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睡覺也幫不了妳。。
中國文人滲入骨髓的憂患意識和救世情懷,是壹股穿越時空的清流。淩風
壹朵盛開的永不雕謝的奇葩,為中華民族的繁衍註入了無限生機,附著了壯麗的生命...
——旅途中不小心記錄的
大巴去長沙,省公安學院塗水成院長在車站接我。我們是老鄉,同學,同事,老朋友的恩情讓人感動。我們壹見面,他就問我有什麽計劃。我想都沒想過。我回答:“我想看嶽陽樓。”
然後,我去了張家界。漫步在田字、金鞭溪和黃龍洞的美麗水域中,嶽陽樓仍在我的腦海中。自從讀了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多少次在想象中勾勒出“取遠山吞長江”的巴陵勝局。那個期待在我心裏已經有四十年了。
長沙離嶽陽240多裏,已經上午十壹點多了。
嶽陽樓聳立在江邊墻上,飛檐鬥拱,金碧輝煌。它就像壹只鯤鵬在空中飛舞著。嶽陽樓建於唐開元四年,前身是吳國統帥魯肅的閱兵臺。此後,嶽陽樓歷經1000多年的建與毀。現存嶽陽樓建於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1984年大規模大修,基本保持宋代風格。建築三層三檐,純木結構,壹樓雕花窗為墻,二樓弧形欄桿環繞,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水天壹色,波瀾壯闊,令人心曠神怡。
步入二樓大堂,地板鋪著紅木,高窗寬敞。前壁鑲嵌著壹面紫檀木木雕屏風,寬十余尺,高九尺。書風別致,筆法蒼勁,用詞精致。校長告訴我:這是乾隆時刑部尚書張昭寫的原著,最獨特的是壹書三變:書首、中線、文末合線,全篇韻味自然,是國寶級的珍貴文物,嶽陽樓之寶。
說起嶽陽樓的誕生,真的是文壇佳話。
公元1044年春,滕被任命為巴陵知府,第二年集資重修嶽陽樓。考慮到“樓觀不長久,除非有文字說記者寫不出來,文字寫不出來,除非有才華有實力”,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範仲淹。六月,他寫了壹封信來紀念,並附了壹幅深秋洞庭的畫,請範仲淹寫下來。
範仲淹(公元989-1052)
,北宋中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文茜,出生於吳縣(今江蘇蘇州)。八年(公元1015),真宗大中進士,官涉政事(副丞相)。範仲淹從小就立下了“不利民,不為夫終身之誌”的誌向。歐陽修寫的墓誌銘中也說:“公少大節,貧富毀其名,樂其樂,淡泊其心,而有誌於天下。我常對自己說,‘讀書人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在被貶鄧州(今河南南陽)並陷入人生最低谷時,收到了滕的《告狀記》。
這壹天是1046九月14。飯後,範仲淹把《洞庭深秋圖》高高掛起。他想仔細閱讀,構思好這篇文章。秋風習習,月色如水。他全神貫註於這幅壯麗的畫卷,仿佛遊走於物外,跨過長江,進入洞庭,登上畫板,看去他的眼睛、心靈和風景。
他除了瞎逛東西還在想什麽?
可能是小時候壹碗米粥分四塊兩餐的辛苦吧?也許有五年學校那麽長?還是仕途坎坷,再次墮落的屈辱局面?
我覺得不會,因為這不符合他的性格,而且書上有證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他的終身倫理。
他登機送行的時候看到了什麽?
是先秦諸子們趕著坐車或騎驢去救世界、救百姓的忙碌?還是屈原的悲壯,與五線譜同唱,投江自盡?還是杜甫呼籲茅屋被秋風吹破的無奈?
這是可能的。因為和思琪見面是他的行為準則。我在書中所說的“我曾試圖尋求古人之心”就是證明。
心和景輝,他可能聽到了什麽?
是孔子壹貫堅持的“君子關心道而不關心貧”的信念嗎?還是孟子堅定不移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思想?還是屈原追求的“哀民生之苦”,至死不棄?還是杜甫信誓旦旦的“窮年憂李淵”,卻乞求“萬頃巨樓”“勵精圖治保天下窮民”“凍死足矣”?
肯定是這樣的。因為幫助世界的“仁者”情懷壹直是他的人生理想。書裏不是說得很清楚,他在努力追求“與二人不同”的高尚行為嗎?
但是,更有可能的是,他可能什麽也沒看見,什麽也沒想,什麽也沒聽見。此刻,在他的腦海裏,只有悲喜兩個字。融入血液的信念埋藏了很久,心智壹天天加深。但壹見到他,他就微微傾身,輕彈筆,伏案寫書,花花綠綠的篇章在筆端流淌,躍然紙上。
盯著重點是彩色塑料金的雕花屏幕,我仿佛聽到了自己的心跳,壹種尊重,壹種激情在胸膛裏跳動。
《嶽陽樓記》只有368個字。首先介紹了重修嶽陽樓的背景和盛況,並說明了制作《嶽陽樓記》的原因。然後從嶽陽樓的大觀到看東西的感受,用濃重的色彩描繪了洞庭湖不同的景色,分別寫出了悲喜交加的不同心情。最後,通過與“古人仁者心”的對比,表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表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千百年來,嶽陽樓的故事以其立意高遠、景色壯美、抒情真切而傳誦千古。它所闡述的人文理想幾乎升華為壹種普遍的道德規範,成為激勵歷代仁人誌士的不竭精神力量源泉。
在壹個景點看華章,真的很不壹樣。我沈思的時候,突然聽到旁邊壹聲嘆息:“讀《嶽陽樓記》,大家都在爭論樂觀與擔憂。在我看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值得探討。”
這讓我砰的壹聲:“這是誰?說我!”擡頭壹看,是校長。我看到他笑得眼睛瞇了起來,意味深長地看著我,明顯傳達了壹個問號。
是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只屬於全世界。這是無我的境界,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前提。我突然意識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壹種不顧個人成敗榮辱,以天下為己任,助人為樂,安定社會的胸懷;
——“住在廟裏,就會擔心妳的人;遠在江湖,會為夫擔憂”:這是壹種愛國情懷,壹種救世情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壹種居安思危、樂此不疲的憂患意識。
深情的中國文人,千百年來,滲入妳們骨髓的憂患意識和救世情懷,是壹股流淌過時空的清流,而淩風是壹朵永不雕謝的奇葩,為中華民族的繁衍註入了無限生機,附著了壯麗的生命。它發源於商周,發展於唐宋,激勵著壹代又壹代仁人誌士,為天爭地,為民請命,承前啟後,為萬世開太平,書寫了壹幅閃耀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長卷。
走出嶽陽樓,漫步在鵝卵石小路上,有壹種受洗的滿足感。壹旁的校長沈默不語,表情怪異。我也看出了壹些端倪,反復追問下,他透露了壹個我沒註意到的細節。
在嶽陽樓壹樓的大堂裏,還有壹幅《嶽陽樓記》的刻屏,是道光年間的,但卻是贗品。據說巴陵有個知府,為了把張昭的真品據為己有,故意指使心腹長期臨摹張昭的書法,居然達到了惟妙惟肖、混淆視聽的程度。然後他又精心仿制了壹套假貨,換掉真貨,想連夜出貨,走私回老家。誰知蒼天有眼,船到鹿角處,忽然狂風暴雨,掀翻了船。雕屏沈入湖底,後被漁民發現,打撈上來的水被用作跳板。吳敏,壹個著名的人,在他發現它後,重金購買了它。因為屏風上的“宋”和“互”兩個字被損壞了,他又仔細描述,重新雕刻,才得以傳承。這兩條痕跡至今仍可辨,成為辨偽的方法。
這真是令人掃興。我很生氣,但校長很冷靜。被問及時,他淡淡壹笑:“妳不就是留下這面鏡子來照照某些當代人的臉嗎?”
沒錯。在當今浮華物欲橫流的角落,壹些無恥的醜人已經或正在不擇手段地損公肥私,化公為私,上演壹系列侵吞公私財物的醜劇。像巴陵縣令這樣不要臉的人,在這個世界上還遠沒有滅絕。
我的心突然變得沈重,停下來,再次看著眼前的世界。這壹看,確實看出壹些新問題:
——眼前的景色依然遼闊,只是水面大大縮小了,沒有了當年浩蕩無邊的氣勢;水色渾濁,靜影晴空的韻味完全不在。
——嶽陽樓到處在建。毫無疑問,人們都想用辛勤的勞動美化自己的生活,但壹個工地卻讓周圍分崩離析,就像蠍子頭上的傷疤,讓人難受。
我不禁想起很多被折騰了無數次的問題:官僚主義、腐敗、道德異化、弱勢群體事件,甚至比例失調、生態失衡、空氣汙染、環境惡化...
我們的國家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湖邊傳來了哨聲。擡頭望去,開往君山島的輪渡起航了。船漂走了,繩子還留在岸上。汽笛聲早停了,但聲音卻在天宇中久久回蕩。這壹幕突然提醒我,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面臨著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艱巨任務,我們的救世情懷和憂患意識仍然是今後必須繼承和發揚的寶貴遺產。戰鬥依然沒有結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在* * *制作人的字典裏永遠不會過時。
告別嶽陽樓時,校長送了我壹把折扇,黃絹和墨寶的,古色古香,愛不釋手。這把扇子是張昭寫的《嶽陽樓記》。帶走吧,帶走壹份感情,壹份教育,留下壹份關心和壹份祝福——
嶽陽樓,連同蝸牛般的君山和浩瀚的洞庭湖,妳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