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又稱黃土臺、黃土塬,是西北地區人民對頂部平坦寬闊、四周被溝谷切割的黃土堆積高地的俗稱,已正式被引入地貌學文獻。根據成因類型和形態特征可分為:①在古代緩傾斜基巖的平坦地面上覆蓋厚厚的黃土而形成的高原,簡稱完全高原。如甘肅東部的東至塬、陜北的洛川塬、甘肅中部的白草塬,面積都在幾十到幾百平方公裏,塬面完整,四周都是山谷蠶蝕;(2)山前坡地上發育的塬,稱為靠山塬。壹方面向河谷傾斜,被發源於山區的河流或河谷切割,如秦嶺中段北坡腳下的臺地;③斷陷盆地中發育的臺地也叫臺地。比如陜西關中平原北部的渭北高原塬;(4)高階河流形成的臺地,如黃河龍門河段兩岸被後期發育的河谷分割的臺地,稱為破碎臺地;⑤古平坦流域風成黃土形成的塬區,如延河支流幸子流域的楊泰塬、汝河上遊的蒙元等,面積數平方公裏,分散在黃土丘陵區,稱為零星塬區。黃土高原坡頂多為1 ~ 3,邊緣可達5°左右。現代侵蝕較弱,是黃土高原的主要農業用地。由於溝壑侵蝕,高原表面的面積正在縮小。(陳永宗)
高原
楊
西北黃土高原是流水形成的地貌,呈臺地狀,四周陡峭,頂部平坦。(根據《現代漢語詞典》)
英文翻譯:袁,高原形態
其他:高原、梁、毛原是當地方言詞匯,後引入地貌學,成為黃土高原幾種地貌類型的正式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