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寫:用簡潔的線條和快速準確的觀察來簡要描述物體的姿態、形體、動作等特征的壹種畫法。培養畫家敏銳的觀察力,快速把握對象特征的概括,是重要的繪畫方法,也是記錄生活、積累創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工筆畫:唐代開始流行。所以,之所以能取得傑出的藝術成就,壹方面在於繪畫技法的成熟,另壹方面在於繪畫材料的提高。工筆畫必須畫在用明礬處理過的絲綢或宣紙上。初唐時期,絲綢材料的改進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工筆畫的發展。據米芾《畫史》記載:“絹生於古畫,至初唐,至吳聲、周、漢沃,已半熟。後來熱湯煮,粉打如銀板,冒充人物,文筆輝煌。”壹般來說,工筆畫需要先畫出底稿,壹份完整的底稿需要反復修改才能定稿。然後用宣紙或膠礬絹覆蓋,先用小筆勾勒,再隨類上色,逐層渲染,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比如陳之佛的秋天照片。寫意:就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大寫意多畫在宣傳畫上,壹筆壹豎,墨色飛揚。與工筆畫相比,寫意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魅力,更能直接表達作者的感情。寫意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在唐代,因其詩畫俱佳,後人稱其畫為“畫中之詩,詩中有畫”,他“改畫之道”,以“淡墨清筆”創造了碎墨山水。董其昌尊他為“文人畫”之祖。五代時,先以墨色書寫花卉的枝葉,再以淡色略畫,創造了徐體的“滴墨法”。之後,文同推動了宋代“四君子”的畫風,梁麟開啟了明代“院式”的新畫風,沈周善用重墨淡色,陳柏揚強調寫實水墨淡色,徐青藤更是天馬行空,天馬行空。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意進入了全盛時期。八大以後,石濤、李、吳昌碩、齊白石等,寫意是現在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繪畫方法。寫意崇尚神似。董其昌說:“寫意是畫山水最好的方法。這是什麽?當造型和質量完美的時候,就沒有魅力;若色異,則無筆法。”明代徐渭的《題畫詩》也說:“我們不要看起來像是壹首生存的韻文,而要照著壹切手指去剪。中國畫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畫家們歷來重視筆墨的運用,寫意的興起和生活宣傳的普遍應用,筆墨的運用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征。中國畫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於筆內墨水含量的不同,由幹變濕,由濃變淡。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張湯顏淵《歷代名畫筆記》說:“墨以五色運。“五色即焦、濃、重、淡、清,每壹種墨色都有幹、濕、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墨的奇妙之處。另外,還有壹種說法是墨分六色。清代唐岱在《畫事略》中說:“墨色之中,分六色。什麽是六色?黑、白、幹、濕、濃、淡。”又有雲:“墨有六色,使黑白不分,無陰陽明暗;“幹了又濕,沒有綠色和美麗;樹蔭不是花瓣,也沒有凹凸和距離。”中國畫水墨色彩變化的豐富程度可想而知。沒有改變的墨色必然是暗淡無光的,成為毫無生氣的死畫。畫家的成功往往離不開用墨的技巧。比如齊白石畫蝦,所以婦孺皆知。壹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用墨得當。他把蝦畫了三遍:“剛開始只是稍微有點像,壹旦成了真,然後就越來越暗,越來越淡。”如今,我們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蝦殼,透明而堅韌,尤其是蝦的頭部。在頭骨墨跡淡的地方,壹片濃墨就是蝦腦,真是妙不可言。中國畫用墨的技巧不是體現在調色盤裏能調出多少種墨色,而是如何讓不同的墨色體現在紙上,尤其是如何讓壹支筆產生各種墨色變化。隨著中國畫的不斷發展,用墨的技巧也越來越成熟,產生了“潑墨”、“積墨”、“斷墨”等各種表現手法。國畫色彩:中國的繪畫歷來非常註重色彩的運用。南齊謝赫在《古畫目錄》中把“隨類上色”列為“六法”之壹。這種不同的色彩賦予不同類型的圖像的理論是中國畫色彩使用的基礎。中國畫講究“以類設色”,但也非常重視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對物體的影響,空間環境的變化,物體的顏色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蕭藝在南北朝時期對這壹現象作了細致的觀察,在《山河松石歌》中說:“秋發族骨,夏吟春影,寒碧,暖日星涼。”這是中國最早對季節和氣候差異的解釋,所以造成了物體的顏色變化,尤其是冷暖色的變化。宋代郭的《林·高泉誌》總結了季節變化對水色、天空的影響:“水色:春綠、畢夏、秋青、克黑;天空:春搖,夏淡,秋清,欲言又止。”清代唐岱引用郭的話說:“山有四季之色,風雨晦,變化各異。它們的顏色不像它們的外表。所謂春山明如笑,夏山綠如滴,秋山明如光,冬山蕭瑟如眠。這也是四季的精神。”可見中國畫的設色要結合物體固有的顏色和環境變化的影響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