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為什麽現在的人都這麽自私?

為什麽現在的人都這麽自私?

自私是壹種重要的、復雜的、廣泛的社會現象,所以為了正確理解它,從本質上把握它,回答這樣壹個問題是完全必要的:人為什麽自私?

壹種理論認為,自私是環境決定的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人的自私心理作為壹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隨著私有制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私有制的消滅而消滅。”(見李春秋《大眾倫理學》,吉林人民出版社,99頁,9月1984)。進壹步說,生產力水平發展到壹定階段,使得私有制得以確立,進而形成了私有制的概念。簡而言之,私有制決定私人觀念(自私)。換句話說,沒有私有制,就沒有私有制的概念。

但是,上述理論提供的事實並不能證明“私有制決定私有制的概念”

這個論點。

陶大勇著《社會發展史》(人民出版社,1982,10,下同)指出:“要確定什麽是原始社會的個人財產,就要考察埋葬死者時必須消滅哪幾種財產。”然後以山東大汶口發掘的133墓葬為例,說明當時隨葬的有生產工具、豬頭、牙齒、骨頭,“從總的趨勢來看,隨葬的生產工具、豬頭、骨頭越多。從隨葬工具、豬頭和骨頭的相互比例可以看出,工具的比例要大得多。這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生產工具更早地私人化。

《社會發展史》還指出:根據壹些歷史學家和民族學家的研究,在現代原始氏族中,各種形式的動產依次變為私有財產。比如在愛斯基摩人當中,第壹部分是個人財產,包括衣服、船、捕魚工具、魚皮做的錐子和繩子,第二部分是家庭財產,包括生活用的帳篷和配件、有桅桿和屋頂的捕鯨船、雪橇以及供養所有成員兩三個月所必需的食物儲備。第三部分是公社財產:包括木制建築和冬季捕鯨業的產品,足以供應所有家庭的衣物和食物以及冬夜的室內照明。這個順序大致反映了動產私有化的演變,分為個人、家庭、公社三個層次。至於土地等不動產,則是原部落公有,氏族公有,家族公有,再到個體家族私有。它還經歷了各種等級的部落和氏族結構,並逐漸縮小了公有制的範圍。當土地所有權縮小到單個家庭的範圍時,土地就成了私有財產。(看來陶大勇所指的“私有財產”不是相對的,而“公有財產”是相對的——本文作者補充。當時,土地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壹旦土地成為私有,私有制就建立了。因此,私有制並不總是存在的。從公有制到私有制的演變,是生產力發展到壹定程度的結果。

(同上,第60-665438頁)

美國傑出的人類學家摩爾根在壹次關於無知者財產的討論中,似乎支持“生產力決定私有制”的理論。摩爾根說:“無知者的財產無足輕重。”他們關於財產的價值、欲望、繼承的觀念非常薄弱。粗糙的武器、紡織品、器具、衣服、燧石、石器和個人裝飾品是無知生活條件下的主要財產。對財產的占有欲還沒有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因為幾乎沒有財產。這種欲望直到遙遠的文明社會才發展成為壹種生機勃勃的貪婪,而這種力量現在已經成為人類頭腦中非常主導的力量。土地在當時不構成財產,是部落所有,公房是占有者所有。純個人物品隨著發明的緩慢進步而增加,強烈占有欲的新生力量也從這裏不斷發展。“字符串2

(參見摩爾根著《古代社會》,商務印書館,第535頁,1997)。

在我看來,上述事實和討論只說明了兩點:第壹,人們對某壹特定財產的占有(使之私有)與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第二,人對財富欲望的增長與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

顯然,只有當對象存在時,人才能實際占有它,才能產生“這是我的”、“這是我們的”這種特定的私人意識。只有生產出弓箭、船、衣服、裝飾品,人們才能真正擁有。只有當某種生產工具已經出現,生產技術達到壹定水平時,單個家庭才能真正把壹塊土地據為己有。只要生產力水平為人們實際擁有某物提供了客觀可能性,生產力水平就是決定性的。

但是,要把可能性變成現實,必須依靠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有某個人、某個家庭把某樣東西據為己有的願望和意識,才能出現人對某樣東西的私有制。也就是說,雖然生產力水平為某個人、某個家庭或某個群體提供了占有某種東西的客觀可能性,但生產力本身並不提供將占有的客觀可能性轉化為事實占有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必須而且只能由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盡可能滿足自己的個人、家庭和群體欲望的意識來提供,而不是由他人或其他群體來提供。試想:當壹件衣服、壹把弓箭、壹艘船被生產出來的時候,這些衣服、弓箭、船是否規定只能由某個人、某個家庭、某個團體(私有制的確切含義)使用和支配,而其他人不能使用和支配或者必須支付壹定的報酬才能使用和支配?很明顯,他們可以被所有人利用和支配!衣服穿在張三和李四身上。船A可以用,B可以用。小船永遠不會“認生”。

字符串8

所以,只有當某個人、某個家庭或某個群體有了為自己使用和支配船艇和衣服的欲望,船艇和衣服的使用和支配才能成為專屬事實——私有財產。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私有制決定私人觀念,不如說私人觀念決定私有制。

如果人們擁有壹種自然產品,我們甚至可以說私有制與生產力(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無關。例如,當壹個部落的成員看到另壹個部落的成員來到該部落擁有的狩獵區狩獵時,他們會趕走甚至殺死外來入侵者。在這種情況下,部落成員是否在本質上將部落狩獵區視為“我們的私有財產”?(見上面“自私相對論”的討論。)否則,如何解釋驅逐和殺害外國侵略者的現象?

支持私有制確定私有制概念的另壹個有力依據是氏族社會早中期的內部利益關系理論。據說在這個時期,氏族內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 * *與勞動之間建立的壹種原始的平等互助關系,他們平等地分配壹切生活資料和戰利品。”在宗族內部,不會有特別貧窮和需要幫助的人。所有宗族成員都遵守對老弱病殘的義務,彼此平等。由此自然發展出* * *同心協力、熱愛同胞、奮勇捍衛部落、為氏族成員復仇等樸素的集體觀念和道德觀念。在原始生產制度下,為了維護集體的生存和利益,平等、忠誠、勇敢、團結、互助、尊老、勤勞成為氏族成員必須遵守的規範。否則,這個社會群體將難以存在,個人也無法生存。這個原則代代相傳,成為了氏族的風俗習慣。從這裏開始,逐漸形成了原始人樸素的道德觀念。”(見陶大勇《社會發展史》,第51頁)

字符串8

簡而言之,在這個時期,雖然生產力水平極低,所以生活悲慘,但是人與人之間(群體內部)的利益關系非常和諧融洽。

現代人只能是感動,佩服,慚愧。

我想,即使這壹時期的歷史傳說、考古研究和現代原始氏族、部落的研究都證實了上述說法,但所有這些傳說和研究是否充分反映了這壹時期人類群體內部的所有利益,可能還是壹個問題。

真的,在這個時期,人類群體內部不會有利益沖突,也不會有對食物和財產的爭奪。大家都這麽平等相愛嗎?促使我提出問題的是現代社會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生物進化論和現代人類學都壹致確認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我們人類和現代猿都是在2000萬年或3000萬年前從森林猿進化而來的。

現代社會生物學的研究表明,現代猿類(長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群體內部存在等級制度。),而且還有資源和皇位的爭奪。其中黑猩猩有以下現象:(1)家族友誼;(2)性別不同;(3)喜怒哀樂;(4)等級觀念;(5)勾心鬥角;(6)壹種社交方式;(7)手勢語言;(8)自我意識;(9)建築工具。(見《新華文摘》1986第4期《猿的同源意識》)據說黑猩猩的行為和意識與人類驚人的相似。字符串8

特別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人類與黑猩猩、大猩猩的遺傳關系比黑猩猩、大猩猩與其他類人猿的遺傳關系更為密切。甚至認為大猩猩和黑猩猩應該以“原始人”命名!

假設上述觀察和研究是正確的,我認為有足夠的理由懷疑早期人類群體中的利益是和諧融洽的結論。既然與人類同祖的猿類之間存在著不平等、鬥爭和沖突,那麽在壹定生產力水平的作用下,人類如何才能徹底消除內部的利益沖突呢?那樣的話,生產力就真的是“無量法”和“無窮魔”了!

總之,我有零散的知識,但卻是認真的思考,讓我深感“私有制決定私心”的說法沒有說服力。

關於私心的產生,我想提出以下假設:當人的本能沖動(包括人的自覺能力)與客觀存在——我們作為個體,我們作為群體,他作為個體,他們作為群體,以及各自欲望所要求的稀缺財富和利益——相關聯時,私有制就可以而且必須產生,從而決定私有制的產生。⑥在這裏,各自的欲望和需求是基礎,他人的欲望和相對於各自欲望而言稀缺的財富(利益)是中介。

沒有欲望,自然就沒有對財富的占有,所以沒有私心;如果妳沒有獨特的高級意識能力,那麽“人類的自私”就和其他生物沒什麽區別。如果財富無限多於人的欲望(像空氣壹樣),就不存在自私與否的問題,因為這就排除了是多是少,是先是後,我或他是必須的;如果妳與他人或其他群體沒有利益關系,那麽妳是否自私並不重要。

字符串9

人的欲望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生理欲望和社會欲望。前者是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和發展。生理欲望是基於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的本能,是生命本身的結果,是自然屬性。社會欲望是基於個人和群體發展和享受需要的社會屬性。社會欲望與人類生產力水平和文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欲望可以看作是由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所決定的。雖然人的社會屬性是人區別於或高於其他動物的標誌,但離開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這是不可思議的。就好像沒有性本能,就永遠不會有人類特有的男女之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然屬性對於人來說是更本質的東西。而且社會屬性壹般不會否定自然屬性。

所以,恐怕可以說自私是建立在人的自然屬性基礎上的壹種社會屬性。

在分析了人為什麽自私之後,自私的歷史性和永恒性的問題似乎就解決了。

既然自私自古就有,人類也有,那麽推測它會永遠存在也是合理的。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理想主義者渴望看到壹個沒有沖突的世界,國家之間的所有分歧都被克服,所有野心都被放棄,所有侵略性或自私的沖動都被個人和國家的善行所取代。但是,這樣的世界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出現。”

恩格斯說,人是從動物世界進化而來的,這就註定了他永遠不可能徹底擺脫動物本性,而只是擺脫了多少。恩格斯所說的“動物性”是什麽意思?我猜想,這個“動物性”壹定包含著“人侵害他人利益”。有“侵害他人利益”的成分,也就是說壹定有“私心”。

字符串8

當然,有壹個邏輯讓我在推測未來,尤其是永恒的未來時猶豫不決,那就是:能解釋過去的不壹定能解釋現在;能解釋過去和現在的,不壹定能解釋未來。何況是“永恒的未來”?

自私和歷史。這是就其具體內容而言的。在古代,人們為了占有極其有限的食物會發生沖突,為了壹只死去的動物會拼死壹戰。隨著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這些具體內容可能會完全改變。人類以更高級的形式爭奪利益。發展中國家的人們為了壹輛自行車和壹臺黑白電視機而競爭,而發達國家的人們為了汽車、豪華轎車、飛機、遊艇和別墅而競爭。

動詞 (verb的縮寫)從以上討論得出的幾個結論總結起來,自私既有消極的客觀作用,也有積極的客觀作用。說它是萬惡之源,或者說它是萬善之源,都是不正確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籠統地否定自私,但惡毒的自私是應該否定的。合理的自私應該而且必須得到肯定。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我們不能籠統地反對“為了我們自己”或者“為了我們”。事實上,人類社會就是在這種個人和群體對自己、對我們的合理欲望的驅動下不斷發展的。這是人類社會進步最深層、最根本的心理動力。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這種心理動力,人類會是什麽樣,人類社會會是什麽樣。拋開“為了我”和“為了我們”的具體內容,很自然地假設這只是被視為壹種傾向。因為人總是以個體和群體的形式存在。如果妳是壹個人,妳必須生存,發展和享受。

字符串6

所以,需要否定的只是對我或我們來說,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具體觀念和行為。

我把自私(利己主義)比作湍急的河流,比作極其強大的原子能。河流可以為人類提供飲用水,方便交通,灌溉良田,發電等。,並給人類帶來各種好處。人類文明的源頭與河流密切相關。可以說,沒有河流,就沒有人類。然而,正是它給人類造成了許多災難。當它泛濫時,它會沖破堤壩,淹沒良田、房屋和牲畜,甚至吞沒人,摧毀它能摧毀的壹切。原子能可以為人類提供巨大的能量,服務於人類的各項事業,但原子彈潛伏著毀滅地球、埋葬人類的巨大危險!

問題的關鍵是人的控制和控制。

妳是因為河流給人類帶來的災難而試圖破壞河流嗎?妳是否因為原子能的巨大潛在危險而拒絕應用這壹偉大的發明創造?聰明的現實主義者會這樣回答:消除或控制河流和原子能帶來的災難,保留和利用它們的優勢。俗話說,就是這個道理,不要把孩子和臟水壹起扔掉。人類和文明發展的責任不是消除自私,而是合理地培養、引導和控制自私,充分發揮自私這壹人類社會進步的深層次天賦心理動力的有益作用,從而不斷推動社會進步,不斷完善人類自身。我們需要控制和消除的是惡毒的自私,試圖不分青紅皂白地否定自私的人,就像傻子用臟水把自己的孩子扔掉壹樣。他們反復強調:為了我,為了我們,總是有可能忽略別人,傷害別人。那還不錯。就像只要河流存在,就可能有人溺水,只要現代交通工具存在,就可能有人死於交通事故,只要自私自利存在,就可能存在損人利己的客觀效果。但由於人的控制,河流不壹定會淹死人,人不壹定會死於交通事故,自私也不壹定會帶來損人利己的客觀效果。而壹味否定自私論,就在於沒有看到由人類利益的統壹性所決定的自私可以導致利人利己的客觀效果的現實可能性。

字符串9

是的,觀察現實生活,每壹個損人利己的客觀行為,這種追根溯源的行為,無非是“自私”的結果。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自私都是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引導自私的行為。人們可能憑借自身的理性、良心、道德抑制,以及外界環境的控制和影響,將自私約束在合理的範圍內,以達到造福他人的客觀效果。簡單說明:利己主義和利己主義的行為效應是內在的和外在的(作為壹種觀念)。自私的行為效果有控制和無控制,利他的行為效果損人不利己。

我們必須理解和記住“人民利益和他人利益具有現實性和客觀性的統壹”

這個基本事實。但否認壹般自私的人,只是關註和強調壹般自私和惡毒自私之間的聯系,就像他們關註河流和原子能及其可能轉化為人類的災難壹樣。不幸的是,他們忽略了它們之間的區別,以及人類控制和消除它們帶來的災難並利用其優勢的能力。所以在現實中是片面的、錯誤的、行不通的。

具體結論之壹——經濟如果人們普遍認為自己第壹,或者說群體利益是事實,那麽經濟制度就應該符合這個現實。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時,應該把自己的經濟活動與物質利益緊密聯系起來。掛鉤體現在兩個方面:當壹個人比別人工作得更好、更有效時,他應該獲得更多的利潤;工作差的時候就要少盈利,或者不盈利,甚至虧損。對此,人們從億萬人參與的“大鍋飯實驗”失敗的慘痛教訓中變得更加清醒,改革的出現就是明證。

字符串6

第二個具體結論——如何使人們掌握權力很好地服務於公共利益,同時又防止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侵害公共利益,這是政治學的核心問題之壹,也是壹切合理的政治制度都必須解決的問題。

如果每個人都有自私的因素和成分,都有損人利己的傾向和可能,那麽就不能允許任何人搞政治專制或掌握絕對權力,而必須遏制和限制任何人的權力。因此,理解人的自私,為反對專制和獨裁提供了更為充實的理論基礎。(全文完)本文已由劉耀傑、王明初部分編輯,在此深表感謝。

註意:①如果有人看到小偷偷東西而不報案,其行為與小偷不同。

②參見《新綜合》(威爾遜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第141-142頁。

在壹件事上無私和在所有事件上無私是兩回事。

我指的是普通意義上的無私,與壹些倫理學詞典解釋的“無私境界”不同。參見《倫理學詞典》(羅·,編。,第151頁,題為《無私》)。

④這類思想家有法國的愛爾維修、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等。

⑤見新合成。(同上)

⑥我國理論界習慣上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視為私有制,我認為“生活資料私有制”也是私有制。當然,兩個概念是有質的區別的。字符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