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學名
癌擴散
發病部位
相關內臟
相關西醫疾病
腦瘤、肺癌、大腸癌等。
主要病因
正氣不足,感邪毒等。
其他名稱
腫瘤和積聚
快的
航行
癌癥的歷史沿革與西醫名稱的關系、病因病機、辨證論治要點、預後、預防和護理
名詞解釋
癌癥是多種惡性腫瘤的總稱,以臟器的異常增生為基本特征。主要臨床表現為腫脹、表面不平、質地堅硬,有時疼痛發熱,常伴有厭食、乏力、消瘦等全身癥狀。
歷史的發展
1.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腫瘤的記載。
2.《說文解字》:“瘤,腫,疾,留壹聲。”
3.《聖跡大師錄》說:“瘤正,不可留。”腫瘤的含義解釋得淋漓盡致。
4.宋居士《吉煒》(公元1171)中出現“癌”字,認為“癌”為癰五因之壹。
5.命名:在中醫著作中,多種癌癥疾病根據其臨床特點進行命名,如甲狀腺癌屬於“膽結石”,肝癌屬於“肝積”。還有壹些現代的癌癥,古代沒有專門命名。根據癌癥的臨床表現,相關疾病請參考中醫理論與實踐。
6.中醫古籍中記載了壹些癌癥疾病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治療、預後、預防等,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比如《俞素文紀真臟》說:“大骨枯,大肉陷,胸中氣滿,呼吸不便。內痛導致肩痛,身體發燙,皮肉破碎。真的很臟,十月之內就會死。”癥狀類似肺癌晚期臨床表現,明確指出預後。
(2)卿啟坤《痔上漏外科成功》說:“鎖肛痔,肛門內外鎖如竹節,形如水母,大便稀而平,水臭。無法治愈。”以上癥狀描述基本符合直腸癌。
(3)癌癥的病因病機多被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七情郁結、臟腑受損等原因,導致氣滯血瘀,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塊”“積”。如《邪氣郁結證論》說:“臟腑受邪,初未聚,而積。”
(4)關於癌癥的治療,中醫著作中論述較多,包括內治與外治、單方與復方、藥物與手術。張明·鏡月的《景嶽全書·積德》說:“積德之治,如行雲,必竭。但要想壹直擁有,方法只有四種,攻、消、散、補。”積的處理高度概括。唐代《晉書》中說:“早年皇帝有瘤,大夫切之”,這是我國最早的外科治療癌癥的記載。
7.現代醫學:癌癥是壹種難治性疾病,是壹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任何單壹的局部治療都難以徹底治愈。中醫治療癌癥的指導思想是扶正祛邪。中西醫結合可以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種治療方法在癌癥各階段的作用,可以提高療效或減毒增效,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