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組織的“兩會”報道受眾需求調查顯示,50%的受訪者選擇“非常關註國內國際問題”,31%的人關心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時政新聞,只有3%的人不太關註時政。這種民間關心時事的態度,說明讀者對時事新聞有著強烈的需求。讀者的這種態度也透露出與之相關的另壹個重要信息:時政新聞遠遠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主要原因是時政新聞信息存在“結構性短缺”。時政新聞總量不小,但讀者真正需要了解的時政新聞信息嚴重不足。有學者指出,中國當前新聞改革的難點之壹是時政新聞報道的改革。沒有時事報道的改革,新聞改革很難說是成功的。①
首先,時政新聞對讀者的吸引力構成了其獨特的新聞價值。
1,關於時政新聞的定義
新聞詞典有政治報道,而不是特別報道。政治報道是指對國家、政黨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會議、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和日常政治生活的報道。政治報道曾被稱為“報紙的心臟和靈魂”。政治報道的範圍很廣,外事、群眾組織、宗教等等都可以納入。②
《中國新聞實用詞典》將“政治新聞”定義為報道國家、政黨、社會組織和國內外知名人士的政治主張、言論、行為和活動,以及社會政治思潮、政治事件和權貴更叠的新聞。③
此外,還有學者直接給“時政新聞”下定義:時政新聞是關於國家和政黨最新方針政策、國內民主政治生活、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報道。包括國事、政黨、外事、工人、女青年、宗教、統戰、法制、軍事等方面的報道。(4)有人認為時政新聞是指反映包括外交在內的中國國內政治活動的新聞的總稱,可進壹步細分為會議、外交、會議、領導活動、宣傳、公告六大類。⑤有些人真的把時政新聞定義為關於時事政治的新聞報道。⑥
關於時政新聞有很多定義。這些定義雖然不同,但有些是相同的,比如國家和政黨的最新方針政策、重要外事活動、重要會議、主要領導的政務活動、重大活動等。本文所描述的時政新聞主要圍繞這些內容展開。
2.時政新聞新聞價值的內涵分析。
首先考察時政新聞的新聞價值構成是否像其他新聞壹樣具備新聞價值的幾大要素。
關於新聞事實價值的構成要素,西方五要素理論已被新聞學界普遍認可,“成為約定俗成的統稱,至今仍被推崇為西方新聞價值理論的正統”,即及時性、接近性、顯著性、重要性和人情味。我國出版的《新聞學詞典》也對新聞價值的構成要素進行了描述,新聞的價值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①是否是當前全局性的重大事件;是否與人民生活相關;(3)是否為或能夠為大多數人所關註;(4)是否能引起大多數人的興趣;⑤此消息是否屬實;⑥是否為近期事件,即時效性的大小;⑦是否老生常談,毫無新意。⑦
其實,新聞價值無論概括多少要素,歸結到壹點,就是公共利益。正如許先生在《新聞學》壹書中所說:“新聞的價值在於關註它的人數和關註的深度。”時事新聞的新聞價值在於其豐富而強烈的公共性。有人說,讀者看報有三個基本要求:好看、有用、重要。就時政新聞而言,其引起讀者興趣、滿足讀者需求的特點主要是“重要”和“有用”。
首先,時政新聞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重大事件知情人”的心理需求,這也是其重要性的具體體現。許多學者從民眾知情權的角度談論信息公開(主要是時政信息公開)的必要性,提出及時公開政府工作信息是防止當權者違背民意以權謀私的重要條件。知情權來源於知情權的需要。壹般來說,要求獲得某種信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信息能夠幫助人們獲得更現實的利益。就像知道某些經濟政治信息可以為商人帶來商機,贏得經濟利益壹樣,知道信息往往只是壹種手段。但對於時政新聞,人們知道時政新聞信息本身就是目的,即成為“重大事件的知情人”,給人們帶來充分的心理滿足——某壹條時政新聞信息與自身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利益關系,但人們仍然認為自己應該了解和知曉相關信息。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獨立意識的增強,這種對時政信息的認識越來越強烈,人們心理的滿足感也隨之增加。同時,“重大事件知情人”的心理滿足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社會交往的需要。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們對重要時政新聞信息的了解是進入交際圈、獲得交際圈認可或在交際圈樹立威信的重要條件。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人們交流的話題大多會涉及時政新聞信息,所以關註和獲取此類信息是人們的內在需求。
其次,時政新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調節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決策,這也是其有用性的具體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了解時政新聞是人們獲取其他利益的壹種手段。在這裏,新聞信息對讀者的“有用性”是更高層次的有用性,是壹種重要的信息服務。它的“有用性”表明,它可以滿足讀者依靠重要的時政信息來調整和改變自己的功利需求。比如時政新聞的報道,直接影響人們對形勢和政策的認識和判斷,從而影響人們民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信心。政策法規的新聞信息直接規定和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決策。更不用說,即使是領導活動這樣的“政治信息”,只要用得好,也有可能轉化為財富。江蘇壹位企業家反映,看到韓國領導人訪問北京並受到高規格接待的新聞後,他意識到中韓建交迫在眉睫,進而意識到與韓國隔海相望的山東省煙臺市很可能是韓國投資較多的城市。所以第二天,他直接去了城裏,購買了數百英畝的土地。果然,過了壹段時間,城裏的房地產價格飆升,他的企業大賺了壹筆。" ⑧
與那些人情味強、文筆輕松活潑、容易激起受眾感官刺激和閱讀視聽新聞興趣的軟新聞相比,時政新聞屬於硬新聞。雖然很多人提出了新聞從內容到形式“越來越軟”的口號,但是報紙之間最有競爭力的新聞還是以時政新聞為代表的高信息質量的硬新聞。1995期間,解放日報聯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調查周末閱讀熱點。事先推斷人們需要“放松”,但結果與調查者的估計相差甚遠。閑暇時間,讀者的興趣仍然是“時政新聞”(占比56.56%),而“娛樂資訊”排在第四位(占比37.34%)。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輿情研究所對武漢的受眾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興趣度較高的主題依次為國內新聞、武漢新聞和國際新聞。讀者對報紙“硬”信息服務內容的興趣普遍高於“軟”信息服務內容。國內外重大新聞、熱點訪談和批評性、揭露性報道是這壹階段人們閱讀報刊的最重要內容。密切關註時事政治新聞與之前讀者閱讀興趣調查中發現的特征相同。
第二,時政新聞的“結構性短缺”是政策導向的,而不僅僅是報道技巧。
目前,讀者真正感興趣的時政新聞媒體很少報道,而被媒體大量報道的時政新聞讀者卻不感興趣,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短缺”特征。
(壹)時政新聞“結構性短缺”的主要表現
1.從時政新聞的信息量來看,總體上是滿的而不是短的。打開報紙的新聞版面,大部分都屬於時政新聞。對會議、出訪、視察、調研、剪彩、不同規格和規模的會議、整體或局部相關政策等領導活動的報道豐富而詳盡。就會議報道而言,媒體不厭其煩地報道國家、省市的整體會議,小到壹個政府部門的會議,人大、政協的每壹次會議,甚至政府部門主管的壹個項目的策劃會、動員會、檢查會、驗收會、獎勵表彰會(某市機關報記者說, 可以說,時政新聞幾乎報道了各級領導日常履行公務的全部內容。
2.從時政新聞的信息質量來看,整體上是供不應求的。主要表現在,雖然有大量的時政新聞,但受眾真正關註的新聞報道太少,以至於經常覺得時政新聞信息量太少。這裏我們以時政新聞的主要內容為例,從受眾的關註度來看時政新聞報道的缺失。
在會議報道方面,觀眾的關註點不是會議程序,而是會議的新鮮內容。而實際的會議報道卻受困於會議議程等程式化的報道,幾乎等同於會議紀要。各種會議報告大多大同小異。“在某個時間和地點,召開了某個主題的會議,誰主持,誰出席,誰發言。某領導在講話中指出、強調、要求、最後強調什麽?”因為程式化的內容太多,壹些真正吸引讀者眼球的內容,要麽被冗長的普通話短語淹沒,要麽被忽略。開會壹般都有明確的目的,或制定(修改)和宣布決定,或交流表彰,或批評懲罰,或討論研究解決某壹問題的措施。這些內容對讀者很有吸引力。讀者關註會上公布了哪些新政策,交流了哪些獨特的新經驗,誰因何受到處罰,解決了哪些問題。即使是會議程序,壹旦發生變化,與常規程序發生沖突,比如會議預定主題突然發生變化,出席者身份與以往發生變化,同壹會議出席者身份對比等程序性內容,都可能成為公眾利益點。因此,對於新聞報道來說,會議是壹座新聞“富礦”,蘊含著豐富的新聞線索。關鍵在於記者能否從中抓住大眾的興趣點。
政策報道因其與群眾關系密切而備受關註。但是,讀者關註的重點不僅僅是政策的具體規定,更重要的是了解政策出臺的背景、過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民眾對政策的反應,這些都是提高政策新聞報道質量的重要內容。然而現實中,目前的政策報道只能算是政策宣傳。壹類是準確及時地宣傳政策本身,或者說明壹項政策包含哪些信息,或者報道足以說明政策在現實中正確性的事例;另壹種是打消對政策的疑慮和疑慮,對政策進行細致的宣傳。毫無疑問,這些政策信息的讀者是高度關註的,但他們也關註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思路,政策執行的情況,不適應新情況的舊政策如何調整,政策執行中的新情況及其處理方法。而這些內容對於目前關註政策新聞的讀者來說是極其匱乏的。
領導活動因其主體地位突出或其活動直接關系到執政效率而備受人們關註,因此成為媒體報道的重要內容。而現在的領導活動匯報,幾乎成了領導的“日記”:今天去了哪裏,看了什麽,說了什麽。這些信息只是提醒讀者,壹個領導人還在執政。讀者關註領導活動的新聞,主要關註其作為領導者的角色和行為,即在活動中解決了哪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活動可以反映他們的行政能力和水平。當然也是關心領導在壹些特定場合表達壹些新的想法和理念。但這樣的新聞在領導活動的報道中並不多見。
(二)時政新聞“結構性短缺”的社會原因
1.時政新聞“結構性短缺”的原因首先是報道手法。從時政新聞報道的現狀來看,無論是會議報道、政策報道還是領導活動報道,公文報道和日記報道都是最簡單最省力的。例如,報道會議新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程序性報道。大會主題是什麽,誰來參加,誰來主持,誰來發言?從領導講話中摘錄壹部分,完成報告。如果按照新聞規律去挖掘會議中真正有價值的新聞,除非下大力氣提高發現新聞的能力,否則是無法實現的。
2.時政新聞“結構性短缺”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報道手法的形成和創新雖然與記者和媒體有很大關系,但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來自上層的政策控制。(1)同行評議制度對報告空間的限制。中國的新聞實行同行評議制度,尤其是時政新聞。什麽能報,什麽不能報,怎麽報,都有嚴格的規定。違反這些規定將很難通過審查。筆者幾年前報道會議時,審稿的市委副書記曾明確指示:“會議報道不要搞什麽創新。妳只要把領導講話每壹部分的第壹句話挑出來,寫進稿子就行了。”如果不這樣報道會議,自然很難通過審核。(2)提前“打招呼”,為時政新聞報道設置禁區。新聞單位經常會收到上級的各種“問候”,主要是通知他們壹段時間內哪些內容不允許報道,有些內容涉及地方保護主義。比如前幾年,當地農民存放在農村合作基金會的大量資金被各級幹部挪用,農民因為上級長期“打招呼”而向本報舉報。記者雖然采訪了大量事實,但不敢報道。直到壹些幹部因違法被抓,才被舉報。(3)有限采訪影響時政新聞報道的結構平衡。雖然中國的新聞報道領域已經大大拓寬,但仍有壹些非保密場合不對記者開放,比如集體上訪。限制采訪其實就是禁止相關領域的報道。
3.政策的背後是觀念的因素在起作用。對時政新聞報道的政策限制是由於概念理解的偏差。因為“觀念上,我習慣於認為政策的制定、盤問、反復修改的過程會影響政策的嚴肅性,所以我覺得保持其神秘性更有利於維護其權威性;因為習慣上認為對現行政策的正確性和完善性的任何懷疑和批評都會損害政策的權威性,所以對政策的批評往往被視為禁區;因為對重大社會熱點和難點的報道往往涉及政府部門的失職和管理失範,我擔心報道過多會影響政府的權威。”⑨當然,對壹些時事新聞報道的限制還在於壹些管理者對群眾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穩定大局的擔憂。在他們看來,對政府重大決策失誤和群體性上訪等敏感事件的報道,會激化民眾對政府的反對情緒,導致過激行為。事實上,只要政府以真誠的態度努力解決這些問題,就不會發生危害社會穩定的事件。
第三,時政新聞也要回歸新聞本質,突出新聞點。
與其他類型的新聞相比,時政新聞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其強烈的敏感性和公共性上。時政新聞總是與領導人的講話和活動聯系在壹起。這種敏感的、宣傳性的時政新聞,如果在實踐中不遵循新聞規律,可能會導致大量讀者缺乏興趣,而讀者感興趣的新聞媒體報道很少,造成報道的“結構性短缺”。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在認識、制度、報道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
(1)樹立“宣傳是最好的宣傳”、“傳播是最好的引導”的觀念,讓時政新聞遵循新聞規律。
時政新聞報道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擔心宣傳效果受損。但隨著人們對信息渴求的增強,自我意識的增強,信息渠道的多樣化,很難指望發布某種信息,屏蔽另壹種信息,以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今天的宣傳必須在充分揭示真相的基礎上,引導人們形成對某壹事物的認識。要達到引導和宣傳的目的,樹立公正的宣傳者形象是前提。公開受眾想知道的信息,是樹立公正形象的前提。這也是提高宣傳技巧的重要內涵。引導和宣傳有賴於受眾在接收大量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判斷,對宣傳觀點形成認同感,從而達到和增強宣傳效果。以政策報告為例,如果社會成員普遍接受和認同壹項政策,就可能減少其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加速其執行進程。但是,知道政策是認可政策的前提。在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中,公共民主權利的擴張使決策的知識逐漸擴展為對決策目的(起點)、決策過程、決策內容和決策結果的全方位認識。新聞信息傳播的過程也是壹個自上而下的傳播過程。時政新聞中壹些敏感新聞的報道,向受眾揭示了事件的真實信息,從而顯示了黨和政府解決問題的誠意和處理問題的信心和能力。事件的報道意味著傳播的開始。尤其是當人們看到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對黨和政府產生了發自內心的信任感,之前的對抗情緒就可以在溝通中得到疏導。可見,遵循新聞報道的規律,擴大時政新聞的覆蓋面,增加時政新聞的信息含量,提高媒體行動的透明度,是提升媒體公信力,增強媒體功能實現的前提。
(二)從制度和法規上保障媒體獨立報道時事新聞的權利。
近年來,多次下發改革會議和領導活動的報告,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媒體在報道時政新聞時受幹擾太大,難以獨立行使新聞報道權。只要壹個領導的行政級別高於媒體,他就可以對他“關心”的會議和領導活動向媒體作出相關指示,媒體只能照辦。
制度和法規是改變這種狀況的根本保證。會議和領導活動報道改革壹旦進入制度和法規層面,其實質就是保障媒體獨立報道新聞的權利。其意義不僅限於報道會議和領導活動不受法外特權的幹擾,而是所有新聞報道的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如果制度和法律沒有授權某人幹預新聞報道,那麽他們的幹預就是違法或者違規的。這對時政新聞報道意義重大。
(3)媒體應改革時政新聞的報道方式,努力突出新聞性。
既然媒體陳舊的報道方式也是時政新聞“結構性短缺”的原因之壹,那麽改革時政新聞的報道方式,遵循新聞規律,突出時政領域的新聞,也是改變時政新聞結構性短缺的有效途徑。如前所述,並不是所有的時事新聞報道都受到政策或領導人的限制。很多時候,媒體和記者束縛了手腳,不去努力挖掘受眾關註的時事新聞的報道,自覺陷入對允許報道的時事新聞不報道的套路。只有媒體把表達新聞作為神聖的使命,既爭取時政新聞的報道空間,又努力改進時政新聞的表達方式,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時政新聞“結構性短缺”的局面。□
作者: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郵政編碼:430074
註意並釋放:
①李良榮:《當前中國新聞改革的三大問題與路徑選擇》,中國新聞研究中心(網站)。
②甘惜分主編:《新聞大辭典》,第151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③馮建主編:《中國新聞實用詞典》,第77頁,出版社,1996。
④張君昌版。《應用電視新聞學》,94-95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
⑤周曉普、徐福劍:《新聞聯播樣本分析與研究》,《現代傳播》2002年第3期。
⑥易:淺談時政新聞的創新,《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3期。
⑦甘惜分主編:《新聞大辭典》,第1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⑧孫:論作為信息產業的傳媒業,現代傳播,2003。
⑨孫,主編:中國傳媒活動空間,第135-136頁,人民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