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呂中的題詞。
它體現了先秦時期音樂學發展的重要成果,2800篇編鐘銘文對我國音樂史和音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三點盈虧法
春秋戰國時期音樂學的突出成就是三分盈虧法的產生和運用,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了證明。雖然這種方法的誕生和節奏的記錄是後來在管元片和呂氏春秋旋律片,它的實際應用是遠遠早於記錄在文獻中。
“三分得失”是指把壹個音管分成三部分,“損耗減少,增益增加”,十二定律就是這樣延續產生的。十二律是指十二律中的六個奇數音“律”和六個偶數音“律”。“弓玄”的意思是十二法中的每壹個法門都輪流作為宮音。
擴展數據:
音樂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和主要內容;
1.春秋時期產生了壹種基於弦長計算的音樂理論——三分盈虧法。
2.漢代律師方婧提出六十法理論,是因為他看到古代的十二法三分盈虧都是鐘律(f),不能按原法歸黃鐘(c)。即在三分盈虧法的基礎上,利用第壹定律和第十二定律的音差,繼續計算盈虧,將壹個八度分成六十定律,後世稱之為“方靜六十定律”。
3.南宋蔡提出的“十八法”是宋代法學的重要成果。所謂十八法,就是用三分盈虧法生成十二正法,再繼續生成六法而形成的法律體系。蔡將這六法稱為“變律”,即“變黃鐘”、“變林鐘”、“變叢”、“變南魯”、“變古”、“變鐘”,加上原來的十二法、十八法。
4.明清朱載堉發明的新法秘法,科學地解決了三分盈虧法的黃鐘無法還原的問題,是音樂史上最早的“十二平均法”法理。朱仔_用81檔的算盤開平方和平方,找到了2到1之間的十壹個數,形成了十三個數的幾何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