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為什麽百科上說金銀只是壹抹絢爛的晚霞?

為什麽百科上說金銀只是壹抹絢爛的晚霞?

金銀交錯工藝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主要用於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兵器等實用器皿上的紋飾。

金銀錯位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精品工藝,但出現相對較晚。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青銅工藝發展了壹千多年,直到春秋中後期才興盛起來。它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產物,但壹出現就迅速受到人們的歡迎。戰國兩漢時期,出現了大量金銀交錯的青銅器,廣泛流行於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考古發現,戰國兩漢時期金銀交錯的青銅器有數百件。然而“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埋沒”。對於中國的青銅時代來說,那只是壹抹絢爛的晚霞。

壹、什麽是“錯”?

古代的“金銀不對”或者今天的“金銀不對”這個詞很好理解,但是“不對”這個詞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沒那麽好理解了。

漢字是世界上最有意義的文字,“錯”字比普通漢字的意義豐富得多。根據《康熙字典》、《漢語大詞典》等書的解釋,它至少有十種不同的意思。但是,這裏說的是金銀不對,“不對”二字必須和金銀掛鉤才能說清楚;同時也要拿金銀不對的年代人們對錯別字的解讀。否則千百年來天上講,也是“月失,霧失”,什麽都不用說了。

漢代是中國金銀錯置最盛行的時代。當時人們怎麽說?漢代博學多聞的學者許慎編了壹部大字典叫《說文解字》,裏面對“錯”字的解釋只有壹個:“錯,金漆,從金,音”。

在金銀最盛行的漢代,所有對“錯”字的解釋都只有上面這八個字,可見當時所說的金銀錯是指在青銅器上畫金銀。清代傑出的文字訓詁家段玉裁評價說:“屠,俗屠,而工,也就是說,也是黃金尺度。”所以從廣義上講,凡是在器物上排列金銀花紋的,都可以稱為金銀錯。如果背心用錢繡成圖案,漢代稱之為“金厝繡叉”(《西京雜記》卷壹)。那些在漆器上做金銀花紋的,叫“金漆錯”。1989年由《中國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輯、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對“錯”字有了第壹次解釋:“錯,用金塗”。飾品是裝飾圖案。《康熙字典》對“錯”字的解釋是引用《集韻》:“金土指錯”。所以,2000年後的今天,無論我們怎麽解釋金銀之誤,都要取2000年前,也就是它最流行的時候的解釋。而且古今字典的解釋完全壹致。

二、金銀交錯工藝的裝飾手法

在中國古代,青銅器上制作金銀花紋主要有兩種方法。

1,鑲嵌方法:

目前發現的壹些中國古代有金銀斷層的青銅器,采用的是鑲嵌裝飾法,也稱金雕裝飾法。1973年,我國著名學者施叔青在《文物》上發表了壹篇文章《中國古代的黃金斷層工藝》,主要講的就是這種方法。它的制作分四步:第壹步是為母模預刻凹槽,這樣器皿鑄造後金銀就可以嵌在凹槽裏了。第二步是鑿槽。“青銅器鑄造完成後,需要對凹槽進行鑿刻和精細裝飾。需要用墨水筆在器皿表面畫出圖案,然後根據圖案鑿出淺槽。這在古代叫刻字,也叫刻金”。第三步是馬賽克。第四步,磨錯。“金線或金片鑲嵌後,青銅器表面不平整,必須用錯石打磨,使金線或金片與青銅器表面自然光滑,達到完美契合的地步。”

2、繪畫方法:

這是漢代金銀錯的主要裝飾手法,從漢人對“錯”字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錯,金畫也”。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鍍金”法的主要過程如下:

(1)“金汞劑”制造:

“金汞齊”的制造是壹個化學過程,即把金碎片放入坩堝中,加熱到400多攝氏度,然後加入7倍於黃金的汞,使其溶解成液體,制成所謂的“泥金”。

(2)鍍金:

用泥金在青銅器上畫出各種錯綜復雜的圖案和紋飾,或者在預先鑄好的凹槽中繪畫。

(3)黃金焙燒:

用無煙炭火烘烤,使水銀蒸發,金紋固定在青銅器表面。

今天這種方法叫“貼金”,但在古代叫“金錯”。因為古代的圖畫裝飾也叫“錯”。《史記·趙時嘉》:“文身,錯臂左腿”。原註:“據說丹青把手臂畫錯了”。在古代,畫色也被稱為“錯色”。鐘嶸詩中“唐慧秀曰:謝靈運詩如芙蓉水,顏()如錯色金”。錯色和金刻是兩碼事:如前所述,第壹種鑲嵌法,也就是施叔青所說的“金刻”法;這裏說的第二種方法,也就是“金漆”法,就是“錯色”。如果整個器物都是用黃金上色,沒有“錯色”,沒有花紋,那就是素色,不能叫“金錯”。

漢代青銅工藝過程中,有壹個特殊的金銀錯置過程。負責這壹過程的工人被稱為“金銀畫”,這意味著物品和裝飾品。所謂“金銀畫”,就是在青銅器上用金銀繪制圖案。因為漢代有“以物為作名”的制度,所以在漢代的壹些金銀青銅器銘文中,經常可以看到“金銀畫”、“黃畫”或者幹脆就是“畫”這樣的作品類型名稱。

現存的戰國秦漢青銅器中,多以這種“金銀畫”法制作。我們發現,很多被考古學家和文物專家稱贊的精美金銀交錯青銅器,在金銀交錯花紋脫落的地方沒有凹痕。壹眼就能看出,金銀交錯的圖案不是嵌上去的,而是畫上去的。如1987年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銀交錯虎吞鹿臺座,被公認為金銀交錯的代表作。但細心的人壹定會發現,這件器物的虎尾上有壹小塊金交錯的紋飾脫落了,但脫落的地方沒有凹痕,知道不是嵌上去的,而是畫上去的。另外,據說河南洛陽金村戰國墓出土的錯金銀鬥獸鏡也是公認的金銀錯精品。但仔細觀察,發現錯金脫落的地方沒有凹痕,壹眼就能知道是“金漆”法。又如美國薩科拉美術館現存的鳥紋壺,是公認的金銀傑作,但金銀錯位的地方沒有凹痕,壹看就知道是“鍍金”品。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

三、金銀錯工藝的裝飾主題和內容

中國古代金銀飾品的裝飾主題和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銘文:

青銅器上的銘文出現在商代,最早鑄造,大多數是在戰國,秦漢時期雕刻或鑿刻的。但是無論是鑄的還是鑿的,銘文和青銅器的本來面目沒有區別。粗心的人有時會對碑文視而不見。但自春秋時期金銀工藝興起,人們就用黃金在青銅器上刻字。這樣碑文才會熠熠生輝。人們壹看到閃著金光的青銅器,就會首先進入妳的眼簾。特別是青銅器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後,表面都變成了深色的“綠漆古”或“黑漆古”,而金文銘文千百年來也沒有失去光彩。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金銀銅器是壹個錯金銘文的欒樹壇。是春秋中期的,身高48.4厘米,素面朝天,肩頸齊肩,金字五行四十字。碑文的大意是:季春正月,欒樹制作此器祭祀祖先,希望子孫後代長壽。欒樹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死於公元前573年。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更早的青銅器有錯金的。

自公元前六世紀起,金錯銘文開始出現,此後被模仿流行了近千年,其高峰期為春秋晚期至漢代。

金銀錯位本身就是壹種裝飾工藝。為了追求裝飾美,碑文從此改頭換面。銘文的位置從器皿內部移到了器皿表面,而且經過了刻意的管理。金文銘文壹般采用各種藝術文字,其中以《吳越鳥蟲書》應用最為廣泛。

鳥蟲書,又叫蟲書、鳥印、鳥刷,是篆書中的壹朵花,常以蟲、鳥構成筆畫,似書似畫,趣味盎然。《金匱鳥蟲》壹書上的銘文,多用於春秋至戰國初期的兵器上,但在秦漢時期的壺和其他容器上有所發現,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金匱鳥蟲紋銅壺和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金匱鳥蟲紋銅壺。

有些金文上的金文,雖然不是鳥蟲書,但也有圖案化、藝術化的傾向。例如,1957年在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時期金厝鄂琦君節,就刻有三兩個金厝字。字體如草葉,線條纖細飄逸。在橫筆和豎筆的交叉處,常常點綴著點點,像壹顆顆小星星,散落在字裏行間,非常好看。

2、幾何圖案:

金銀青銅器多飾有幾何圖案,其中以幾何雲紋最為常見。

金銀的幾何雲紋不同於以往青銅器的幾何雲紋。其主要特點是既有幾何圖案固有的嚴格規則組成的骨法,又在規則中求變化。如果用更多的細而對稱的雲紋渦線,旋轉的細渦線用更寬的面連接起來,這種裝飾就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美,顯得特別清新活潑。幾何圖案的創新是戰國秦漢金銀交錯工藝的傑出藝術成就。

此外,還有幾何圖案,如菱形圖案、三角形圖案、雷紋、鉤紋等,但都不是主要的裝飾圖案。

3.各種動物形青銅器上的動物圖案、狩獵圖案以及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爪子、毛發、羽毛的描述。

四、班級及其代表作品。

1,武器:

春秋晚期至戰國秦漢時期,金銀交錯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青銅兵器。

春秋至戰國初期的金銀兵器,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金銀銘文。鳥篆是最常見的銘文字體。

葛身上的金斷層銘文壹般見於葛面胡鶴源和胡系,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宋公閣,1936年安徽壽縣出土。葛長2.23厘米,胡長9.7厘米。胡部有壹枚金光閃閃的鳥印銘文:“宋公所(造)戈”。宋·龔景生於公元前1516年,即位。在格格內部,還有壹組黃金斷層變形獸圖案。再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春秋晚期蔡公子加戈。胡部金鳥篆書六字,內有金色雙鉤線。還有對胡部的協助,如山西省博物館的王子格,以及葛對太子的錯鳥篆的協助。禹可能就是春秋時期的。

劍上的金文壹般是在劍的表面,而是在個別劍的脊上。如安徽省博物館藏蔡侯制作的劍,1959年安徽淮南出土,劍面金鳥印銘文為蔡侯所制,為懼劍。湖北江陵王山麓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劍面近格。是金鳥印嗎?quot越王勾踐充當寶劍。

矛上還有金色的銘文。比如1983年,湖北馬山楚墓出土了壹把吳王夫差的矛。矛座刻有兩行八個金錯字,記錄者為吳王夫差。

戰國秦漢時期流行佩劍和馬刀。如《後漢書》記載了漢代官員的佩刀制度:“佩刀,騎玉金,使渾身不對勁...王子和國王錯了”。這種鑲金的佩刀當時被稱為“金錯刀”。比如東漢張衡的《四愁》詩中有壹句:“美人給了我金錯刀,我為什麽要報答她?”。謝承《後漢書》也記載:“我給了妳壹把錯刀。”但考古發現表明,秦漢時期的、劍多為鐵制兵器,而戈、矛則為金、銀、銅、青銅制成。此外,戰國、秦漢時期的青銅弓弩機和弓架也有金文和幾何雲紋。如長沙馬王堆二號漢墓、河北滿城漢墓等。

2、車馬:

戰國秦漢皇室、皇族、高官的汽車的青銅構件,往往用金銀幾何裝飾。根據後漢的記載,漢代的皇太後和皇太後的車子都是畫雲紋和塗金的。五端指的是車軸的首端,秤的兩端,軸兩端的籠頭。《說文解字》:“錯,金畫也”,“五末金畫”為五末金錯飾。《後漢書》中的記載已經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戰國秦漢墓葬中已出土數百件金錯五端:青銅頭、軸頭、平衡端。

在考古發現的數百輛金銀銅車馬中,我要介紹壹個自行車傘領,是1965年河北定縣三盤山漢墓出土的。它長26.4厘米,直徑3.5厘米。衣領上金銀交錯的狩獵圖案。裝飾圖案內容極其豐富,形象生動,緊張激烈,氣勢巨大。它不僅描繪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漢代人們的狩獵活動。是中國青銅金銀工藝寶庫中的壹顆璀璨明珠!

3.日常生活及其他用品:

春秋時期,金銀錯的日常用具很少。但在戰國秦漢時期,卻廣泛流行。許多貴族使用的高級日用青銅器都覆蓋著美麗的金銀外衣。目前考古發現的有:鼎、尊、壺、杯、豆、舟、盆、盤、罐、耳杯、匕首、罐、勺、燈、熏爐、鏡、鉤、骰子。

目前,考古發現了大量戰國秦漢時期金銀交錯的青銅器,其中不乏精品:戰國時期,1965年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交錯金雲紋豆,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翼獸、龍鳳圖紋、虎食鹿器。1966年陜西鹹陽出土的雲紋鼎、1979年河南洛陽小屯村出土的卷雲四瓣鼎、1965年江蘇漣水三裏墩出土的雲紋祭祀像、1966年陜西漢中出土的雲紋羊形罐、1972年廣東肇慶出土的雲紋罐、1955年山西長治分水嶺出土的雲紋船、1996年河南洛陽中州路出土的雲紋弓架湖南長沙出土的雲紋鉤、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幾何鉤壺和狩獵銅鏡、1954年四川出土的犀牛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雲紋豆形燈虎、1977年山東曲阜魯古城出土的龍獸杖頭、1958年安徽壽縣出土的臥牛和鄂群七節、1973年陜西安門出土的杜;秦代有山東臨城出土的楊陵虎符,1977年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出土的樂府鐘。漢代有盤龍壺、鳥封壺、乳鼎壺、朱雀環杯、貝波爐、梅豹鎮、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銅骰。上海博物館藏鳥封壺、1964年陜西Xi出土帶鉤紋銅編鐘、1965年河北定縣出土汽車傘領、1980年江蘇邗江出土牛燈、1950年四川出土帶鉤四神、1970年江蘇徐州出土雲龍像、1963年陜西興平出土雲紋犀牛像、1983年廣州南越王。因為戰國秦漢精品青銅器太多了

現在瓷器玉器上也有錯金銀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