浸染狀-浸染狀帶狀結構、脈狀-網狀脈狀結構、自形-半自形粒狀,其次為他形粒狀和溶解狀(溶蝕結構)。常見的晶體形式有立方體、五角十二面體、八面體和菱形十二面體,以及草莓狀黃鐵礦。黃鐵礦顆粒的內部或中心往往是點蝕的膠狀和凝膠狀黃鐵礦殘余物,結晶粒狀黃鐵礦都是從膠磷礦中重結晶出來的。黃鐵礦粒度壹般小於0.3mm,最大0.5 ~ 0.6 mm,最大1.5 ~ 2.5 cm。
黃鐵礦主要與黃銅礦共生,有時方鉛礦和閃鋅礦常沿其邊緣分布,並對前者進行了解釋。也可嵌布在脈石和磁鐵礦或閃鋅礦帶的裂隙中。在應時的輝長玢巖中,黃鐵礦嵌布在斜長石斑晶或微晶中。
黃鐵礦的電子探針化學成分分析表為3-12。從表中可以看出,除主元素外,微量元素Cu、Pb、Zn、Co在黃鐵礦中相對富集,說明黃鐵礦沈積過程中的熱水富含Cu、Pb、Zn等成礦組分。黃鐵礦的硫鐵比為1.09 ~ 1.22;S/Se比值為(0.02 ~ 1.80) × 104,平均值為0.54×104;Co/Ni比值為1.11 ~ 125.00,平均值為19.88。盧純礦床黃鐵礦的S/Se和Co/Ni比值與火山作用有關的黃鐵礦比值有關(S/Se < 1.0× 104,Co/Ni > 1;據王奎仁說,1989)很像。此外,根據黃鐵礦的Co-Ni圖(圖3-18),礦石中的黃鐵礦大部分落在海底噴流沈積的區間內,從成因礦物學角度反映出黃鐵礦是與火山作用有關的海底噴流沈積的成因。
2.黃銅礦
黃銅礦是礦區的主要銅礦物,也是重要的金屬硫化物礦物。黃銅礦和黃鐵礦* * *共同形成條帶狀構造、浸染狀-浸染狀帶狀構造和脈網狀脈狀構造,主要為異形粒狀,與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等金屬礦物共生。其次是充填脈石礦物之間的空隙,粒徑壹般為0.02 ~ 0.2毫米,最大為2毫米..
黃銅礦的化學成分列表為3-13。從表中可以看出,除主元素外,黃銅礦中還含有相對豐富的Ag、Pb、Co等微量元素,黃銅礦中銀的富集與銅精礦中銀的高含量(564g/t)相壹致,說明黃銅礦結晶過程中的熱水富含Cu、Pb、Zn、Ag等成礦組分,黃鐵礦中微量元素豐富。
熱液疊加改造時形成的黃銅礦為綠銅黃色,黃銅礦化與矽化和碳酸鹽化有關。礦區局部發育,應時-方解石脈中出現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等粗粒硫化物礦物,粗粒可達2.0cm,銅、鉛、鋅、鐵硫化物礦物呈脈-網脈、塊狀分布,脈-網脈強烈切割早期礦石時形成角礫巖狀構造。
3.閃鋅礦和方鉛礦
閃鋅礦和方鉛礦是礦區主要的鉛鋅礦物和重要的金屬硫化物礦物。閃鋅礦和方鉛礦與黃銅礦和黃鐵礦壹起形成條帶狀結構、浸染狀-浸染狀帶狀結構和脈網狀脈狀結構,為半自形粒狀和異形粒狀集合體。單晶粒度小於0.5mm,最大可達1mm以上,常與黃銅礦、黃鐵礦共生,在方鉛礦顆粒邊緣常呈細粒狀。
方鉛礦的化學成分表為3-14。從表中可以看出,方鉛礦除主元素外,還相對富含Ag、Cu等微量元素,說明方鉛礦結晶時的熱水富含Cu、Pb、Zn、Ag等成礦成分,與微量元素在黃鐵礦和黃銅礦中的富集趨勢壹致。
熱液疊加改造期形成的方鉛礦和閃鋅礦的礦化與矽化和碳酸鹽化有關,在礦區局部發育。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等粗粒硫化物礦物出現在應時-方解石脈中,粗粒可達2.5cm,銅、鉛、鋅、鐵硫化物礦物呈脈狀-網脈狀、塊狀分布,脈狀-網脈狀強烈切割早期礦石時形成角礫巖狀構造。
4.磁鐵礦(公噸)
圖3-17盧純礦床地質圖
1-第四紀沈積物覆蓋面積;仁智雪山組2-3段;3—仁智雪山組二段上亞段;4—仁智雪山組二段下亞段;5—勘探線和編號;6—探測槽和序列號;7—隧道和序列號;8—土壤剝離項目和序列號;9—礦體厚度和平均品位;10—花崗斑巖脈;11—玄武巖;12—淺井及編號;13-銅礦體;14-礦體和編號
表3-12盧純銅、鋅、鉛礦床中黃鐵礦的電子探針化學成分(wB/%)
表3-13盧純銅、鋅、鉛礦床中黃銅礦的電子探針化學成分(wB/%)
圖3-18盧純礦床礦石中黃鐵礦的鈷鎳成因示意圖
磁鐵礦是礦區最重要的分布,是壹種常見的金屬氧化物礦物,廣泛分布於含礦巖系中,含金屬硫化物的磁鐵礦礦體構成了盧純礦床的主體。磁鐵礦塊狀堆積為含金屬硫化物的塊狀磁鐵礦礦體,磁鐵礦與銅、鉛、鋅、鐵硫化物礦物組合為條帶狀構造、浸染狀-浸染狀帶狀構造、脈網狀脈狀構造、雜色構造。磁鐵礦主要為異形-半自形粒狀,有少量自形粒狀八面體,也有草莓狀磁鐵礦。粒度壹般為0.1 ~ 0.5 mm,最大可達1mm以上,部分為與赤鐵礦伴生的板狀、纖維狀柱狀集合體。
磁鐵礦化學成分表3-15。從表中可以看出,除主元素外,微量元素Cu、Pb、Zn、Ag、Co、S在磁鐵礦中相對富集,說明磁鐵礦結晶時的熱水富含Cu、Pb、Zn、Ag等成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在黃鐵礦、黃銅礦和方鉛礦中的富集趨勢壹致。
5.其他礦物質
赤鐵礦(Ht):出現在礦體中的氧化物礦物僅次於前五種礦物,常與磁鐵礦伴生。它們以多種形式分布,如板條、長柱狀和針狀。粒度壹般為0.1 ~ 0.5 mm,少數長軸可達1 ~ 2 mm以上,主要說明磁鐵礦的形成。
黝銅礦(Tt):僅存在於少數光學薄膜中,呈異形粒狀,粒徑0.02 ~ 0.5 mm,單晶粒狀或集合體,屬黃銅礦-黝銅礦-輝銅礦* *組合,內部和中心為黝銅礦,顆粒邊緣外環帶為輝銅礦,其中常出現不混溶的星狀黃銅礦。
銅銅礦(Cv)和藍輝銅礦(Di):稀有銅礦物,異形粒狀,粒度0.05 ~ 0.7 mm,與黃銅礦和黝銅礦共生,常沿黝銅礦邊緣呈環狀分布,部分沿黃銅礦邊緣交代,形成條帶狀輝銅礦或藍輝銅礦,次生邊緣。
玢巖(Bn):壹種稀有的銅礦石。它呈異形粒狀,含有黃銅礦和方鉛礦。也見於次生交代或沿方鉛礦邊緣和裂隙充填,粒度0.02 ~ 0.5毫米..
藍銅礦和藍銅礦是含硫化銅的次生礦物,與黃銅礦、方鉛礦和孔雀石密切共生。粉末粒狀,纖維放射狀集合體,呈條帶狀和網狀脈狀分布,產於黃銅礦邊緣或裂隙處,以膜狀為特征。部分藍銅礦處於黃銅礦的反應邊緣結構中,部分藍銅礦與藍銅礦伴生,沿方鉛礦邊緣或裂隙次生交代或充填。
表3-14盧純銅、鋅、鉛礦床中方鉛礦的化學成分(wB/%)
表3-15盧純銅、鋅、鉛礦床中磁鐵礦的電子探針化學成分(wB/%)
(矽)孔雀石(Mi):為銅礦物表生條件下二次作用的產物,與褐鐵礦、藍銅礦、鉛礬、水硫鎂石等礦物共生,沿表面和裂隙呈網紋、膜狀分布,礦物呈纖維狀、放射狀集合體,粒度細,壹般為0.01 ~ 0.03mm..
方鉛礦(Ce)和鉛釩(Ang):是鉛礦物表生條件下二次作用的產物,主要與褐鐵礦、藍銅礦、纖鋅礦等礦物共生。它們以網脈和膜狀沿方鉛礦的邊緣、表面和巖石裂隙分布,礦物以異形顆粒和粉末形式產出,壹般為0.05 ~ 0.2毫米的細顆粒。
菱鋅礦(Sm):是鋅礦物在表生條件下二次作用的產物,經紅外光譜分析命名為水鋅礦。分布在巖石/礦石表面的粒狀或膠狀集合體,或殼狀、粉狀集合體,粒度較細,壹般為0.01 ~ 0.02 mm,主要與褐鐵礦、輝銅礦、鉛礬等礦物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