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容,可以分為三類:
(1)關於認識自然、總結生產經驗的諺語,如“長蟲走廊,大雨將至”、“東北三寶:人參、水貂、烏拉草”。
(2)了解社會、總結社會活動經驗的諺語,如“人敬富人,狗咬富人”“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3)總結壹般生活經驗的諺語,如“寒從腳開始,病從口開始”“早起,妳永不老”。
2.諺語是人民群眾在漢語詞匯中創造並在口頭語言中流傳的口語化、大眾化的語言單位。它們是通俗的、廣為流行的八股句,簡潔、形象,大多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反映人們的生活經歷和願望。說,也叫說,說,這三個應該是同義詞。諺語來源廣泛,不僅有民間的口頭創作,還有名詩、格言警句和歷史典故。如下所示:
河水結冰需要不止壹個寒冷的日子——事物發展成形需要時間;麻煩是根深蒂固的;羅馬城不是壹天建成的
不聽老人的話,妳會吃虧的。
不養孩子不知父母恩
吃別人的飯,自己管。
大樹提供好的樹蔭——壹個有影響力的人為他的親戚提供保護/幫助
三國將軍關羽失守荊州——因疏忽而遭受重大挫折
壹個偉人知道什麽時候該屈服,什麽時候該堅持
基礎在於賽跑,關鍵在於人的努力。
3.成語是在語言中長期使用和錘煉形成的固定詞組。它是壹種意義和語法功能都比詞語豐富的語言單位,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短小精辟,便於記憶和使用。往往伴隨著感情,有貶義也有正義。成語有5萬多條,96%是四字格,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語。有些成語甚至分成兩部分,用逗號隔開。
成語有五個來源:
神話和傳說
4.歇後語是中國人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壹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壹般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比喻,像謎語壹樣,後半部分是解釋和說明,像謎語壹樣,非常自然恰當。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下,通常說前半句,“歇”到後半句,就能理解並猜出其原意,所以叫歇後語。
歇後語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壹)邏輯推理,解釋部分是從前面的比喻部分推理出來的結果。例如:
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壹個人。
水仙不開花——裝傻。
啞巴吃黃連——說不出是什麽苦。
②諧音歇後語,他在前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諧音成分。例如:
外甥打燈籠——老規矩(舅舅)
孔子感動-全失(書)
燃燒的旗桿-嘆息(木炭)
把刀關在糞坑裏——文(聞)不行,武(蓋)也不行。
百日愛情不下雨(晴天)
掛在百尺竿頭的剪刀——高才(剪)
海納百川——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