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目前,會計造假的常見手段應該是偽造、變造記錄或憑證。盜用資產隱藏或刪除交易或事件。記錄虛假交易或事件。故意使用不當的會計政策。利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環節搞欺詐,以達到滿足私欲的目的。比如出納利用企業空白支票、財務專用章、法人章不分開保管的情況,私自開支票,挪用公款;費用報銷的會計人員利用企業報銷審批不嚴的制度,卻將其個人消費賬單與相關業務費用壹起報銷,通常被稱為虛報、冒名、私產通報。招攬與職務不相容的人串通詐騙。比如存貨會計拉攏庫管員侵吞存貨;費用核算人員與出納人員串通,虛列費用,挪用公款;收入核算人員與出納合謀將收入賬外,支出人員與出納合謀將支出賬外,並相互瓜分。隱藏或更改憑單。如假發票、偽造單據、“陰陽發票”、“大頭小尾發票”、虛假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等。虛構業務例如,上市公司捏造收入、少收費用,騙取上市資格;虛構預付差旅費用換取現金;出納員捏造費用盜用現金。利用壹些跨期攤銷會計科目進行欺詐。比如為了調整利潤,對“長期待攤費用”、“預提費用”等賬戶進行或多或少的攤銷;為了隱瞞銷售收入,長期不核銷“預收賬款”;為了拿到現金,用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等往來賬戶來來回回的支付。惡意利用會計制度標準的不完善和漏洞來達到其不良目的。利用電腦詐騙。竊取企業計算機密碼,修改隱藏程序或隱藏程序,擾亂計算機程序,使其達到非法目的。會計差錯也會演變成會計造假。比如,業務核算人員在費用報銷業務中,經常會把借貸雙方的會計科目金額弄錯,這樣就很容易讓被包含的人員貪汙公款,得逞。
3.舞弊發生後,會計信息會與其反映的經濟活動事實不符,這必然會對內部管理層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經濟利益造成極大的損害,進而影響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4.要謹防拖延,絕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及時發現錯誤和弊端。最好的預防措施是審計賬目。審計是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方法,揭露經濟違法行為,打擊經濟犯罪,實施經濟監督,以維護正當的經濟關系和有序的經濟運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現代審計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微觀管理和宏觀調控以及通過經濟監督打擊經濟犯罪的重要手段。