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苓從小立誌報國,年輕時考入北洋水師。甲午戰爭後,北洋水師已名存實亡。在目睹了英國對阿哈瓦的占領後,張伯苓深感作為壹名軍人無法保家衛國的苦惱。
他認為海軍救不了中國,救中國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抱著教育救國的想法,張伯苓脫下軍裝,拿起1897的教鞭。6年後,張伯苓創辦了南開中學。
南開中學是當時的壹所新中學,開辦後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南開中學的成功,讓張伯苓萌生了創辦大學的想法。要辦大學,他必須了解壹所大學。為了彌補自己的理論知識,41歲的張伯苓去了美國學習教育學。
回國後,張伯苓四處籌錢,終於在1919創辦了南開大學。作為校長,張伯苓不斷向學生們宣講救國強國的道理。
當時的南開是各種進步思想的聚集地,學生們都是抱著為國而戰的目標在學習。從小在南開求學的張錫洲,自然被南開的氛圍所感染,成長為壹名堅定的愛國者。
張喜洲出生於1911。他是張伯苓的第四個孩子。張伯苓有四個兒子,都長得又高又帥。尤其是張喜洲,長到了兩米高。從小聰明可愛的張曦予是張伯苓夫婦最疼愛的小兒子。
在南開讀書時,由於張喜洲壹直“身材高大”,體格健壯,在學校運動會上總是拿冠軍,在南開被稱為“地怪”。九壹八事變後,張伯苓召集全校師生開會。會上,南開師生群情激動,誓言為國奮戰到底。
從此,南開成為抗戰宣傳的重要陣地。在南開全體師生的感召下,華北掀起了壹波又壹波的抗戰熱潮。張伯苓堅決抗戰的主張引起日本人的嫉妒,日本駐天津領事館多次向國民政府施壓,鎮壓南開的抗戰活動。
張伯苓只是表面上服從國民政府的命令,暗地裏繼續進行抗戰宣傳活動。張伯苓的行為讓他和南開都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單。
當時在南開中學讀書的張喜洲也積極參加了抗戰宣傳活動。九壹八事變後,張西元和其他幾個同學在教官的帶領下,到長城前線參加抗戰。
看著從東北逃出來的難民,張曦予深深感受到國家被毀滅的痛苦。棄筆從軍,保家衛國,成了張喜洲的目標。他返校後和同學約好畢業後報考空軍。
高中畢業後,張喜洲帶著同學南下,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中央航校,成為第三名學生。得知兒子考上中央航校,張伯苓非常激動。他多次寫信鼓勵兒子努力學習。
當時能進中央航校的學生非富即貴,民國很多偉人的兒子都是張西元的學長或學生。中央航校不是壹個享受的地方。航校的訓練特別辛苦,考核也很嚴格。除了日常訓練,學校還註重培養學生不怕犧牲、勇於殺敵的精神。
在張喜洲的畢業典禮上,張伯苓受邀出席典禮並致辭。看著坐在臺下的兒子,穿著壹身軍裝,張伯苓感到很欣慰。他興奮地說:“杭州有嶽飛墓。嶽飛年幼時,母親在他背上刻了四個大字:“精忠報國”。
我們家長今天要把這四個刺在學生的心裏。如果以後禦敵失敗,就不需要回家了。這是我教給孩子的觀念。"
從航校畢業後,張西元被派駐江西,成為空軍第30中隊的壹名戰鬥機飛行員。七七事變後,敵人占領了天津。日本侵略者壹直視南開為眼中釘肉中刺。日軍為了報復南開師生的抗戰活動,竟然炮轟南開校園。
炮擊結束後,日軍進入校園,放火燒了房子,南開大學成了壹片火海。大火過後,南開大學的主要建築被毀,張伯苓畢生的心血毀於壹旦。接到南開被毀的消息後,張伯苓顯得很平靜。
他早就猜到敵人會報復他。令他欣慰的是,那天是假日,沒有師生受傷。當時,南開的許多師生對校園的破壞感到非常難過。張伯苓安慰他們說:戰後南開必然要失守。南開的房子可以毀,但南開人不能向日本人屈服。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而不是物質。
日本侵略者深知“欲滅其國,必先滅其種”的道理。抗戰前後不斷宣揚所謂“中日親善”,意圖扼殺日本民眾的反抗意識。
所以,侵華日軍痛恨的不是南開的建築,而是南開師生身上不屈不撓的中國魂。侵華日軍破壞不了這種精神,只能對手無寸鐵的學校開刀,可見日寇的兇殘和心虛。
遠在江西的張喜洲得知南開被毀的消息後,立即寫信安慰父親。當時抗日戰爭如火如荼,淞滬會戰早已爆發。張喜洲所在部隊作戰任務重,他的家信斷斷續續寫了很多天。
在這封家書中,張西元首先詳細地安慰了父親,希望父親不要為南開大學被毀而悲傷,要照顧好自己。除了他的父親,張曦予在家信中也多次提到他的母親。因為張喜洲的母親還沒有到後方,所以張喜洲非常關心正在顛沛流離的母親。
他說他不孝是因為不能侍奉父母,但他不敢忘記父親的教誨。張伯苓曾在《孝經》中以“不戰之勇不孝順”激勵張希周。張曦予說,中華民族現在面臨巨大困難,精忠報國才是真正的孝道。
對於未來,張西元有了預感和改變。他說,如果能凱旋而歸,他會安心為父母服務。如果不能凱旋而歸,妳為國捐軀的行為也能告慰父母。
這封家書只有兩頁紙,卻承載了張喜洲對父母深深的牽掛,體現了張喜洲忠誠報國的決心和視死如歸的勇氣。
信寫完後不久,8月1937,14日,日軍飛機轟炸南京,張曦予的部隊接到命令,前往南京迎敵。由於當時氣象觀測條件不成熟,張錫虎在惡劣條件下起飛後出現了危險。飛機最終墜毀在臨川上空,張錫虎壯烈犧牲,時年26歲。
在收到家信的同時,張伯苓也收到了張喜洲的死亡通知。看到通知後,張伯苓沈默了很久,突然反復說:好死,好死。這句話包含了張伯苓對痛失愛子的感慨,更歌頌了兒子對國家的奉獻,因為他的兒子意識到了“勇者在陣,不孝也”。
面對周圍人的關心,張伯苓安慰大家說:“我早就以為這個孩子會用自己的身體做出壹個國家,現在他真的用自己的身體做出壹個國家,這也是意料之中的。這是對仁的追求,沒必要太難過。”
忠孝從來都不盡如人意。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為了拯救國家,無數人忍痛離開親人和愛人,勇敢踏上戰場。為了禦敵保家衛國,中國有太多人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張喜洲只是其中之壹。
張伯苓的妻子非常愛她的小兒子。為了不刺激她,張伯苓默默地把張喜洲的信件和死亡通知書放在了她辦公室的抽屜裏。張伯苓的妻子壹直很擔心兒子,但從不過問。
八年來,張伯苓的妻子每天都向神靈祈禱兒子平安歸來。抗戰勝利後,張伯苓的妻子終於向張伯苓打聽到了張西元的下落。
知道該告白了,張伯苓說出了張喜洲的真相。張伯苓的妻子聽到這裏,沒反應過來。她只是說她其實有預感,只是不太相信而已。之後,堅強的母親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哭了壹整天。哭過之後,她再也沒有提起過。
在張喜洲寄給張伯苓的信中,張喜洲還提到了壹個女人,那就是他的未婚妻張樂民。張曦予和張樂民的愛情很短暫,但令人難忘。10月,張曦予和張樂民在南京訂婚了。
由於局勢緊張,張熙珍在訂婚幾天後回到隊裏備戰。張西元去世後,堅強的張樂民忍著悲痛,壹路趕到張西元出事地點。歷經千辛萬苦,她找到了張的遺骨,親手埋葬了她的愛人。
張樂民後來選擇嫁給壹名空軍軍官,給孩子取名南開。幾十年後,已經移民的張樂民依然會來張錫佐的墳前祭拜。張喜洲犧牲後,張樂民所做的壹切,都是為了緬懷和祭奠為國捐軀的未婚夫。
張伯苓先生曾在東北說過“中國活著我就在這裏”。他做到了,他的兒子張喜洲做到了,千千成千上萬的中國人也做到了。這種使命感是中華民族能夠萬古長青的根本原因。
文/石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