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誰知道書畫的工具?

誰知道書畫的工具?

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指的是中國的國畫,在中國的土地上長期形成和發展,在世界藝術領域有自己獨特的體系。它使用毛筆,墨水和中國畫顏料在特殊的宣紙或絲綢上繪畫。按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竹、鳥獸、蟲魚、宮殿等畫材。按表現的手段和技法可分為工筆、寫意、勾、無骨、設色、水墨畫等畫法。按版式風格可分為立軸、橫卷、冊頁、扇面等風格。中國畫非常重視筆墨,用線條、墨色和輕重色,通過勾染、幹濕濃淡、陰陽背向來表現客觀物體的物理結構;並利用虛擬現實與密度和“留白”的結合,達到巧妙的構圖效果。國畫的空間處理也比較自由靈活,就是可以用“以大見小”的方法來畫山川;也可以用“馬背上看山”的方法,畫出長江的萬裏。中國畫表現為“形神兼備”、“氣韻生動”,既提倡“師外教”,又提倡“得心於中國”。國畫還題詩篆刻於屏,集詩詞、書法、篆刻於壹體。西畫:指不同於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的西方繪畫。包括油畫、水彩、水粉、版畫、鉛筆畫、鉛筆畫等多種繪畫。西方傳統繪畫講究寫實,用透視和明暗的方法表現物體的體量、質感和空間感,要求表現物體在壹定光源下的色彩效果。油畫:通過將顏料與易油劑(亞麻籽油、罌粟籽油、核桃油等)混合,在亞麻布、紙板或木頭上作出的壹種畫。).繪畫中使用的稀釋劑是松節油和幹亞麻籽油。附著在畫面上的顏料具有很強的硬度,在畫面幹燥後能長時間保持光澤。油畫是西方繪畫的主要種類。雕塑:造型藝術的壹種。它是三種方法的總稱:雕塑、雕刻。用各種塑泥或雕刻的木、石等材料,可以做出各種具有真實體量的形象。雕塑壹般分為圓形雕塑和浮雕兩種。由於用途不同,又分為架上雕塑、紀念雕塑、裝飾雕塑、建築雕塑等。工藝美術:藝術的壹種。指生產具有壹定藝術意義的手工藝品,既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又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它是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結合,是技術與藝術的統壹,工藝美術分為兩類:①日用工藝品。(2)顯示技術。書法:①中國的壹種傳統藝術。②漢字書寫方法。中國書法根據漢字的造型規律,用點畫形成各種形式來表達思想。楷書、草書、行書、隸書、篆書(大篆、小篆)各種各樣的文字都有。書法美的基本因素是點畫,其次是點畫。所以書法用筆很重要,要掌握和運用舉、藏、轉、重、急、方圓等矛盾關系,註意避免輕佻的手指。從整體上看,書法的美在於字裏行間的氣勢、節奏和韻律以及所傳達的意境。各類書籍講究結構的橫向和縱向排列,期待呼應;布局恰當,條理清晰。素描:壹種主要用單色線條和塊來表現物體的繪畫形式。通常作為鍛煉繪畫基本功的手段,以訓練對客觀物體的形狀、結構、明暗、肌理、量感、空間感的觀察和表現能力。素描也可以作為壹種獨立的藝術形式用於創作。比如畫家王式廓的作品《血衣》,就是壹個例子。水粉畫:將粉狀顏料與水混合而成的畫。水粉壹般顏色不透明,遮蓋能力強,所以能刻畫得深刻細致。使用得當,可以兼具油畫和水彩畫的藝術效果。壁畫:畫在建築物墻壁或天花板上的畫。分為粗底壁畫、彩繪壁畫和粘貼壁畫。壁畫是最古老的繪畫形式之壹。埃及、印度和巴比倫保存了許多古代壁畫。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壁畫創作繁榮,產生了許多著名作品。中國從周朝開始,歷代宮殿甚至墓葬都有壁畫制度。隨著宗教信仰的興盛,在寺廟和石窟(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樂宮)中得到廣泛應用,至今保存了大量著名的佛教壁畫和道教壁畫。漫畫:繪畫的壹種,也稱為漫畫。“高速繪畫”壹詞來源於意大利語Caricare,意為誇張。後來演變為“漫畫”壹詞,指帶有諷刺、滑稽意味的圖畫。通過誇張、變形、假設、比喻、象征等手段,以幽默、詼諧、詼諧的藝術效果諷刺、批判(或歌頌)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素描:中國畫的傳統術語。描繪花、樹、鳥、動物和其他生物的畫叫做素描。如五代黃泉的珍禽速寫。在現代常見的繪畫語言中,任何直接以實物和實景為對象的描繪,統稱為素描。

速寫:用簡潔的線條和快速準確的觀察來簡要描述物體的姿態、形體、動作等特征的壹種畫法。培養畫家敏銳的觀察力,快速把握對象特征的概括,是重要的繪畫方法,也是記錄生活、積累創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工筆畫:唐代開始流行。所以,之所以能取得傑出的藝術成就,壹方面在於繪畫技法的成熟,另壹方面在於繪畫材料的提高。工筆畫必須畫在用明礬處理過的絲綢或宣紙上。初唐時期,絲綢材料的改進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工筆畫的發展。據米芾《畫史》記載:“絹生於古畫,至初唐,至吳聲、周、漢沃,已半熟。後來熱湯煮,粉打如銀板,冒充人物,文筆輝煌。”壹般來說,工筆畫需要先畫出底稿,壹份完整的底稿需要反復修改才能定稿。然後用宣紙或膠礬絹覆蓋,先用小筆勾勒,再隨類上色,逐層渲染,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比如陳之佛的秋天照片。寫意:就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大寫意多畫在宣傳畫上,壹筆壹豎,墨色飛揚。與工筆畫相比,寫意更能體現所描繪景物的魅力,更能直接表達作者的感情。寫意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在唐代,因其詩畫俱佳,後人稱其畫為“畫中之詩,詩中有畫”,他“改畫之道”,以“淡墨清筆”創造了碎墨山水。董其昌尊他為“文人畫”之祖。五代時,先以墨色書寫花卉的枝葉,再以淡色略畫,創造了徐體的“滴墨法”。之後,文同推動了宋代“四君子”的畫風,梁麟開啟了明代“院式”的新畫風,沈周善用重墨淡色,陳柏揚強調寫實水墨淡色,徐青藤更是天馬行空,天馬行空。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意進入了全盛時期。八大以後,石濤、李、吳昌碩、齊白石等,寫意是現在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繪畫方法。寫意崇尚神似。董其昌說:“寫意是畫山水最好的方法。這是什麽?當造型和質量完美的時候,就沒有魅力;若色異,則無筆法。”明代徐渭的《題畫詩》也說:“我們不要看起來像是壹首生存的韻文,而要照著壹切手指去剪。中國畫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畫家們歷來重視筆墨的運用,寫意的興起和生活宣傳的普遍應用,筆墨的運用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征。中國畫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於筆內墨水含量的不同,由幹變濕,由濃變淡。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張湯顏淵《歷代名畫筆記》說:“墨以五色運。“五色即焦、濃、重、淡、清,每壹種墨色都有幹、濕、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墨的奇妙之處。另外,還有壹種說法是墨分六色。清代唐岱在《畫事略》中說:“墨色之中,分六色。什麽是六色?黑、白、幹、濕、濃、淡。”又有雲:“墨有六色,使黑白不分,無陰陽明暗;“幹了又濕,沒有綠色和美麗;樹蔭不是花瓣,也沒有凹凸和距離。”中國畫水墨色彩變化的豐富程度可想而知。沒有改變的墨色必然是暗淡無光的,成為毫無生氣的死畫。畫家的成功往往離不開用墨的技巧。比如齊白石畫蝦,所以婦孺皆知。壹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用墨得當。他把蝦畫了三遍:“剛開始只是稍微有點像,壹旦成了真,然後就越來越暗,越來越淡。”如今,我們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蝦殼,透明而堅韌,尤其是蝦的頭部。在頭骨墨跡淡的地方,壹片濃墨就是蝦腦,真是妙不可言。中國畫用墨的技巧不是體現在調色盤裏能調出多少種墨色,而是如何讓不同的墨色體現在紙上,尤其是如何讓壹支筆產生各種墨色變化。隨著中國畫的不斷發展,用墨的技巧也越來越成熟,產生了“潑墨”、“積墨”、“斷墨”等各種表現手法。國畫色彩:中國的繪畫歷來非常註重色彩的運用。南齊謝赫在《古畫目錄》中把“隨類上色”列為“六法”之壹。這種不同的色彩賦予不同類型的圖像的理論是中國畫色彩使用的基礎。中國畫講究“以類設色”,但也非常重視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對物體的影響,空間環境的變化,物體的顏色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蕭藝在南北朝時期對這壹現象作了細致的觀察,在《山河松石歌》中說:“秋發族骨,夏吟春影,寒碧,暖日星涼。”這是中國最早對季節和氣候差異的解釋,所以造成了物體的顏色變化,尤其是冷暖色的變化。宋代郭的《林·高泉誌》總結了季節變化對水色、天空的影響:“水色:春綠、畢夏、秋青、克黑;天空:春搖,夏淡,秋清,欲言又止。”清代唐岱引用郭的話說:“山有四季之色,風雨晦,變化各異。它們的顏色不像它們的外表。所謂春山明如笑,夏山綠如滴,秋山明如光,冬山蕭瑟如眠。這也是四季的精神。”可見中國畫的設色要結合物體固有的顏色和環境變化的影響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