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得道多助,不得道》,疏通文意,了解文中壹些古今同義詞。
2.學習如何在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後,層層論證。
3.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和“正道得多助,邪道得少助”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認識。教材分析:
焦點:目標1,2
難點:對目標中第四段論證的理解
教具:
預覽指南:
1.兩篇文章讀兩遍以上,註意斷句和個別單詞發音。
2.結合筆記,得到壹個粗略的想法
3.收集關於孟子和孟子的簡短知識。
教學過程: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1)
引導學生回憶《解放軍百萬大軍過長江》中對被標誌軍勝利原因的討論,從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結論,喚起學生對* * * *的認識,進而導入本課。
二、理解預習後,點名閱讀相關筆記,介紹孟子和孟子(2)
孟子:明珂,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壹起被稱為“孔孟”,被譽為“聖人”。
《孟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見解和個人修養。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兼愛”和“互不侵犯”,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第三,初讀課文,疏通課文意思
1.指定兩個人接力朗讀全文,發音後重復兩遍,然後由老師朗讀課文(5)
讀音:“福”、“福”,並把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討論。“粟”、“粟”、“粟”與“栗”不同。
2.根據書中的筆記,讓學生獨立思考(可以同桌交流),逐段疏通句子,逐句翻譯(第12題)(10)
3.老師巡視解惑,重點講解以下單詞和句子(部分古今同義詞)
“三裏城,七裏郭”:古代城市分內城和外城,“城”為內城,“郭”為外城;“李三”和“七裏”都不是真的,說明城市小。
句子“不如對的地方”中的“是”字作代詞,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在壹起構成判斷,意思是“這是……的真相”
“人和”:指民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人》:“域”,界,可以解釋為“限制”,名詞用作動詞。
“固國”的“固”字,原是形容詞,在這裏用作動詞,表示“鞏固國家”。
“田薇下”中的“威”本來是壹個形容詞,在這裏用作動詞,表示“威懾”。
“小助”的動詞“之”用作“之”
“盤”:是“反叛”和背叛的通稱。
4.說出6個人談論課文(閱讀和翻譯)。老師和學生都壹樣修訂(5)
5.壹起讀課文(1)
第三,分析文本
1.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問題:(問題345) (6)
1)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麽?
2)中心論點提出後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3)既然已經論證了中心論點,為什麽還要寫第四段?(有難度,老師可以根據情況講解。)
2.老師巡視解惑規範。
3.抽樣提問後,其他同學補充,以及老師的評價總結(15)
附參考答案:
1)中心論點是前兩句。孟子提出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概念,並將這三個概念進行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來強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重要性。三者的比較實質上是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各種客觀的、多方面的因素不如人的主觀條件和戰爭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相比較而言,大家印象深刻。句式壹樣,語氣很肯定,毫無疑問。
2)兩三段圍繞中心論點,用兩個論點進壹步論證。第二段選取進攻和戰爭的例子來說明“天時不如地利”。壹個小鎮四面被圍,打不垮。連有“天時”的人也贏不了,旨在說明“地利”比天時更重要;第三段還舉了進攻的例子,說明即使城池處於有利位置——“城池不高”、“池水不深”、“軍隊不強”、“米不多”,也有人棄城而逃,因為“有利位置”很難和“與人和諧”相提並論。這兩個例子並不是戰爭的實際例子,而是壹般的,也就是說,除了特殊情況。因此,辯論具有普遍意義和壹定的說服力。
總結: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第四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的基礎上進壹步闡述,將論證的範圍從戰爭推向治國,從而充分體現孟子的政治觀點,使文章更具普遍性。其次,“得道”其實可以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民心者順之,無敵,失民心者逆之,不攻則潰。因此,第4款絕非多余。
註意下面的話:
“古語”在課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概括了上面三段,“悅”總是主導下面的討論。
“君子”是指文章中的“得道之人”。
結語:第四段進壹步論證了“得道多助,失道少助”的道理。
四、作業:
1類。答:朗讀並背誦課文。
2.B類:背課文。
3.A類:完全掌握漢語的P。
題目:《孟子》第二章(第二節課)
教學目標:
1.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疏通意思,理解和掌握名詞、形容詞作為動詞的靈活運用。
2.正確認識和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並從中得到應有的教訓——人才要在苦難中成長,這樣才能樂觀地對待初三的生活。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
困難:目標2
教具:
教學過程:
壹、復習題(2)
點名背誦“得道者助,得道者助。”
二、新課的引入(2)
1)向學生詢問孟子的政治主張,然後引出復習孟子的主要內容,引出孟子的“個人修養”思想,從而進入課文情境。
2)老師指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體現孟子個人修養和人生態度的傑作。本文選自孟子的《高姿·夏》。
三、檢查預覽:(1)
說出並總結這篇文章的大意(中、低年級學生)
第四,分析文本
1.示範閱讀課文,發音(2)
全、、嶽、葛、畢:同畢、孔。
2.學生活動:試著根據書中的註釋翻譯第1段,重點是“發”、“居”等動詞的意義(問題1) (2)
f:起來,被利用。被提升,被選擇。
3.師生* * *同更正解惑,教師講解(1)
明確:“法”和“居”的含義不同。“法”和“居”不僅表現了壹個人從卑微到高貴的轉變過程,也暗示了人物的身份。“順”是君主,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與“姚”的賞識有關,但主要是他自身才能和努力的結果,所以被稱為“法”。傅說和其他人有大量的部長,聖人和平民。他們的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努力,所以稱之為“居”。
4.討論段落1 (6)
1)在第1段中,作者列出了多少個字符?(獨立思考後提問)(問題2)
參考答案:六。即順、、、關毅武、孫帥和白。
2)這六種性格有什麽共同的特點?嘗試具體的比較分析(獨立思考後提問)(問題3)
參考答案:這六個人都是出身卑微。(種田、築墻、賣魚賣鹽、囚犯、隱士、奴隸),他們都經歷了艱苦的訓練,展現了不同凡人的才華。後來都被統治者委以重任,表現出色。
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的目的是什麽?(此題有點難,學生獨立思考,略有交流,老師可以指點)(問題4)
參考答案:為著名的論斷“天將降大任,所以人...壹旦從他們不能做的事情中獲益”
5.關於第2款的討論
1)重點詞語和句子分析(主要是名詞和用作動詞的形容詞)(1)
“故”:承上而致下。“那麽……”
“是”:指示代詞:這個
“苦、累、餓、沒力氣”:都是形容詞,在文中都做動詞。
福澤:(符)違反,被阻礙“亂”:動詞,擾亂(閱讀時在“行亂”後短暫停頓。
“所以”:介詞,文中的“所以”可譯為“原因”...是原因”
“曾”:與“曾”告別
2)學生活動:試著按名稱翻譯第二段,並為老師和學生修改(問題5) (3)
3)老師的解釋:第二段與第1段的關系:第1段列舉了六個特例,得出第二段具有普遍性的結論;本文通過以下結論,論證了上述六人能夠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原因:艱難險阻的環境給人以艱辛、饑餓、貧窮、疲勞和焦慮。但也正是因為這些磨難,才堅定和鼓舞了人們的意誌,使人們在面對困難、謀求生存的過程中增長了才幹。(可以聯系壹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自古英雄多吃虧,從來沒有沒當過紈絝子弟的好人”的道理)(2)
6.關於第3款的討論
這壹節比較難,老師可以壹句壹句教。
1)重點學習下列單詞和句子:(2)
“恒”:經常。“過”:故障。在這裏用作動詞“犯錯誤”
“然後”:之後。代詞“然”,“像這樣”指的是疏忽。
“恒”:與“恒”斷,堵而不暢。
【標誌】:觀察,測試
“進則不賦家士”:在中國,如果沒有善於法律的天下大臣和善於輔佐的賢士的忠告和諷刺。“筆畫”:糾錯
2)小組討論:這壹段作者的觀點是什麽?(5)
3)從其他學生中抽取問題,以補充教師的評估(2)
參考答案:討論的是,人們為了不斷努力,常常陷入困境;國家往往沒有後顧之憂,往往會被消滅。即精神崩潰必然導致物質毀滅。在論證的方法上,采用正反論證,壹個是對立的,壹個是肯定的,為推斷中心論點奠定了基礎。
7.關於第4款的討論
1)學生根據筆記試著翻譯,翻譯後說出老師的評價。
2)老師的解釋:最後壹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不斷的苦難和痛苦可以促使人努力,從而得到“生”,沈溺於快樂而平庸,使人腐化墮落,從而得到“死”。人生如此,國家興衰亦如此。
五、引導課文的背誦
1.用老師簡單寫在黑板上,學生找規律背誦的方法。
第壹段:以六個字為線索。
第二段:以“老,苦,累,餓,空,刷,迷茫,所以”為線索。
第三段:以“變化、工作、隱喻、進出”為線索。
2.學生們試圖在閱讀時找到壹種有規律的默讀。
3.學生努力背誦。
4.全班同學又聚在壹起了
不及物動詞分配
A.熟練背誦全文
B.聽寫全文
題目:《孟子》第二章(第三節課)
教學目標:
1.分析兩篇文章的寫作技巧,學習文中的排比、對比等修辭方法。
2.通過對比,分析兩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的差異。
3.鞏固練習:掌握通假字、古今同義詞和多義詞。
4.正確認識和理解“人和”、“多得其道”、“少得其道”的內涵並從中得到應有的教訓——如何正確看待?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2和4
難點:目標1,3
教具:
教學過程:
壹、檢查和復習(2)
抽查大三學生背誦“憂生死,樂死”
第二,繼續分析“憂生死,樂死”
1.討論和演示方法
1)教師提示創設情境:上述《得道多助,得道少助》壹書先提出壹個論點,然後分別從兩個方面論證該論點。這篇文章在論證方式上也是這樣嗎?如果不是,它的結構是什麽?試具體分析壹下(1)
2)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必要時給予指導(5)
3)抽樣提問,師生* * *同評(5)
參考答案:文中的論證方法主要是從個別到壹般,最後推導出中心論點,即特殊論點——壹般論點——中心論點。正反論證用於論證,壹個不同,兩者相輔相成,解釋同壹哲學的兩個方面。
2.分析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5)
老師提問,學生獨立思考後提問,老師和學生* * *評價壹致:
1)這篇文章用了哪些修辭方法?盡量具體分析(順便分析壹下“得道多助,得道少助”)
2)這篇文章的句子有什麽特點?說明
參考答案:1)排比與比較。對於同壹個話題,多角度多層次的闡述,文筆如千裏奔流,讓文章氣勢十足。比如第壹段,第二段,第三段。比較見第三段結尾。另壹篇文章也使用了同樣的修辭方法。
2)多使用短句,句式工整,類似對仗,讀起來朗朗上口。例如,在前六句中,在第二段中,“遭受壹個人的思想...空有其身”和第三段中的“困於其心,重壓其憂”,“被其色所啟發,源於其聲”等等。和上面也有相似之處。
3)壹起讀壹遍課文,再次欣賞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
三、難句分析:(7)
結合課後練習3(先請學生分析,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補充老師總結)
1.「得道多助,失道少助」中的道是什麽意思?(仁和王道,與“霸道”相對)
2.“所以要有耐心”是什麽意思?用文字簡單描述壹下(人在受苦的時候,內心會受到幹擾,會有意識地磨練自己,使自己的氣質堅韌,增強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第四,自由討論:學生自由發言,如果沒有學生舉手,老師會給出更好的答案(8)
1.如何看待孟子的“人和”思想(有什麽進步意義和局限性)
2.妳同意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嗎?
動詞 (verb的縮寫)上課練習:(10)
1.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城之三十裏,郭之七十裏(助詞“德”)
2)環攻之(代詞,指“小城”)
3)離開它(代詞,代表城市)
4)幫助不大(動詞“to”)
5)與親屬關系密切(代詞,指“不道德”和“無助”的人)
2.指出下列句子的常用詞,寫出原話。
1)_ _與親人的交流_ _
2)曾軼可_ _ _
3)進了就沒有法家_ _ _
4)困在心裏,平衡就是擔心_ _ _
3.指出下列單詞的古今含義
1)這個水池既不深也不古老_ _今天_ _ _
2)這座城市不高也不古老_ _ _
3)天必大責,故人亦古_ _ _今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