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俗語有道理嗎?農民的狗和貓被認為是最有精神的動物,也是最接近主人的動物。和主人生活久了,人對貓狗有感情,貓狗對主人也有感情。
過去,在許多地方,狗和貓死後通常被帶到野外埋葬。但是,也有壹些人對老狗和老貓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人不吃貓肉。所以貓老死的結果都用來埋了,也有人扔了。民間有句話叫“借雞摸狗”,很少聽到有人偷別人的貓吃。
對於狗來說,老了以後,農村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壹種是講“義”的業主。狗對主人很忠誠,主人也把狗當成家庭的壹員。死後,他會給狗應有的尊嚴和體面。壹般他會帶它去野外,選個好地方,挖個坑,填起來,讓它回歸自然。
有的主人,貪吃,直接把老狗吃了。農村有句話叫狗越老越補人的身體,狗肉的味道越好。也有壹些主人對狗還是有些感情的,舍不得吃自己的老狗,但是在利和義面前,“利”字還是很難打得過的。所以主要把狗以固定價格賣給別人,是壹種中性的處理,主人還是有那麽壹點點“義”的。
狗懂人性,自然能看穿這世界的這些小動作。在農村,有人打狗吃的時候,不會說話的狗看到也是同樣的體驗。中國有句成語叫“兔死狐悲”,更何況被打的狗都是同類。這時候的狗往往會發現壹聲低低的嚎叫,眼睛裏流露出暗淡絕望的神色,平時向左卷起的尾巴垂下來躲得遠遠的。這和農村殺豬是不同的場景。農民殺豬,狗總是圍著豬轉,希望能幫到主人。這時候主人就跟做賊壹樣,生怕狗把豬肉搶走。
農村還有壹句話:“好狗不死在院子裏”,意思和“好狗不死在家裏”壹樣。也就是說,好狗死了,要遠離主人的院子,怕給主人添麻煩。這是單方面的說法,是猜測。至於這只“好狗”,智商不會很低。到底是為了防止主人死後把頭發燒在稻草或者麥草上,還是真的不要在主人死後打擾他?因為人和狗不會說話,沒有正常的交流,自然很難知道它們的真實想法。也許還有其他原因。我不知道。
對於貓來說,死後掛樹枝是壹種誇張的說法。貓故意死在樹枝上的情況極其罕見。也許是真的,但不清楚貓死了之後風吹掉了樹枝。
農村還有壹種說法:“好貓死了就掛屋檐下”,應該比較靠譜。這裏的“掛”字也是描述性的。事實上,貓喜歡在屋檐上活動,有些貓生活在屋檐可以常年遮擋雨水的地方。在農村,貓和狗是敵人。狗在地下,貓在上,各有領地。其實狗進不了家門,對貓也沒辦法。所以貓老死,壹般都是躺在屋頂上。主人發現拿不下來,壹般會用樹枝把死貓挑下來。這種摘樹枝的,被迫叫“樹枝”,或者死在樹枝上。這也是“好貓死了就掛枝頭”的真言。當然,這裏也不排除有些地方的貓在臨死前會爬上樹枝,趴在樹枝上向世界告別。
為什麽說這個諺語?壹般來說,人們只習慣說這句諺語的前半句,即“好狗不死在家裏”或“好狗不死在院子裏”,“好貓死了掛個枝”的半句往往被省略。就像農村有句話:“寡婦門前事多”,其實只有後半句,也有前半句:“鰥夫屋頂煙少”,很少被人提及和省略,以至於現在的人很少知道還有這半句,壹對古漢語中使用的偶句。
其實在農村,這句諺語不是什麽好詞,是罵人的話,是用來嘲笑別人的諷刺話。
比如,以前農村有些女人,和自己的男人鬥嘴都鬥不過,壹直說要自殺。剛說這話的時候,男的被她嚇了壹跳,生怕她真的自殺,壹直守在她身邊,寸步不離。但是在壹起生活久了,夫妻倆會磕磕碰碰的更多。吵架的時候,女人說要自殺。壹次,兩次,三次,男人都會覺得害怕,但壹次又壹次,男人聽多了,成了她的口頭禪。男人會罵:“好狗不死在家裏,好貓會死。”這句罵人的話意思是:如果妳是好人,如果妳想自殺,不要死在自己家裏,以免帶來厄運。當然,這並不是真的要求妻子自殺,而是壹種調侃的語氣。
同樣,有人吵架,壹個威脅要自殺,另壹個說:“好狗不死在院子裏。”也就是說,如果妳是個好人,就不要在別人的院子裏自殺,以免給別人帶來厄運。俗話說得好,沒有好嘴怪,還沒真到讓別人自殺的地步。
在農村,尤其是老農村,有些人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很傲慢,說,老話,上面的句子是增廣的。有的人學起來很輕松,簡直就是活的成語字典,臟話不含壹個臟字。難怪有民俗文化專家把農村常見的罵概括為“罵文化”。舊社會農村罵人的語言非常豐富,有“言語罵人”(罵人不帶臟字)和“武器罵人”(罵人全是汙言穢語)。所以壹個人的語言水平在農村也能看出來,有高低之分。
“好狗不死在家裏,好貓會死”等罵人的諺語還有壹定數量。我們在使用農村諺語時,首先要理解其含義,謹慎使用,做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