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是中國商代晚期王度的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以殷都區小屯村為中心,跨洹河(今安陽河,流入渭河)。東西長約6公裏,南北寬約4公裏。由殷墟墓遺址、殷墟祠堂遺址、環北商城遺址組成。公元前14世紀,商湯第九代孫盤庚即位後,將都城由燕(今山東曲阜)遷至殷(今河南安陽)。
直到273年滅亡,殷壹直是商朝晚期的統治中心,所以商朝也被稱為殷朝。周武王伐滅殷後,大批殷人從這裏遷走,商賈逐漸荒蕪,成為廢墟,故名殷墟。1899年發現甲骨文。經過有關學者的調查,找出了甲骨文真正的出土地點,即今天安陽的小屯村。1928年,在原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的領導下,考古發掘正式開始。
殷墟是考古和歷史研究的重要基石。《史記·殷本紀》中所見的商朝,因殷墟而成為忠信的歷史。殷墟是我國最早由學術機構組織的科學發掘現場,因此被認為是我國考古學的搖籃。
1961 3月,殷墟被列為全國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3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是指1930年在內蒙古居延地區的城垣、烽火臺、關塞遺址出土的壹萬多枚漢簡,也叫居延舊簡。後來從1972年到1982年,居延地區出土了兩萬多枚漢簡。
由於漢代紙張數量有限,居民仍習慣在竹木上書寫,多為木簡,少數為竹簡。居延漢簡書法風格為李殊曹彰,內容多為修築邊塞、軍事制度、開墾農田、設置亭臺樓閣等留下的駐軍文書,對市場變化也有論述。如居延漢簡A章中記載“用馬五萬直,二萬直”和“其宗萍”居延漢簡最早的年表是漢武帝三年(公元前102),最晚的是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前169)。
甘肅省文物部門分別於1972、1973、1976、1980、1982對居延遺址進行了五次調查,於1973-1974、6544對居延遺址進行了五次調查。居延地區出土了32037枚漢簡。其中,1973年,壽水金關關城遺址出土了《永三年書》,17年嘉曲後關遺址出土了《邊塞火》木簡。
3.敦煌經書
敦煌經書又稱敦煌遺書、敦煌手稿,是敦煌莫高窟1900年第17窟發現的壹批經書的總稱,共約5萬卷,其中佛經約占90%。最早的是秦朝福劍甘露元年(359年),最晚的是南宋慶元二年(16544)。
這些書是由英國猶太人斯坦帶回英國的。目前敦煌文獻散見於世界各地,如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學研究所等。當1910進入藏都圖書館時,只剩下8000多件了。中國國家圖書館目前擁有16000余件,是四大“鎮館之寶”之壹。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用14枚馬蹄銀帶走了24箱文獻和5箱繪畫、掛毯等藝術品[6]。65438年至0908年,法國漢學家伯裏奧特來到莫高窟,用大量的金錢換來了6000多份手稿和200多件古代佛教繪畫和絲綢。伯希和還在464號洞穴中發現了壹批元代回鶻遺書。
1905年,俄國的奧布魯切夫、日本的祖川立花、吉川壹郎、1914年,俄國的歐登堡、美國的沃納等人從莫高窟購買了大量的經書。截至目前,這些文物有3.5萬件流散海外,約占全部文物的三分之二。
1909年8月22日,教員左承橋蜀南命令陜甘總司令毛將莫高窟的佛經封存起來。公元1910年,朝廷命新疆巡撫何將敦煌遺書運回北京。押運員付某到北京後,並未直接向學校報到,而是秘密將車隊開進何振宇的私宅。何、他的嶽父、李勝鐸、劉、方爾謙等人在車上翻遍了所有的敦煌遺書,帶走了。
8000多卷敦煌遺書被官方截獲;這些文物都是經過儒官精挑細選的,都是壹級文物。除了保存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還有超過65,438+03,000部敦煌寫本,占三分之壹。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院10800,也占三分之壹左右;法國國家圖書館有5700多件。
4.明清檔案
明清檔案分為內閣檔案、兵部檔案、內務檔案、宗仁檔案、國史館檔案、清宮內各處檔案、清代各部院衙門檔案。其中,大部分是中文的,還有英、法、德的滿清舊檔案和外交檔案。
民國時期,這些極具史料價值的檔案經歷了種種磨難。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將大約40萬件明清檔案運往臺灣省。在那裏,檔案保護得很好,有專人整理研究。解放後,新中國政府將故宮博物院文獻庫改為檔案館,直屬檔案局管理。50年代,檔案館把留在異地的明清檔案全部收回北京。我國明清檔案約有10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